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瞻性护理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脑血管痉挛的影响
张英伟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张英伟,. 前瞻性护理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脑血管痉挛的影响[J]. 护理研究杂志,2021.4. DOI:10.12721/ccn.2021.157029.
摘要:
目的:分析前瞻性护理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脑血管痉挛的影响和效果。方法:此次研究时间为2020年3月至2022年10月,样本共计收集70例,均在我院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样本由系统随机排序,按照奇数偶数特点划分组别,参照组(奇数=35例)、试验组(偶数=35例)。分别实行常规护理和前瞻性护理。围绕康复情况、并发症发生率、生活质量、Glasgow评估和脑动脉平均血流速度、负面情绪展开对比研究。结果:二组患者经不同护理模式后,参照组患者康复情况较试验组差,P<0.05;参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较试验组高,P<0.05;参照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较试验组低,P<0.05;参照组患者Glasgow评估和脑动脉平均血流速度较试验组差,P<0.05;参照组患者情绪改善情况较试验组差,P<0.05。结论: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应用前瞻性护理能够明显提高患者康复速度,减少并发症发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患者负面心理,利于患者早日恢复健康生活。
关键词: 前瞻性护理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影响分析
DOI:10.12721/ccn.2021.157029
基金资助:

蛛网膜下腔出血具体是指在脑底部或者脑表面的血管发生破裂后,蛛网膜下腔流入血液导致[1-2]。蛛网膜下腔出血有两种类型,分别是外伤性和自发性出血,在临床中自发性出血居多。该疾病诱发后患者会表现剧烈的头痛和呕吐,睡眠和日常休息均受到困扰,甚至会诱发再次出血。如不能及时控制病情会导致患者瘫痪或者死亡。该疾病对患者情绪和日常生活造成极大影响,因此为缓解患者痛苦,改善生活质量应对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患者行有效护理措施,提高患者治疗效果[3-4]。因此本院在2020年3月至2022年10月之间共计收集70例均在我院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进行分析前瞻性护理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脑血管痉挛的影响和效果。具体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样本收集时间:2020年3月至2022年10月,共计收集样本70例,均在我院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分组原则:所有样本均系统随机排序,按照奇数偶数特点划分组别,奇数编入参照组,共计35例,偶数编入试验组,共计35例。参照组:男性患者22例(占比62.86%),女性患者13例(占比37.14%),最低年龄30岁,最大年龄61岁,年龄均值:45.36±2.64(岁),最短病程2.1小时,最长病程35.2小时,病程均值:15.77±3.25(小时)。试验组:男性患者21例(占比60.00%),女性患者14例(占比40.00%),最低年龄31岁,最大年龄62岁,年龄均值:45.44±2.42(岁),最短病程2.2小时,最长病程35.4小时,病程均值:15.87±3.29(小时)。两组患者的基线数据资料比较P值>0.05,无突出差异,可以比较。本次的研究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已经批准同意。

纳入标准:患者临床资料完整;患者无精神疾病;患者无其他感染类疾病;患者免疫系统无异常;患者同意参与本次研究并签字。

排除标准:患者临床资料缺失;患者存在精神障碍;患者凝血功能异常;患者伴有肝肾等功能性疾病;患者伴有艾滋病等感染类疾病;患者不同意参与本次研究或者同意参与本次研究但是中途退出。

1.2方法

参照组:常规护理,检测患者病况,保持病房干净整洁,指导患者饮食和运动等。

试验组:前瞻性护理。(1)做好头痛预防,指导患者实施冷敷和按摩等缓解患者头痛,对患者心理进行疏导,患者保持放松状态,避免焦虑抑郁加重疼痛程度,在疼痛非重度情况下尽量避免服用药物,以免产生依赖,影响患者身体素质。(2)预防患者再出血几率,根据患者的病况指导患者体位摆放,头部做好固定,尽量头高脚底,患者休息时病房保持安静,避免噪音造成患者诱发出血几率等。室内做好保暖,避免诱发感冒等加重颅内压力。患者饮食需要低盐低油低脂为主,多食用维生素食物,提升患者身体抵抗能力。(3)预防脑血管痉挛,时刻检测患者的意识情况和血容量以及血氧饱和度等,如发生脑血管痉挛及时上报医生进行药物干预。(4)预防并发症发生率,对患者病况检测,协助患者体位摆放等,避免形成压疮等并发症,同时观察患者穿刺部位,如发生红肿及时告知医生,避免患者发生感染,注意患者头痛强度和患者意识情况,如有异常及时上报,避免发生再出血和脑血管痉挛等。(5)患者48小时后状态稳定,指导患者康复训练,加速患者身体血液循环,逐渐由被动运动转为主动运动等,提升患者康复速度。(6)做好出院预防工作:为患者讲解疾病知识,告知该疾病和患者情绪等密切相关,情绪异常时需要及时疏导,患者需要良好作息,避免过于用脑和体力活动,时刻检测患者血压情况,如有异常及时就医。

1.3观察指标

(1)统计参照组、试验组患者康复情况。患者临床症状消失,并具备自理能力,意识正常为优秀,患者临床症状改善,并有基本自理能力,意识改善明显为良好,患者临床症状未消失,不具备自理能力位较差,康复率为减去较差百分比之和。

(2)统计参照组、试验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统计患者发生压疮和头痛,以及再次出血和感染的人数,并发症发生率为并发症人数百分比之和。

(3)统计参照组、试验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情况[5]。通过SF-36评估患者生活质量,通过躯体疼痛(0分-100分),精神健康(0分-100分),生理职能(0分-100分),社会功能(0分-100分)四方面评估。分值趋向于0则患者生活质量需提升。

(4)统计参照组、试验组患者的Glasgow和脑动脉平均血流速度[6]。通过Glasgow评估患者精神障碍情况,最高分值15,分值趋向于0则患者意识改善不明显。评估患者脑动脉平均血流速度,速度较快患者发生脑血管痉挛几率则降低。

(5)统计参照组、试验组患者负面情绪改善情况。通过焦虑抑郁量表评估患者负面情绪,最低分值20,最高分值80,分值趋向于20患者负面情绪改善良好。

1.4统计学分析

研究数据的统计处理方法选择23.0版本SPSS系统,计量资料表述经(x̄±s)完成,检验经t值完成;计数资料经(n%)完成,检验经X2值完成;两组数据差异比较P值<0.05,说明组间有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对比分析参照组、试验组患者康复情况

参照组患者康复率较试验组低,P<0.05,组间有差异,具有统计学研究意义。可见表1。

表1.参照组、试验组患者康复情况(n%)捕获.PNG

2.2对比分析参照组、试验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

参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高于试验组,P<0.05,组间有差异,具有统计学研究意义。可见表2。

表2.参照组、试验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n%)捕获.PNG

2.3对比分析参照组、试验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情况

参照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较试验组低,P<0.05,组间有差异,具有统计学研究意义。可见表3。

表3.参照组、试验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情况(x̄±s,分)捕获.PNG

2.4对比分析参照组、试验组患者的Glasgow和脑动脉平均血流速度

参照组患者的Glasgow和脑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均比试验组差,P<0.05,组间有差异,具有统计学研究意义。可见表4。

表4.参照组、试验组患者的Glasgow和脑动脉平均血流速(x̄±s) 捕获.PNG

2.5对比分析参照组、试验组患者负面情绪改善情况

参照组患者负面情绪改善情况好于试验组,P<0.05,组间有差异,具有统计学研究意义。可见表4。

表5.参照组、试验组患者负面情绪改善情况(x̄±s,分)捕获.PNG

3讨论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常见并发症为脑血管痉挛,主要诱因是内动脉发生粥样硬化,导致血管发生堵塞诱发血管痉挛,一旦诱发脑血管痉挛,会导致病况加重,患者发生死亡或者残疾[7-8]。因此在治疗中采取有效护理措施,预防并发症发生对治疗效果的影响很重要。

前瞻性护理能够有效预防再次出血几率,同时对患者病况时刻检测可以有效预防患者发生脑血管痉挛,对患者生命安全提供保障[9-10]。前瞻性护理通过对患者头痛预防,能够有效缓解患者头痛程度,通过按摩和冷敷以及药物干预,能够避免颅内压升高,有效避免患者再次出血几率和脑血管痉挛。同时该护理对患者负面心理及时疏导,避免不良情绪导致患者诱发并发症,威胁患者生命安全。前瞻性护理根据患者病况指导患者康复训练和饮食,利于患者身体机能恢复,加快患者康复速度。因此前瞻性护理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健康发展十分重要。

研究证明,试验组患者康复率高于参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小于参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生活质量好于参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Glasgow和脑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恢复较参照组好,P<0.05;试验组患者负面情绪改善较试验组优异,P<0.05,因此组间差异显著,具有分析研究价值。

综上所述,前瞻性护理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脑血管痉挛的影响效果显著,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2] 石蕾,吴培. 前瞻性护理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脑血管痉挛、神经功能及康复的影响[J]. 河北医药,2020,42(12):1915-1917,1920.

[7] 梁赢,赵爱霞,张金凤,等. 多感官促醒护理干预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性昏迷患者中的应用[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20,17(16):75-77.

[9] 王兰. 综合护理对蛛网膜下腔出血重症监护患者的临床效果及患者满意度影响观察[J]. 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20,5(8):138,148.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