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正确地追求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加强对教学本身的反思,在教学过程当中培养学生的人生态度, 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人生品格,激发其生命意识和生命价值。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课堂教学越发重要,因此,对于基于生命观的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策略研究有着鲜明现实意义。
一、生命观念素养解读
从概念逻辑的角度来看,高中生物核心素养是通过高中生物课程的学习,逐步形成高中生物学科中那些更为关注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它具有综合性、发展性、终身性的特征. 显然,这样的界定来源于核心素养这一宏观概念,而作为一线教师对学科的解读,需要结合其四个要素来进行.
以生命观念这一核心素养为例,一般认为,生命观念就是人对观察到的生命现象及其相互关系、特性进行解释后的抽象. 显然,生命观念是在生物探究的过程中经过证实而形成的想法与观点. 对于高中学生而言,培养生命观念素养的关键在于建立生命与生活关系的认识,也就是说生活中与生命观念相关的事物,是培养学生生命观念的重要基础.
之所以这样理解,是因为生命观念不仅依赖于生物学科知识而存在,更应当依赖于生活事物而存在,而且生命观念是要影响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的,也只有能够真正影响学生对生活事物判断的生命观念,才是真正的核心素养形态的生命观念. 譬如当前比较热门的一些社会话题,如校园暴力、学习压力所导致的中学生自残甚至是自杀事例等,本质上都需要用生命观念的视角去审视.
二、基于生命观的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策略
生命观在生物教学中的引入,不仅有助于促进学生对生物现象的深入思考,为学生生物自主探究式学习提供强大的理论支持。同时更有助于学生全面、辩证的认知生命,在理解生命现象、感悟生命过程的同时,真爱生命、赞美生命。以此来引导青少年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
(一)尊重生命的差异性和统一性,保持自然平等
在生命教育与观念下, 生命的个体形式是具有多样性的,他们一方面具有差异性,每一个生命个体都有着有别于其他个体的天赋和习惯爱好;另一方面,每一个生命又具有一定的统一性, 因此在学习和交流过程中才能够互通有无。因此,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尊重生命的差异性和统一性,以此来保持自然界的平等。
例如,教师在种群和群落的教学过程当中,就可以通过生命的不同层次来帮助学生阐述生物的多样性和统一性,从统一性上来看,所有生物都是有一套最基础的例子,根据各种各样的排列组合,以此来展现出不同形态,并以此排列组合产生不同的个体,而在群体中,其差异性主要体现在生物种群,在进化过程当中的生殖隔离,这使得个体与个体之间具有较大的差异,但生物多样性又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等,因此在生命教育理念下,高中生物学科的教学不再利于简单的概念教学,而是将学生置于一个很大的宏观概念中进行教学,帮助学生认识到自然平等的重要性和自然发展的规律。
(二)回归生活进行教学,融入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是基于生活实践的教育形式,在教育过程当中需以生命为核心,而生活则是生命的重要存在形式。 因此在高中生物学科教学过程当中, 教师可以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能够体验到自己的生活状态,享受生物教学过程当中蕴含的乐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开展实践教学的过程当中,生物教师一定要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帮助学生在生活过程当中寻找问题,以学生的实际问题为例根治生命教育理念所提供的标准,为学生解答这些问题,采用逐步引导的方式,让学生去认可生命教育理念下所提供的学习思路,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去了解生物教学过程当中所蕴含的生命意义及其价值,在高中生物学科的实践教学过程当中融入生命教育。
例如,在植物激素调节这一节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走入生活去观察身边的植物在生长过程当中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去询问学生为什么秋天的时候树叶会自然而然地脱落,这是由于周围环境的变化,使得植物产生了一种名为脱落酸的植物激素,主要作用于植物的叶片与茎部连接的地方,使得叶片脱落。 教师也可以通过其他的生理现象,进一步帮助学生认识到脱落酸的作用机理,能够引起芽孢休眠叶子脱落,抑制细胞生长等。 教师还可以为学生讲解,香蕉采摘下来,经过长时间运输自动催熟的机理,其实是由于乙烯这种自然激素所造成的,这就是回归生活期间,教师在具体的生活和实践过程当中融入生命教育的具体内容,帮助学生认识到生命教育的核心,理解生命的价值。
(三)充分挖掘资源,引导学生树立稳态与平衡观
稳态与平衡观不仅是生物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更是生命观的重要组成,指出生物体在“神经、体液、免疫”网络调节机制的协同作用下,来实现生命体的发展。该理论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生命整体过程中,形成对生命现象以及内在各因素之间相互关系的抽象认知。在对学生的稳态与平衡观进行培育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重点放在相关教学资源的挖掘上。
一是,深入挖掘现有生物教材,将其分为生态系统、群体、个体三个不同的层次,并以“稳态与平衡观”为主题,对相应的教学资源进行深度挖掘。如,生态系统结构以及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等;种群特征、变化、结构等;个体的神经系统调节、激素调节、体液调节、免疫调节等。小到细胞结构,大到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等,这些均属于稳态与平衡观研究内容,可以作为教学的重点内容,以此来向学生全面展示生命的多样性离不开生物的稳态与平衡观。二是,深入发掘课外教学资源。将当今社会大众普遍关注的人口老龄化问题、生态绿色发展问题等引入到课堂教学当中,让学生从更加宏观的角度去审视生命,分析外界干扰对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所构成的影响,由此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形成良好的社会责任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生态环保意识。
结论:高中时期是学生认知发展的第二个关键阶段,这一时期他们形成基本的生命观念。 随着我国立德树人教育目标被不断强化,生命教育比以往更受重视。 加之现阶段不少高中学校在唯成绩论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对素质教育轻视,许多高中由于生命意识淡薄而导致了令人惋惜的事情发生。 因此,加强高中阶段的生命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姜涛.高中生物教学中生命观念培养策略初探[J].家长,2019(35):120.
[2]陈云斐.浅谈核心素养之生命观念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渗透[J].中国校外教育,2019(35):113-114.
[3]余荣娟.以生命作为出发点和归宿——高中生物教学构建生命课堂的研究[J].新智慧,2019(32):88.
[4]李荔芝.基于高中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生命观”提升的实践研究[J].教育界(教师培训),2019(11):1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