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开展实践教学管理模式的意义
1.1保障现代化社会人才的输送
人才的培养不仅关乎到社会的发展,更是国家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目的重要保障,为实现国家的可持续性发展以及个人自身的发展,国家只有大力提倡各级教育机构加强对学生道德标准和学生技能的培养,才能不断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的同时,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建设。另教育的本质是育人,相较于传统的书本式理论教学模式,实践教学管理模式更注重人的独特性,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突出学生在学习中是不以老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同时,增强学生的社会意识,让学生更适应现代化社会的发展。
1.2能更好的促进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注入活力
在传统的教学环境下,大部分的高校思政教育是在教师的主导下开展的,而在教学中,学生属于被动的接受,这种教学模式使得理论与实际脱节,高校的学生大部分在学校都能达到各科优异的良好成绩,但一旦进入社会后,往往就会出现跟不上工作节奏、不能适应工作环境等各种尴尬的局面,将实践教学纳入学科的建设中,将学科与实际工作环境紧密联系起来,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的同时,增强学生的实操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注入活力的同时,也为思政教学实现以点带面的良好局面。
1.3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现代社会在选人用人上更倾向于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创新能力,而高校作为学生步入社会前掌握技能与提升自身素养的摇篮,只有学生综合能力得到全面提升,才能保障学生在步入社会后能更好的融入社会,能更快的适应工作岗位,而是实践是检验学生创新能力和掌握学生知识积累程度的标准,通过实践学生在获得宝贵学科经验累积的同时,还能调动起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树立起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2、高校思政教育的现状
2.1在开展思政教育时缺乏创新性
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上缺乏创新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体现在教学体系的制定上。第二个方面是体现是对学生日常教学的任务水平上,由于学生从九年义务教育到步入高校他们所接触的环境都是学校这个简单而一旦的地方,相对而言造成了学生的视野相对较窄,他们对待问题的认知水平仍然停留在表面或局部,无法更为全面的考虑问题和分析问题,故此严重制约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进步与长远发展。
2.2高校的思政教育仍停留在理论教育层面
高校在开展思政教学时仍然停留在教育教育层面,这也是高校在推动教育改革道路上的难点,思政教育不同于其他的学科,因为其教学内容本身就有一定的枯燥性,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很容易让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他们主观潜意识会认为思政教育教学相较于其他的专业课程而言对其自身的发展并不会起到作用,严重的桎梏了该课程的实际应发挥的作用。
2.3高校对思政教育缺乏重视
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也能从侧面反映出其对于思政教育缺乏重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思政教育仅限于传授学生课本知识,至于学生是否掌握并未在高校的教学方案设计中,这种教学模式不仅不能实现开设思政教育所要达到的目标,同时也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发展。
3、高校思政教育的实施策略
3.1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思政教育活动
在加强高校思想道德建设的过程中,不仅要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而且还要加强对高校的监督。故此,在优化高校思政教育教学的实施过程中,高校应当注重发挥老师的管理和领导能力,加强老师对课程开发建设的能力,以保障高校思政教育的实践教学能得到充分的落实。老师作为传授的主体,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在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情况下,积极听取和尊重学生的意见,通过鼓励学生,让学生能积极的参加学校或社会与思政教育相关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加深对于思政知识的掌握,让思政知识转化为学生自身能力,为学生未来步入社会打下夯实的基础。
3.2运用实践教学方案,促进高校思政教育水平的提升
在现代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实践教学方案的运用不仅可以有效的推进高校思政教育的改革和创新,而且高校也可以通过将思政教育课程与实践相结合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实力。另高校思政建设不仅要提高的学生的综合能力,且老师通过对课程设计方案的创新,还能有效的促进高校老师的教学能力,以最终达到高校思政教育水平的整体提升,为思政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奠定基础。
3.3开展思政教育因实时融入时政,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在高校思政教育建设过程中,高校的老师在进行课程设计时应当充分结合时事,对高校学生进行思政教育时,应当适当引导学生关注时政新闻,鼓励学生积极发表感想,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能从实践环境进行考虑,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分析能力以及表达能力。
结束语:
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人,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只有让教育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才能最终达到其教育育人的目的。高校作为学生步入社会前的摇篮,高校的思政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阻碍,未能起到其应有的效果,而实践是检验学生创新能力和掌握学生知识积累程度的标准,通过实践教学管理模式创新,不仅能更好的推动高校思政教育的发展,且还能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达到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思政教育知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林杨. 农林高校课程思政教育的设计与实践——评《都市型农林高校课程改革研究与实践》[J]. 中国农业气象, 2021, 43(9):1.
[2] 李荣生. 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实施个性化教育的策略[J].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2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