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娩是大多数女性一生当中所要经历的自然生理过程,而在分娩过程当中,能够引起女性产生恐惧心理的往往是分娩过程带来的疼痛,一部分女性是由于首次生产,在听说了身边亲人、朋友的口述生产经验之后,产生一定的恐惧心理;而另一部分产妇则是由于有过生产经历,而导致再次分娩时会更加焦虑,从而引发出产妇出现一系列的不良情绪,影响分娩的顺利进行,增加了产妇分娩的风险[1-2]。常规的护理模式,并不能够缓解产妇的焦虑情绪,为此,我院特采取了临床护理对比实验的方式,进一步探究对分娩过程当中的产妇实施心理护理干预,所产生的镇痛效果,并将详细内容做出了如下阐述。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在我院生产的100例产妇,在患者本人以及家属同意且自愿的情况下,对其进行临床护理对比实验,将其中的50例产妇作为观察组,年龄在24~36岁之间,平均年龄(28.28±2.62)岁,剩余50例产妇作为参照组,年龄在25~35岁之间,平均年龄(28.47±2.12)岁,实验过程当中,两组产妇的产程、孕周、胎儿基本情况等一般资料均无显著差异,p值>0.05,不具备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实验过程当中,对参照组产妇实施常规护理措施,对观察组产妇实施心理护理干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点:
(1)加强孕期宣教:首先,在产妇分娩前,对其宣讲妊娠以及分娩的相关科普知识,使其能够更加了解生产的过程;其次,指导产妇如何进行产前的自我护理以及情绪的调节,并告知产妇要保持营养的供给,同时对产后可能会出现的并发症也要详细告知,并说明应对方法,使产妇及家属能够提前做好相关的应对准备;随后,要结合产妇的实际情况,与之建立良好的沟通,寻找产妇不良情绪的突破口,并利用个性化的方式帮助产妇缓解各种不良情绪,降低分娩的风险[3]。
(2)环境护理:在产妇初入院时,由于对环境的陌生,会导致产妇缺乏一定的安全感,并由于担心后续的生产,也会使其出现休息不好的现象,因此,护理人员需要提前带领产妇熟悉院内的环境,提升产妇的安全感,并在产妇在院期间,定时为其病房通风,使产妇能够呼吸新鲜空气,并且保持病房内适宜的温度以及湿度,定时为病房消毒,最后要维持家属探望的秩序,给予产妇舒适、安静的休息环境[4-5]。
(3)心理护理:很多产妇会在生产前出现恐惧、焦虑的心理,对此,护理人员可以针对产妇所出现的心理问题,开展专业化的心理护理小课堂,为其介绍疏导情绪的办法,同时也可以在日常护理当中,为产妇提供书籍、杂志或者播放音乐等方式,转移产妇的注意力,为产妇讲解各种临床成功分娩的案例,还可以分享一些有趣的故事等,帮助产妇建立生产的信心[6]。
(4)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在日常护理当中,和谐的护患关系,是维持产妇良好心态的重要因素,因此需要护理人员端正护理服务的态度,用微笑面对每一位产妇,并在沟通的过程当中放慢语速,使产妇能够清晰地理解护理人员的意思,在产妇住院期间,主动为其提供帮助,解决产妇在生产过程中的疑问,从而使产妇能够充分的信任护理人员,从而有效的提升产妇的依从度以及对护理的满意程度[7-9]。
(5)改变产时模式:护理人员需要与产妇的家属进行有效的沟通,并对其讲解生产相关的知识,以及后续的护理技巧,并且要叮嘱家属注意产妇的各种情绪。将生产的详细过程向家属进行讲解,并解答家属的疑问,之后详细告知家属所需要承担的责任,明确产妇在后续生活当中的生理需求,指导家属正确喂养新生儿的方法,坚持母乳喂养,从而提升婴儿的抵抗力[10]。
1.3观察指标
(1)采用“视觉疼痛模拟法”分别对产妇镇痛前、镇痛10min、镇痛30min、镇痛60min以及宫口全开时的疼痛度进行评估,分数越低说明镇痛效果越好。
(2)对产妇的镇痛评估数据进行分析,并根据不同的程度划分为四个等级,分别为:①完全缓解:并无疼痛感觉;②部分缓解:在接受护理之后疼痛程度显著减轻;③轻度缓解:在接受护理之后,仍存在明显的疼痛感;④无效:产妇的疼痛感并无任何缓解。之后计算总有效率。(总有效率=[(完全缓解+部分缓解)/总例数]×100%)
(3)分别记录两组产妇在分娩过程当中的三个产程所用的时间,并计算总产程时间。
(4)采用《焦虑程度自测表》以及《抑郁程度自测表》分别在产妇分娩前后对其进行评估,分数越低,说明产妇心理状况越好。
1.4统计学分析
将本次实验过程当中所采集的全部数据运用SPSS20.0数据处理系统进行统计学数据分析,其中代表计量的材料用(x̄±s)表示,并用t值检验,而代表计数的材料,用(n%)表示,并采用卡方值进行检验,若两组数据存在较大的差异时,p值<0.05,说明存在统计学价值。
2结果
2.1 两组产妇分娩后视觉模拟疼痛评分对比
根据两组产妇的“视觉模拟疼痛评分”结果对比,观察组产妇疼痛度显著低于参照组,且两组数据相差较为明显,p值<0.05,详见表1。
表2.两组产妇分娩后视觉模拟疼痛评分对比(x̄±s,分) 2.2 两组产妇镇痛效果对比
根据数据分析得知,观察组的产妇镇痛效果显著优于参照组,且两组数据差异显著,p值<0.05,详见表2。
表2.两组产妇镇痛效果对比[(n)%]
2.3 两组产妇产程时间对比
根据两组产妇的产程时间对比,观察组产妇的总产程更短,与参照组的数据相差较大,p值<0.05,详见表3。
表3.两组产妇产程时间对比(x̄±s,h)
2.4 两组产妇分娩前后心理状况对比
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得知,观察组产妇在分娩后心理状况显著优于参照组,且组间数据差异显著,p值<0.05,详见表4。
表4.两组产妇分娩前后心理状况对比(x̄±s,分)
3讨论
分娩疼痛是产妇在生产时所必须要经历的过程,常常会对产妇造成巨大的生理以及心理的压力,主要是由于产妇在生产的过程中,由于子宫内的压力不断上升,而子宫下段出现扩张、内部进行收缩,同时产妇的韧带以及腹膜会受到牵扯,盆底肌组织神经受到先露下降的压迫,使产妇的子宫内部出现暂时性的闭塞,此时产妇的子宫因为缺氧以及缺血而出现剧烈的疼痛症状[11-12]。在产妇的分娩过程当中,除了生理现象能够引发产妇出现疼痛之外,心理因素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对产妇造成影响,由于待产时的阵发性疼痛,会使产妇产生不同程度的紧张、焦虑的心情,并逐渐出现各种担忧、恐惧的心理,这种不良情绪,会导致产妇身体内的肾上腺皮质激素、内啡肽、皮质醇、儿茶酚胺的水平持续增高,从而加剧产妇的痛感[13]。而常规的护理模式,并不能够有效的缓解产妇的情绪,降低疼痛,无法满足产妇的镇痛需求。
心理护理干预手段,能够通过护理人员与产妇建立良好的沟通,在生产前向产妇进行系统化的健康宣教,使其更加了解生产的过程以及可能会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使产妇有了充足的心理准备以及正确的生产认识,降低恐惧心理;同时,护理人员还会帮助产妇寻找不良情绪的诱因,并运用个性化的手段帮助产妇消除不良情绪,使其能够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14]。在这个过程当中,护理人员还会叮嘱患者家属对产妇给予更多的支持,使其能够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以及关爱,建立生产的信心,有效的起到了缓解产妇的情绪的作用,并且带来了良好的镇痛效果[15]。
经过本次临床实验得知,观察组的产妇在镇痛过程当中的10min~60min之间,疼痛感有了明显的减轻,当产妇宫口全开时,疼痛感也显著低于参照组,p值<0.05,同时观察组产妇的镇痛有效率高达96%,而参照组仅为66%,p值<0.05;此外观察组产妇在分娩过程当中的第一产程、第二产程以及第三产程的时间均低于参照组,总产程相对较短,p值<0.05;而观察组产妇分娩过后焦虑评分以及抑郁评分有了显著的下降,心理状况比参照组产妇更佳,p值<0.05。由此可见,在产妇分娩过程当中,对其实施心理护理干预具有积极的影响。
综上所述,在产妇分娩的过程当中,对其实施心理护理干预,能够有效地缓解产妇的不良情绪,缩短产程减轻疼痛感,具有着显著的临床效果,因此,可以大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聂澜. 心理护理干预在产妇分娩镇痛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 饮食保健,2020,12(36):194.
[2] 徐淑琳,陈燕. 心理护理在初产妇经阴道分娩行宫缩素引产中的应用[J]. 当代护士(中旬刊),2020,25(11):120-122.
[7] 施晓云. 无痛分娩初产妇产后抑郁的心理护理及效果观察[J]. 健康管理,2020,12(17):167,149.
[9] 李梦琪. 心理护理干预模式对产妇分娩镇痛效果的影响观察[J]. 家庭医药.就医选药,2020,15(12):16.
[10] 王月芹. 心理护理干预对提高产妇分娩镇痛的效果研究[J].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20,17(18):33-34.
[11] 许玉萍. 产妇分娩镇痛中心理护理干预的运用效果探讨[J]. 健康之友,2020,24(13):244.
[15] 宫晓华,刘欣,钱晓焱. 心理护理干预对产妇分娩镇痛效果的影响[J]. 中华麻醉学杂志,2020,38(2):199-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