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干部的综合素质直接与党的形象相挂钩,因此必须加强党员干部的培训力度,努力提高党员干部的综合素质。并且,新时期党的最新指导精神也进一步要求必须加强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也为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指引了新的发展道路。
1.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基本概念
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不只是党员干部的职责,更是党员干部的权利,因而需要上级党组织加强对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工作力度,积极安排对应的教学培训活动。在教育培训活动的对象往往为各级党政部门的工作人员。而教育培训的具体内容主要指的是,专业能力培训、入职能力培训、教育主题培训等。为了进一步加强各级党组织的重视程度,需要各级党组织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来推行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并要立足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在上级党组织的领导之下,设计本地特色的教育培训工作,从而开展相关的统筹安排,根据最新的党组织文件确定相关的教育培训方针,从而进行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工作。另外,党员干部在进行教育培训时,要在培训方式以及内容是做好取舍,体现该活动的时代背景,从而确保我国党员干部综合素质与时俱进。同时党员干部培训也离不开相应的监管,需要上级党组织将教育培训活动的具体效果纳入责任考核体系之内,如遇到某部门不作为时,需要相关部门对此提出整改意见,并进行通报批评,以此提高其他部门的重视[1]。
2.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存在的问题
2.1缺乏充实的培训内容
教育培训的教学内容是开展该工作的出发点,其目的在于加深党员干部对工作实际的理解。因此,在设计培训内容前,需要相关部门结合本地区党员干部的实际情况以及上级党组织的素质需求,从而指定合适的培训活动。不过有些乡镇在教育培训工作中,不先做好前期的调研准备,而是照搬他人的成功经验来依葫芦画瓢,只想着赶紧完成上级任务,而没有考虑具体内容的选择,因而导致该乡镇的培训内容逐渐形式化,只有上级党组织的方针文件,导致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十分压抑,难以提高教育培训工作的教学质量和效率,不利于党员干部综合素质水平的提高[2]。
2.2单一的培训方式
现阶段,很多基层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往往只利用乡镇党校、乡镇会议室等环境进行相关的教育培训,而选聘的培训教师也多来自本地党校,基本都是围绕专题展开培训,很难与其他党组织开展经验交流,往往使用的培训方式也停留在过去那种“满堂灌”的形式,无法适应如今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最新要求。因此,在很多基层党员干部教育培训方式主要以专题形式进行教学,也是就是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这样的培训方式,很难激发党员干部的学习积极性,导致很多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沦为面子工程[3]。
2.3不平衡的培训机会
尽管每年党和政府对于党员干部教育培训资金投入日益上升,不过资金投入的分配比例存在一定的不平衡现象,往往将资金大头分向上一级的党组织,而很多基层党组织的教育培训资金存在不足,也就使得很多基层乡镇或者社区的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工作面临着一系列问题。现阶段,在县级教育培训工作均由县委组织部和其他部门组织开展,主办单位为县党校。但是教育培训机会较少,而且要分配到全县所有乡镇、村委,每一级的党员干部的名额较为稀少。而根据过往经验,县级教育培训工作基本会优先考虑各级党组织一把手,很多下级党员干部就只能默默接受这一现实,久而久之,便会导致各级党组织内部的精英化现象,拉开了党政干部与其他党员之间的心理距离,进一步加大了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开展难度[4]。
2.4培训水平不足
党校是开展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关键支柱,在基层党组织的教育培训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随着近年来党和政府对于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视程度不断上升,教育培训工作的水平要求也日益提高,从而引发各地党员干部教育培训水平不足的问题,已然成为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正常进行的一大阻力。就培训工作的宏观角度而言,很多培训水平不足的源头在于党组织自身的教学环境与教资实力。很多基层党校的设施十分陈旧,相关配套停留在上世纪水平,所开展教育培训工作的地点也只有一间古朴的教室,没有现代多媒体设备的加入,无法为教育培训工作提供一个适宜的教学环境,也就在物质形成了制约。而在教资实力的配置方面,很多基层党校的师资队伍缺乏专业素质能力,非科班出身,且严重缺乏基层调研能力,对于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工作认识也存在滞后性,无法满足新时代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水平要求[5]。
2.5缺乏完善的培训评价
很多地方在进行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之后,通常会给参与人员发放一些教学评价表,其目的在于通过教学反馈,让培训教师能够充分了解培训课程的具体成效以及存在不足,从而及时优化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其中培训内容的评价应有五个方面:其一,所评价的教学内容必须与本课程相一致;其二,所评价教学方式是否具有实质效果;其三,培训教师的课程讲解是否专业,能否满足参与对象的认知需求;其四,培训目的是否实现,能否取得预期成效;其五,培训工作的学风是否积极等。但是很多地方的培训评价体系并未全面反映课程的最终成效,常常为一种形式活动,尤其在基层党组织的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更为突出。长期以往,这样的培训评价难以帮助培训教师掌握培训工作的实质成效,因而也就无法发现其中的不足之处。
3.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优化策略
3.1提高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视
3.1.1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党组织在开展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时,必须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宗旨。要提高对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视,将党员干部培训视为党组织建设的关键一环。并且,在以人为本的工作原则的指导下,各级党组织需要增强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责任意识,将把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放在日常党政工作的突出位置,从而在思想认知、工作安排以及政策落实方面发挥党组织的引导作用[6]。
3.1.2激发党员干部的学习积极性
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是否有效,直接关系到党的人才队伍建设的具体成果。因此,各级党组织必须激发党员干部的学习积极性,可以从两个角度出发:其一,激发党员干部自身的内在潜能。每个党员干部在实际工作中总会面临一些波折,会在一定程度上动摇自身的信仰,从而带给自己工作更多的不便,因此可以在教育培训工作中融入一些党员干部工作中的问题,并提出一些改善措施,唤醒党员干部内心的学习动力,从而加深自身的信仰,促进党员干部综合素质的提高;其二,明确责任落实。在开展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时,需要相关部门提高教育培训的宣传力度,在宣传中强调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现实意义,积极构建适宜的培训情境,激发党员干部学习积极性,并在责任落实方面,做好日常监管工作,确保各级党组织教育培训工作的规范化[7]。
3.2设计科学合理的培训内容
3.2.1做好培训需求的调研工作
调研工作是否顺利,直接关系到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健康进行。而开展培训需求的调研工作,需要党组织关注其自身的发展需求、专业技能需求以及党员干部自身需求等三个方面,所以在进行需求调研工作时,必须要结合党组织与党员干部之间的需求,并在上级党组织的领导下开展调研工作。坚持查漏补缺,当出现问题时,及时上报上级党组织,并深入人民群众的家中,了解最真实的民众需求[8]。
3.2.2紧跟新时代新部署
党组织在开展教育培训工作时要增强自我认知,理解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目标不只是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的专业素质,还可以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的职业素质,从而打造与时俱进的人才队伍。其中,在教育培训工作过程中要有宽广的视野,也就是在设计教育培训工作时,需要保证培训内容可以覆盖广泛的党员干部群体。并且,其内容也应囊括马克思主义、法律法规以及市场经济等理论,扩展党员干部的知识领域。另外,在教育培训工作过程中要有全新的见解,也就是结合研究领域的最新动态,运用最新理论和技术来开展教育培训工作,从而让党员干部理解和运用前沿技术,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从而紧跟新时代新部署。
3.3创新培训方式
3.3.1坚持长短互补
长期以来,如何选用合适的培训时间发挥最佳的教学效果,一直都是困扰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一大难题。为此,可以针对教育培训时间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整,可以采用长短互补的教学方式。所谓长短互补,长便是提高培训频率,保证每次培训工作能有针对性,而短就是缩短培训时间,留给党员干部更多的思考时间。例如,党组织可以在教育培训前,做好党员干部培训需求的调研,从而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主题型的培训工作。在开展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工作时,要注重他们的专业化水平,增强专业化培训工作的次数,并在培训时间下进行压缩,给予他们更多自主选择培训主题的时间[9]。
3.3.2采用体验式教学方式
结合广大党员干部的学习特征,确定合适的教育培训形式,采用体验式教学方式,以此提高广大党员干部教学培训的实质成效。因此,要求党组织需要突破原有教学观念的束缚,调整培训课程安排,采用更为多元的教学方式。可以采用的举措如下:其一,加强本地高等院校的教学合作,选聘经验丰富的培训讲师,定期开展党员干部教育讲座,提高培训课程专业化水平;其二,积极组织党员干部走访红色基地,进行实地参观,让广大党员干部感受当年党组织的生产境况,从而接受红色教育。通过开展这样的体验式教学,让广大党员干部亲临现场,接受革命教育,完成党性蜕变,从而提高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教学质量和效率。
3.4提高培训水平
3.4.1促进培训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
培训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直接关系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教学质量。为此,党组织可以采用如下举措加以完善:其一,加大培训教师的扶持力度。定期开展教师培训工作,采用最新的教学方式来提高培训教师的专业能力;其二,建立培训教师的绩效机制,制定合适的奖惩措施,将绩效与薪水相结合,激发培训教师自主学习的内在动力,从而不断提高自身教学能力;其三,积极开展讲评活动,提高教师的说课能力,从而提高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其四,提高教师的入职门槛。根据教育培训工作的具体要求,做好教师的政审工作,确保教师自身政治立场坚定、专业能力对口,并设置相关的试讲环节,从而优化教师队伍结构[10]。
3.4.2加强学风建设
党组织需提高对学风的认知水平,通过健全管理机制的手段来扫清错误观念,从而改善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学风。可以采用的举措有:其一,制定合适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主要来自课程的培训小册,所以教师应在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第一课时,教授党员干部学习和研究课程小册,使其知晓其中的种种制度规范,制定合适的学习目标,促进党员干部的身份转变,让其了解自身学员的身份,从而积极开展课程学习;其二,加强调研工作。教师在开展党员干部教育培训课程时,可以让一些党员干部自主选择课程主题,并说明所选择的依据,从而起到辅助教学的目的。并且,在完成教育培训之后的一周内,让学员提交自身的调研结果,从而加深自身的研究认知。
3.5设置激励机制
3.5.1引入责任制考核
党组织应该设置相应的绩效考核机制,提高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工作地位,从而在此基础上优化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工作流程,通过严格的制度落实,发挥党员干部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其工作态度和责任意识。并且,由于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涉及的领域十分宽广,参与人员来自于不同领域的党员干部,教学责任相对较重,需要加强党组织各部门之间的交流合作,促进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顺利进行[11]。
3.5.2推进学用相结合
党组织在进行党员干部教育培训过程中,也要考虑培训课程的学用结合,将其列入实际的激励机制。为此,需要党组织加强各部门的协同,做好学员课程成绩的记录,并将其归入个人档案,使得最终的培训成果可以直接反映在未来的晋升考核中来。对于那些消极敷衍的学员可以进行通报批评,而对于成绩优秀的学员就可以一些物质奖励或精神慰问,如优先录用培训成绩优秀的党员干部,以此提高其学习的内在动力,从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能力[12]。
4.总结
综上所述,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开展,对于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综合素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但在实际工作中,暴露出了一系列的不足之处,如缺乏充实的培训内容、单一的培训方式、不平衡的培训机会、培训水平不足以及缺乏完善的培训评价等。为此,党组织需要对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进行优化和调整,提高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并且,创新培训方式,坚持长短互补,采用体验式教学方式,促进培训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加强学风建设。另外,设置激励机制,引入责任制考核,推进学用相结合,最终提高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教学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马融. 新时代县级党校干部教育培训研究[D].宁夏大学,2021.DOI:10.27257/d.cnki.gnxhc.2021.001564.
[2]陈一鸣. 我国党员干部政治能力提升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21.DOI:10.27412/d.cnki.gxncu.2021.000375.
[3]陈国军. 新时代党员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D].西南科技大学,2021.DOI:10.27415/d.cnki.gxngc.2021.000901.
[4]沈力. 新时代党员干部忠诚教育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21.DOI:10.27159/d.cnki.ghzsu.2021.000541.
[5]陈雪娇. 平度市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培训信息化提升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20.DOI:10.27275/d.cnki.gsdku.2020.000572.
[6]吴杰. 贫困地区农村基层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现状及对策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9.
[7]游园. 湘潭市党员干部在线教育方式创新研究[D].湘潭大学,2018.
[8]陈思思. AB县党员干部教育培训体系研究[D].郑州大学,2017.
[9]徐梦颖. “红色干部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特色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7.
[10]周雷雷. 角色分析视域下的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研究[D].南昌大学,2015.
[11]贺庆红. 基层党校干部培训管理问题研究[D].云南大学,2011.
[12]徐术金. 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培训问题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
作者简介:
苏荣秀 1979.12 女 云南会泽 汉族 本科 中央党校函授学院 讲师,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直机关工委 研究方向:党员干部教育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