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意义
1.1高校学生创新创业实力的形成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引导
高校学生应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价值导向,提升创新创业实力。在择业观上,应与社会发展现实相适应,不要错误地认为“考公”“考编”就高人一等,自主就业、创业就低人一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促进学生思想的发展为主要纲领,让学生明白职业没有高低贵贱,只有社会分工不同。而创新创业教育则为学生提供具体的指导方法,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爱好、未来发展方向,选择不同的创新创业方式。
1.2破解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的发展问题
目前,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仍面临着诸多问题:一是教师思维模式的固步自封,没能打破传统的思维方法,引用太多前人的道理与经验;二是民办院校政策滞后,部分民办院校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严重,一个方案需要多重审批;三是高校学生自我认识不足,认为这些问题与挑战离他们过于遥远。扎实理论、夯实基础一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保证,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高校教育中,是一种跨越,难免会遇到“数字鸿沟”等多方面技术性问题,这就需要高校培养出一批优秀的思政教师,进行开拓、理解多功能教学的方式。为此,可以借助大数据平台,对其进行合理创新,并推行网络教学模式,从而形成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新模式、新思路[1]。
2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过程中的问题
2.1课程思政实践育人效果不显
《纲要》明确提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要注重让学生“敢闯会创”,在亲身参与中增强创新精神、创造意识和创业能力。目前创新创业类课程因校企合作不够深入、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不够完善等原因导致部分实践教学流于形式,仅是象征性地游览或走马观花式的参观,实践育人效果不尽人意,甚至,个别学校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滞后,缺乏实践教学平台,导致实践教学环节缺失,直接影响了课程整体育人效果。
2.2课程思政主线不明、要素不清
目前各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渠道是打造一批课程思政“金课”,通过示范引领,辐射到其他课程和学科,从而达成“人人说思政课课讲思政”的建设目标。但这样的建设路径,容易导致课程思政主线不明、要素不清碎片式课程思政,主要表现包括:一是课程思政碎片化。课程思政“金课”通常是针对一节课或者是一个项目的课程思政设计,这样的“金课”固然完美,但是课程思政的呈现会因为讲授教师个人知识背景和社会经历而出现巨大的差异,由于缺乏对整门课程的课程思政主线的把握,导致课程思政呈现出碎片化和凌乱化。二是课程思政要素与知识点匹配性不高。部分课程通过课程标准修订和课程思政“金课”建设,明确课程思政主线,但是没有对应地建立丰富的课程素材库,也没有对知识点进行逐一梳理,更没有建立起课程思政要素与课程知识点之间的对应关系,可操作性不高[2]。
3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路径
3.1加强教师对学生的思政学习心理的了解,提高思政针对性
思政教育的对象是学生,而大学阶段的学生主要集中在18~22岁,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有其特有的心理特点,在行为、情感、思维、认知等方面都与其他年龄阶段有所区别,而许多教师却往往忽视学生的心理特点,只从自己角度出发开展教学,导致思政教学不到位。针对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群体,思政教育应该从“心”出发,理解尊重学生的心理需要,了解他们的焦虑、困惑、弱点、渴求,真正做到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对其进行适当的、有针对性的思政引导和教育。比如,现在大一的学生基本都是00后,虽然他们成长在相对和平和富足的年代,同时又深受信息化爆炸的影响,知识面较广,信息搜索能力比较强,但他们的心智和以往的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并没有太大的区别,比如:虽然外表表现出自信有个性,但又时常会感到自卑;渴求急速成功但害怕面对挑战和失败;表面上看似成熟,但内心还时常感到空虚、软弱,抗压能力差;喜欢新鲜事物,持续性较差;信息接受能力强的同时却交流能力差,普遍存在沟通能力不足的问题;好奇心强,有极强的创新能力和意识,但责任心、合作意识又有待发展;信息接受面广,造成价值观和判断力常常处于摇摆状态,正影响有待强化。因此,针对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教师应该有的放矢,针对不同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创新创业教学。学生在创新创业课程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提升自己的能力和专业性,同时更难能可贵的是可以提升自己的思维境界、爱国情怀和文化自信。而这些主观意识形态方面的培养,正是通过有的放矢的课程设计和合理安排得以达成的[3]。
3.2加强顶层设计,搭建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课程思政嵌入路径
在课程思政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不仅要做到“育才”,更应注重“育人”。创新创业课程的顶层设计至关重要,教学目标、教材编辑、教学方案要进一步加强思政元素的渗透力度。高校应根据教育部制定专业课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进行目标设计,对学生创新创业基础知识、专业创新能力、创新创业思政方向、创新创业实战能力进行考核;以创新创业学院为首组织各教研室完成教材的撰写,提升创新创业课程思政的深度和广度,实现思政元素的全方位注入。
3.3双导师制推进同时,加强师资力量的课程思政培训
在教学方向,完善创新创业课双导师制度,校内导师侧重理论知识输出,在传授创新创业基础知识的同时,找寻思政元素融合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政治素养;企业导师侧重于创新创业环境分析、相关政策解读和创新创业技能运用,带领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实训,将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创新创业实践中,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思政元素的认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相关专业及行业领域的国家战略、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引导学生深入了解社会实践、关注现实问题;加强创新创业项目落地跟踪,保证创新创业教育的延续性;注重创新创业文化和企业家精神的培育[4]。
3.4充分发挥平台功能,拓宽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课程思政嵌入实施路径
高校创新创业平台的搭建是为了更好的服务学生,推进项目的落地实施。针对功能“有名无实”的问题,校方应组织创新创业教育研究者完成功能内容填充;将教育实践资料分类归纳,课程设置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及时推送课程信息,让学生能在平台中获取知识,从而加强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延续性;定期推送团队成果和创新创业故事,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热情,更好地完成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思政改革;平台可以设置线上解答或者预约咨询功能,保证学生能线上咨询老师创新创业相关问题;各类高校应共同建立优质的同类院校资源共享机制,加快高校创新创业平台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3.5优化评价制度以提升育人质量保障
构建多元化考核方式和考核量化指标,促进教师重视课程思政以及自身专业发展,提高育人质量。结合“学知识”“强素质”“练能力”三个关键点,制定“课程思政”育人效果评价标准,全面考核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包括思政育人目标是否正确,是否符合学生实际;思政元素布局是否合理,衔接是否自然;教学方法是否灵活多样;创新实践是否结合地方经济发展,转化程度或者可能性如何等,以全面落实“所有课程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负有育人职责”的要求,将课程思政作为评优奖励、职称晋升、选拔培训的重要依据[5]。
4结语:培养新时代的优秀人才,推动高校的全面发展,需将创新创业结合到思想政治教育当中,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发展,必须要有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要积极培育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有效实现产教融合发展,落实相关激励政策,让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与发展拥有强大的师资队伍。学校要不断深入企业和市场,紧随时代发展,了解社会需求,加强校企合作,提升学校的教学实力,培养更多的技术型人才,实现学生高质量就业,提升学校的就业率,促进学生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
参考文献:
[1]陆阳.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中融入思政教育策略探究[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2(12):40-42.
[2]王慧.以思政教育引领与促进创新创业教育[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2(47):102.
[3]马宏艳.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协同发展探索[J].北京教育(高教),2022(12):51-52.
[4]范俊峰,邓苏心,王海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刍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23):85-87.
[5]刘镒铖.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模式建构[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2(43):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