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作为学生学习的基础,得到良好的教学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并为学生以后的数学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互动式教学拥有良好的语言交流特征,对于强化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充分认识到互动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加强互动式教学的应用,以学生为出发点对教学方式进行创新,从而促进学生数学综合素养的不断提升。
一、提升课堂互动频度,实现主体参与
在数学课堂上,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与逻辑性,对于习惯于直观思维的小学生而言非常不适应,因而具有一定的学习难度。因此,课堂互动不仅能够给予小学生较多的参与机会与交流空间,还能够适应小学生活泼爱动、乐于表现的开放天性,更能够让小学生的注意力长时间地集中到教师创设的课堂活动之中。这样,小学生就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之中,开开心心地完成教师预留的探究任务,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自然能够有效激发,使教学效率的提升成为必然。
例如,在人教版“分数乘法”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亲自为小学生示范“分数乘法的运算规则”,也就是“先约分,后计算,一次成型”,还要为小学生提供充足的参与空间与表现机会,让小学生充分体验课堂认知的愉悦感,全方位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之中。因此,教师可以实施“角色扮演法”,让小学生群体中的优秀成员从座位上站起来,来到讲台上“暂时代替”教师成为小学生群体的模范带头者与开路先锋员。而且,任何一个有能力、有准备的小学生都可以成为数学课堂上的“小先生”,非常“荣光地”带领小学生群体完成一定的探究任务。这样,所有小学生都会为了“走上讲台”而积极准备、精心学习、努力专研,而由于“分数乘法”这部分知识的认知难度非常小,教师示范“分数乘法运算规则”以后,就可以将讲台“让位于”小学生,尤其是平常学习能力一般的小学生,更要让他们获得本次担当“小先生”的特殊荣誉,借助本次表现机会给予小学生长时间的满足感、荣誉感与快乐感,以此催发小学生的认知兴趣、探究热情与表现欲望,提升认知效果。
二、提升课堂互动深度,实现互帮互助
在数学课堂上,教师不仅要为小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参与机会与交流频度,还要实现小学生之间的互帮互助、相互促进、快乐成长。小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与友好交流能够极大地提升小学生群体的集体智慧与团队合力,并能够帮助小学生切实体验到认知的快乐、合作的快乐与成长的快乐,进而形成旺盛的认知兴趣、求知动机、探究热情与表现欲望。因此,小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够有效加深课堂互动的实施深度,借助小学生之间的抱团取暖与集群发展提升教学效率。
例如,在人教版“负数”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简要为小学生讲述一下“负数知识”,帮助小学生初步感知“负数知识”,然后教师就可以开展分组活动。第一组,“温度组”,让小学生立足温度计去感知“零上温度”与“零下温度”,感知“负数知识”;第二组,“收支组”,让小学生立足家庭收入与生活支出去感知“正数”与 “负数”的区别,认知“负数知识”;第三组,“海拔组”,让小学生立足海平面去感知“海拔高度”,感知“负数知识”;第四组,“电梯组”,让小学生立足地面高度感知“地上”与“低下”的区别,认知“负数知识”;这样,小学生群体从四个角度共同感知“负数知识”,然后又在课堂展示中将对“负数知识”的四种感知结果进行集体交流与巩固强化,循序渐进地提升小学生对“负数知识”的认识与把握。因此,小学生群体不仅获得了小组内的学习互动,也获得了班级层面的探究互动,自然能够借助多层次的课堂互动实现对“负数知识”的深度感知,提升课堂效果。
三、提升课堂互动维度,实现自主认知
在数学课堂上,教师不仅要高效促成小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还要立足生本理念与趣味教学彻底激发小学生的生命活力与能动作用,让小学生以最佳状态参与到最有效的课堂互动之中,自然就能够大幅度地提升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因此,教师要以趣味教学为诱因,积极推进小学生的自主认知、友好交流与互助成长,让小学生在教师的隐形导引下快快乐乐地成为课堂认知的真正主人,借助教师的教学智慧去点拨小学生的认知思维,切实提升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例如,在人教版“圆 柱”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小学生一起感知“圆柱”的“底面”与“侧面”,尤其是要着重培养一下小学生对“侧面”的主体感知,因为一些立体感较差的小学生对于“侧面”的认知具有较高难度。活动一:每两位小学生为一组,发给一张 A4 纸,要求两位小学生使用 A4 纸卷成一个圆筒状,并用透明胶带粘好。小学生可以用 A4 纸卷成一个粗短型圆筒,也可以是一个细长型圆筒,借助小学生的自主制作的两种圆筒作品让小学生快速看到“简约版的圆柱体”。活动二:小学生二人一组为自己的保温杯
或矿泉水瓶制作一个圆筒状的外衣,制作方法如活动一。经过两次活动,每组小学生都可以获得两个大小不一的圆筒状的“圆柱体”,教师可以让小学生用剪刀将圆筒慢慢剪开,再次变成一张平面状的白纸,且每人一次。这样,小学生就会亲眼看到一个立体图形又慢慢变成平面图像,以此逐渐培养小学生的空间立体感与立体想象能力,促进小学生对“圆柱侧面”的认知能力,提升教学效果。
四、提升课堂互动效度,实现快乐成长
在数学课堂上,教师不仅要借助课堂互动实现小学生的主体参与、合作探究、自主认知,还要积极践行快乐教育,以优化小学生的认知体验为目的,借助快乐教育有效刺激小学生的情感、情绪、心理与精神,有效强化小学生的快乐感、荣誉感与成功感。这样,小学生就会在良好认知体验的催动下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之中,在自由交流、各抒己见中展现自我、张扬个性,在互帮互助、相互促进中互敬互爱、携手共进,借助幸福课堂与生命课堂去实现教学效率的提升。
例如,在“比例的意义与基本性质”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首先引领小学生完成“比例的定义”、“项”、“外 项”、“内项”以及“比例的基本性质”等知识讲解活动,然后开启快乐教学。快乐教学是指小学生在教师讲解知识以后非常公平地获取了一定的认知信息,然后利用这一认知基础去进行“解题比赛”,将课本的练习题作为比赛内容,看看谁做得又快又准确。这样,小学生就会在积极参与、认真完成中自觉互动、主动表现,借助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参与意识与表现意识提升教学效率。
五、结语
综上所述,互动教学模式在激发学生兴趣、提升教学质量方面具有鲜明的优势,是推动小学数学教学转型的重要催化剂。因此,教师应深入剖析小学数学学科特性以及互动教学内涵,探寻二者的结合点,调整课堂活动的组织方式,将互动教学融入至小学数学课堂的各个
环节,提升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沈霞旦.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教学互动的有效性[J]. 求知导刊,2021(6):26—27.
[2]马海霞. 小学数学互动式教学的策略探讨[J]. 学周刊,2021(5):23—24.
[3]董欢欢. 基于课堂互动教学系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环节设计[J]. 电脑知识与技术,2020(8):1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