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等教育迎来新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也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也会呈现新的特点和形式,这就更加需要思政教育工作者与时俱进,实时改变教育理念与策略,让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做到有的放矢,真正落到实处,让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能入学生耳、入脑、入心,给国家培养合格的高技能人才、“能工巧匠”甚至是“大国工匠”。
一、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教学方式僵化
教学方式是教师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可以说决定了此次课的成功与否,新颖、有趣的教学方法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古板、僵化的教学方法会起到相反的效果。大学大部分思想政治教育课还是沿用的传统一对多“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而这种方式没有充分考虑到受教育者身心上存在的差异,只是一种古板的、填鸭式的思想灌输,难以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现代科学技术有机结合,即使现在一些新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比如说翻转课堂等)运用到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但是很多还是浮于表面,并没有起到很明显的效果。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不能调动学生的参与课堂的积极性,甚至会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逃课现象严重。
(二)教学理念落后
思政教学的教学理念影响着教学目标的制定,也影响着思政教学的成果展示。一些大学开设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主要是对大学生进行理论的灌输,却忽视了大学学生的特点,缺乏针对性的教学内容与方法,必然使思政课的效果大大降低,难以达到思政课所要达到的目的和要求,不利于大学学生的全面发展。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因为教育理念的落后。虽然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政策和规定,但从高校的实际教学情况来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仍然与专业课具有明显的差距,教学理念上的落后难以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不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思政课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不应该只是教师灌输式的教学,要让学生深入教材、深入课堂,要作为课程的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
二、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创新路径
(一)推出“微课堂”,实施“微教育”
大学中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多是教师照本宣科、机械地传授知识,这种一板一眼的教学模式,没有趣味性的提问与热火朝天的讨论,没有自由的讨论课堂环境,让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学习变得枯燥乏味。与此同时还压抑了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其不能更清晰地认知自己、反思自己,也就不能快速提升大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极大地影响大学生个性发展。在传统课堂背景下,师生一直处于对立的状态,大学生学习方式单一且被动,与他人信息交流不通畅。在课中,学生缺少与他人的思维碰撞与交流,所以在思想政治的学习上,一直处于被动的应对状态,没有合作交流探究的机会,很少表达自己的意见与理解,导致思想政治课堂变得沉闷与封闭。“微时代”的到来,为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更新的教育方法,如微课教学法,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借助微课、微阅读的形式,更直接地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学习能力。同时,大学生还可自主进行数据的收集、整理与共享,为高职思想政治教师教学提供有利条件。突破之前的传输式教学方法,切实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因此,学校可依托微平台、互联网,整合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让大学生在获取理论知识的同时,思想上受到启发。大学思想政治教师要学会并使用“微语言”,以此提升“微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二)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理念
1.充分挖掘、发挥“新媒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功效
习近平总书记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在“新媒体”环境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更加丰富、教育形式也多种多样,学生的学习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仅仅可以通过课堂,更是可以随时随地获取自己想要的知识。打破了传统的线下教学单向传送的模式,实现双向甚至多向传送,学生可以在网站、微博、贴吧、论坛甚至抖音、快手、B站等新兴媒介查看时事热点,也可以在这些平台发表自己的见解,与更多的人进行互动、交流。课下与教师的沟通也越来越紧密,通过QQ、微信、微博等即时通讯工具和老师进行交流,可以消除紧张感、隔离感和心理戒备,有助于教师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给予学生生活、学习等方面的关心和帮助,增进师生感情。
2.加强思政和技能教育的协同育人功能
坚守思想政治课堂主阵地,让学生在思政课堂上学有所得、有所悟、有所感。但是思想政治教育并不能够仅仅依靠思政课堂上的教育,要做到全面、全方位、全过程的育人。尤其是大学,可以依靠技能课,在实践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学习“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精神,这也是进行劳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思政教育和技能教育的结合,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地实施,达到更好的效果,从而实现育人的目的。
(三)在理论育人上下功夫,优化理论教育
大学中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是常用方法,但是单一开展理论教育还有所困难,如学生的学习兴趣低。因此教育工作者若不注意方法的转变,那么这种理论教育就会变成过去的灌输式教育,降低大学生学习积极性,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开展。所以教育工作者要做到下面几点:第一,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加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需要教育工作者运用容易理解的语言与要素,解放大学生思想,让其知道社会的发展,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引,然后利用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帮助大学生解决现在社会中常见的问题。对于大学生关注的更深层次的问题,则要从实际角度出发,找到有说服力的答案。第二,降低思想政治理论的难度,教育工作者要运用简单与平实的语言,为大学生讲解复杂的思政理论。通过引用事例的方法,将难以理解的理论通过案例的形式呈现,加深大学生思政的理解能力。大学思政教师要创建多种情境,让大学生在情境中思考与思想政治理论有关的要素。第三,扩展集言行事的阵地,在互联网盛行的现代,大学要创新思政教育方法,让思想政治理论能够深入人心,并借助网络传播,向大学生宣传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另外大学生也是网络高频率使用者,所以教育工作者不能忽视互联网的影响力,应将此当作新时期的大学思政教育方法创新的首要之选。
三、结语
总而言之,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探索,应结合大学生的不同特点,转变传统的教育方法,引导大学生在认同与内化下,达到育人效果。另外,新时期的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探索,还可将大学与社会现状、自身特点结合,将人才培养体系与教育发展融合,转变传统故步自封的工作方式,促使大学立德树人工作的落实。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J].党员生活(湖北),2017(2):4.
[2]李野.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路径研究[D].吉林大学,2017.
[3]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J].民办教育新观察,2016(1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