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结合不同学段学生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创新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是结合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开设的课程。不同学段的学生的学习目标、学习任务和学习侧重点是有差异的,故教师引导学生实现创新的内容和方法也是有所差别的[1]。以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为例,信息技术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能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了解计算机程序设计的一些简单知识等。现在以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关于LOGO的绘图教学为例,该板块内容是考查学生的计算机绘画和图形设计能力,学生需要学会用LOGO基本绘图命令绘制基本图形等内容。此时教师就可以发挥好引导创新作用,在教会学生基本的绘图技能之后,可以鼓励他们自行想象、自行尝试设计一些具有特色的LOGO。如为学生展示一些商标图案,然后带领学生分析这些商标图案的构成和设计元素等。小学生都爱涂鸦,此时就是他们大展创意的好时机,教师可以告知学生本节课将会评选出LOGO设计最佳的学生,给予表扬。教师发现有不少学生都展现出了极强的创新意识,如有的学生利用椭圆形和长方形设计出来组合LOGO,还能使用多种颜色进行调配,如将红色和蓝色组合在一起,呈现出撞色的效果;有的学生独具匠心,将自己的名字的缩写字母设计成了LOGO图案,觉得这是一种展现自己个性的方式等。以基本教学内容为依托,鼓励学生展开创新设计无疑是一种值得借鉴的教学手段。实践活动作为教学中重要的组成内容,能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以初中生的信息技术学习内容为例,初中生需要结合自己使用网站的经验,比较网站与其他多媒体作品在信息表达与发布方面的异同,从而了解网站的基本架构,经过课程学习能掌握设计学习网站、主题网站等内容。
二、任务驱动,师生协作
任务驱动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任务积极主动应用资源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助协作学习。以学生为主体的协作教学不等于学生在课堂自由发挥,需要教师将本课内容分解成几个小任务或者多个活动。小任务或者活动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同时教师要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的资源,如教学视频、阅读资料或者操作步骤。学生根据任务在小组内讨论,教师及时进行引导。例如,在编辑文字格式时,教师会建议学生使用快捷菜单操作。教师演示后,细心的同学会观察到要在选中区域右击,而不细心的同学则难以发现。这时,教师适时指导,会让学生加深印象,将知识记忆牢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协作教学,既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又提高了教学效果。从学校层面可以从3个方面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首先,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多样的实验探究渠道。华盛顿儿童博物馆有一句短训:“我听见了却忘记了,我看见了便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校可以通过调研,汇总学生所关注的科学热点,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科学活动;联合社会层面的科学教育力量,协同创新,开发实践性课程。学生只有实践过了,才能形成深刻的印象,才能积累科学经验,因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科学实践。其次,学校要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节日活动。科技节日活动是学校提供给学生体验科技世界的重要方式之一,学生可以借此开展各式各样丰富多彩的活动,比如,在“鸡蛋撞地球”活动中,学生借助生活中的材料,给鸡蛋“安装”各种保护装置,或者自制一个类似降落伞装置“安装”在鸡蛋上,减轻鸡蛋下坠速度,由此保护鸡蛋从高处下来不会碎裂。最后,③学校要促进科学研究兴趣小组的发展。科学兴趣小组是学生自发的、以小组的形式和共同的科技爱好为目的开展的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借助一定的工具完成项目,做出产品,比如,制作文创产品时可以借助激光雕刻机、3D打印机等打出相应的零件,再借助镊子、小刀等工具组建成成品,设计制作出具有学校特殊纪念意义的文创产品。其中,激光雕刻、3D打印机等科技机器的使用以及产品的设计离不开教师的指导。
三、提高师资力量
教书育人是学校的工作重心,合格的教师是保证教学工作顺利完成的基础,也是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2]。科技创新是新兴的学科,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学科顺利发展,是学校实施科技创新教学的重要内容。相关部门为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教育的总体实施水平,丰富师资力量,相继组织开展了教师软件能力提升的培训工作,还积极推动各地开展经验分享活动。据报道,目前参加过科技创新教育系统培训的教师,比例低于语文、数学、英语等科目定期培训的教师,说明学校还应提高对科技创新教育的重视程度,创造机会让更多教师去学习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科技创新教育的发展靠的不是单个教师,而是不断成长的教师群体。只有更多具备专业素养的教师成长起来,他们爱岗敬业,团结协作,相互学习借鉴,提高教学技能,才能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推动科技创新教育在各个学校的健康发展。任务。明确科技创新教育的整体课程内容导向,从未来产业方向入手,优化调整编程语言的选择、学科重点内容模块的设置。加强学科融合式教育,丰富跨学科课程设计,将科技创新思维嵌入数学、手工、工程等各学科课程,引导学生运用创新思维解决各学科任务,着力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四、结论:
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高校“双一流”(和高水平应用大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全方位发展人才的重要保障。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快速发展,传统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也面临着极大的挑战,为了紧跟时代步伐,满足新时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学生的新的学习需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也需要进行创新。
参考文献:
[1] 张蓝文 . 放学后难题解决了吗?——北京市小学生课后服务政策实施情况的分析 [J]. 现代中小学教育,2021(12):15—22.
[2] 章昊 . 依托化学校本课程 发展学校科技社团——以“趣味化学”实践为例 [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9(13):4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