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多元化应用
闵娟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闵娟,.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多元化应用[J]. 数学应用,2024.11. DOI:10.12721/ccn.2024.157477.
摘要:
本文旨在探讨信息技术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多元化应用,通过分析信息技术运用于高中数学教学的优势与现状,提出了一系列基于广泛性、必要性及平衡性、实践性的多元化运用原则,并具体阐述了构建教学情境、攻克教学重难点、具象化的概念演示、系统整合知识、建立合理化的教学环节以及巩固知识等多元化运用方法,以期为高中数学教学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与理论指导。
关键词: 信息技术;高中数学;教学改革;多元化应用
DOI:10.12721/ccn.2024.157477
基金资助:

引言:

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与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信息技术逐渐成为推动教育教学变革的重要力量。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合理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不仅能够显著提升教学质量,还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信息技术的应用仍面临诸多挑战,如应用流于表面、与现实生活联系不足等问题。因此,深入研究信息技术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多元化应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1 信息技术的运用优势

1.1 优化学习素材

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数学学习素材的获取途径更加多样化,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资源库、在线课程平台等多种渠道收集丰富的教学资料,这些资料不仅包括传统的文字、图片,还有视频、动画等形式,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有助于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数学概念,提高学习效率。

1.2 激发学习兴趣

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教师可以设计出更加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例如通过虚拟实验室让学生亲手操作数学模型,或是利用互动软件进行游戏化学习,这些新颖的教学方式能够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课堂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1.3 丰富教学平台

信息技术的发展催生了多种在线教育平台,如MOOC(大型开放在线课程)、SPOC(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等,这些平台提供了灵活多样的学习模式,支持个性化学习路径的设计,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同时也便于教师进行远程教学和管理,极大地拓宽了教学空间。

2 信息技术的运用现状

2.1 信息技术运用流于形式

尽管信息技术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已初具规模,但在一些学校和地区,其使用往往停留在表面,未能真正融入教学过程之中。部分教师对于如何将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缺乏深入了解,导致技术工具成为了课堂上的装饰品而非实用工具。

2.2 信息技术运用存在不合理

在某些情况下,信息技术的引入反而增加了教学负担,比如过度依赖电子设备进行授课,忽视了面对面交流的重要性;又或者是在没有充分考虑学生接受能力的前提下盲目采用高难度的技术手段,造成学生学习困难。

2.3 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缺少紧密性

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应当紧密联系现实生活,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然而,当前很多信息技术辅助的教学活动过于抽象,难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实际价值,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能力。

2.4 信息技术运用围绕教师展开

在现有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下,教师仍然是课堂活动的主要组织者和控制者,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这种单向的信息传递方式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不利于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3 多元化运用原则

3.1 坚持广泛性

信息技术的应用不应局限于某一特定领域或环节,而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包括课前准备、课堂讲授、课后复习等各个方面,确保每位学生都能从中受益。

3.2 遵守必要性及平衡性

在引入信息技术时,必须考虑到其必要性和适用性,避免盲目追求高科技而忽略基本教学需求。同时,要保持信息技术与其他教学手段之间的平衡,实现互补而非替代。

3.3 注重实践性

信息技术的应用应强调实践操作,鼓励学生动手实验、探索发现,通过亲身经历来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多元化运用方法

4.1 构建教学情境

利用多媒体技术和虚拟仿真技术,创设贴近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直观易懂,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认知投入。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如视频、音频、图像等元素,结合虚拟仿真技术,创建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教学场景。例如,在讲解概率论时,可以通过模拟抽奖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随机事件的发生过程,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概率的概念。

4.2 攻克教学重难点

针对高中数学课程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开发相应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如微课视频、交互式课件等,帮助学生突破理解障碍,掌握关键知识点。高中数学课程内容繁多,其中不乏一些抽象难懂的概念和定理,这对学生的理解构成了较大挑战。为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制作一系列高质量的微课视频,针对每一个教学难点进行细致讲解,并配以形象生动的例子加以说明。

4.3 具象化的概念演示

借助动态几何软件、三维建模工具等可视化技术,将复杂的数学公式和定理以图形化的方式呈现出来,降低学习难度,提高教学效果。数学是一门高度抽象的学科,许多概念和定理仅凭文字描述难以让人完全理解。因此,采用动态几何软件和三维建模工具等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将这些复杂的数学关系转化为直观的图形,使学生能够“看到”数学的本质。例如,在讲解立体几何时,通过三维建模软件展示不同形状的立体图形及其变换过程,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空间关系;而在解析函数图像时,动态几何软件能够实时显示参数变化对函数曲线的影响,有助于学生掌握函数性质的变化规律。

4.4 系统整合知识

通过建立数学知识图谱、设计主题探究项目等方式,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数学学科的知识体系,促进跨章节、跨领域的综合理解。高中数学课程涵盖面广,各部分内容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为了帮助学生建立起完整的数学知识框架,教师可以运用信息技术工具,如知识图谱软件,将分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一张清晰的知识网络图。学生可以通过这张图快速定位到自己感兴趣或需要加强的部分,实现精准学习。

4.5 建立合理化的教学环节

根据信息技术的特点,重新规划教学流程,设置预习、讨论、练习、反馈等多个环节,形成闭环式的教学模式,确保每个阶段都有明确的目标和评估标准。信息技术的应用为教学流程的优化提供了新的可能。在课前,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发布预习任务,引导学生自主查阅相关资料,初步了解即将学习的内容;课堂上,则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集中讲解,期间穿插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活动,活跃课堂气氛;课后,布置适量的在线作业,利用智能批改系统自动评分,及时反馈学习效果。

4.6 巩固知识

利用智能测评系统、在线作业平台等工具,定期检测学生的学习成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强化薄弱环节,巩固已学知识。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定期的测评和反馈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效的重要手段。通过引入智能测评系统,可以实现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全面监控。该系统能够根据学生答题的速度、正确率等数据,自动生成详细的报告,指出学生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基于此,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计划,对普遍存在的薄弱环节进行重点讲解和训练,帮助学生查漏补缺。此外,利用在线作业平台布置课后练习,既方便了学生随时完成作业,也便于教师收集作业完成情况,为后续的教学改进提供依据。

结语: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多元化应用是推动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举措。通过优化学习素材、激发学习兴趣、丰富教学平台等途径,信息技术不仅能够改善教学环境,提升教学质量,更重要的是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其终身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多元化应用策略[J]. 王呼;陶喜梅.中国新通信,2022(15)
[2]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多元化应用[J]. 柳曦.西部素质教育,2020(01)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