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与课程思政的价值统一、逻辑意蕴和实践路径
潘麒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潘麒,. 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与课程思政的价值统一、逻辑意蕴和实践路径[J]. 教育实践与创新,2023.8. DOI:10.12721/ccn.2023.157077.
摘要: 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与课程思政在育人目标、育人内容、育人机制三个方面都存在着价值统一的内在逻辑,必须把“立德树人”作为基本任务,把“创新创业”融入到“课程思政”中去。在将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与课程思政融合的实践过程中,目前尚存在一些问题。为此,本文从价值目标、育人内容、育人机制等三个方面着手,以期积极地探索出一条将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与课程思政进行有效融合的途径。具体来说,就是强化价值引领,把握育人目标,充分挖掘思想政治要素,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教育体制,改善教育环境。
关键词: 创新创业;课程思政;价值统一;逻辑意蕴
DOI:10.12721/ccn.2023.157077
基金资助:

一、价值统一:创新创业教育与课程思政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座谈会”上提出:要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整个教育和教学的全过程,真正做到“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从一定程度上讲,立德树人是一项涉及面很广的系统工程,包括专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校园文化建设。高校毕业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其顺利完成学业的重要保证,也是其顺利毕业的必要条件。由此可以看出,创新创业教育和课程思政都是贯彻“立德树人”的内在要求,二者存在着内在逻辑上的价值统一性。

“课程思政”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把思想政治要素融入到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中,实现创新创业教育和课程思政的有机融合,是实现大学“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同时,课程思政也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在大学中贯彻“立德树人”的重要手段。

创新创业教育与课程思政都是以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大学生为目标,二者皆是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两者在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和培养机制等方面都达到了价值的统一。

二、逻辑意蕴:创新创业教育与课程思政融合发展的理论逻辑和现实逻辑

高校是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的主阵地,在“立德树人”这一重大历史任务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课程思政中,是高校贯彻“立德树人”的一项重大措施,是顺应时代发展趋势、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一项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提出“以人为本”的创新创业教育与“课程思政”的融合发展。创新创业教育与课程思政同属高等教育体系的专业教育,二者在培养目标、内容体系、育人机制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首先,从目的上看,两者都是以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与质量为目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是要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思维进行培养,同时还要对学生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进行提高。而课程思政的目的,就是要让专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有机地融合起来,让课程教学在思政教育中起到的主渠道作用得到最大程度地发挥,同时,还可以采用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相结合的方式,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专业教育的整个过程中。其次,从内容上看,两者都包括了对创新创业的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培训。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强调的是要把创新创业知识与专业教育体系融合起来,从而构建出一个以知识传授为基础、以创新实践为核心、以人文素养为支撑的知识体系。而课程思政将重点放在了在专业教育中对思想政治元素进行挖掘,利用价值引领、隐性教育等手段,对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进行提升。教师在培养过程中,都遵循着价值引导与能力提高的逻辑,二者在价值目标、教育内容与教育机制上存在着高度的一致性。

三、存在问题: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与课程思政融合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在对10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和课程思政建设进行调查的基础上,笔者发现,当前大多数高校在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课程思政融合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第一,在价值取向方面,强调知识的传播,而忽视了价值导向。目前,我国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中,一些老师过于注重对大学生“双创”知识技能的提高,而忽略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等方面的教育。当前“双创”教育中,一些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识出现了误区,未能深刻理解两者的内在关联与逻辑内涵,未能将两者有机结合,进行系统的统筹与设计。第二,在教学内容方面,注重专业知识,忽视创新创业。在我国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中,多数教师以专业课为主,而缺少了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与提高。目前,我国高校“双创”教学工作中,教师对学生的专业知识、技术等方面的重视程度较高,但对其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却相对较少。此外,我国大部分大学都没有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更没有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

四、实践路径:加强价值引领,把握育人目标;挖掘思政元素,优化育人内容;创新育人机制,完善育人环境

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与课程思政的有机结合,关键是要准确把握其培养目标,使两者的培养功能与课程思政有机结合,使其最大程度地发挥价值引导作用,真正达到“三全育人”的目的。首先,要强化教育的价值导向,准确把握教育的对象。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与课程思政进行融合,其根本目的是通过将两者形成一个合力,使其发挥出协同效应。而这一过程的基本前提,就是要对两者的育人目标进行准确地把握,也就是育人目标既要实现学生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也要实现学生个人价值与国家民族发展的统一。其次,要充分挖掘思想政治要素,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优化。大学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和课程思政的融合,关键是要把两者的教育目标联系起来,把两者的教育内容进行整合和优化,从价值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机制三个层面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深化研究。教育的价值目的是教育的基础,教育的内容是教育的重点,教育的机制是教育的保证,将三者结合起来方能实现良好的教育循环。

五、结语

在立德树人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课程思政中,存在的是“一”和“多”的有机统一,它不仅体现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目的,而且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以“育人”为主线,把创新创业教育和课程思政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两者相互促进,才能够打造一支“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新型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队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必然会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肖四喜,霍志玮.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课程体系建设[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22(06):181-184.

[2]唐琳,施开波,廖先莉.川渝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J].内江科技,2022,43(05):26-27.

[3]廖翠玲,刘锦鑫,张琳琳.课程思政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德育课程体系建设研究[J].吉林教育,2022(11):61-63.

作者简介:潘麒(1984-),女,彝族,云南易门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创新与创业。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