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课堂是一个“教”与“学”双向互动的过程,评价则是沟通串联这两项活动的线索与桥梁,与此同时,具体的课程目标贯穿于“教-学-评”之中,使之通过深度融合成为一个有机整体,最终促进教学有效性增强,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水平。课程标准下,构建“教学评一致性”课堂模式,成为小学数学教师改善数学教学质量的重要路径。
一、“教学评一致性”内涵分析
“教学评一致性”,即“教-学-评一致性”,是指围绕具体清晰的目标,促进教学、学习及评价三项活动在融合中实现一体化的一种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1]。“教学评一致性”模式以增强教学工作有效性为根本目标,衡量这一目标实践成果的主要标准是目标的达成情况,即学生的学习成果,因此目标实质上是贯穿于“教-学-评”的灵魂。在制定目标时,教师需要结合课程标准进行,充分明确学科育人价值,深入研读分析教材。“教学评一致性”的实现与教师的课程素养和评价素养具有直接关系,教师需树立终身学习意识,不断增强自身教学实践能力。
二、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影响“教学评一致性”的主要因素分析
(一)缺乏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
结合上述关于“教学评一致性”具体内涵的分析可知,其实施在很大程度上依托于具体的教学目标。然而,现阶段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之中,普遍未能制定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教师未能对《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9年版)》进行系统学习与全面分析,未将其作为目标制定的根本参考文件,导致教学目标主观色彩过重,无法指导活动设计和评价的开展。
(二)缺乏与目标相一致的活动
当前,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之中,对于“教”与“学”两项活动的关注程度并不一致,其中,教师的“教”为核心,对于学生的“学”则缺乏应有重视。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教师未能形成关于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深刻认识,出于追赶计划进度的目的,往往采用灌输式方法展开知识传授,而未能围绕教学目标设计针对性的实践活动,导致学生处于十分被动的地位,难以有效激发其学习兴趣。
(三)缺乏与目标相一致的评价
现阶段,教师给予学生评价的主要依据是其在考试中取得的成绩,侧重于结果而忽略对于学习过程的关注,这一做法实质上未能有效实现评价与目标的衔接,导致未能充分发挥教学评价促进教学目标达成的积极作用,与此同时,也无法实现评价的激励功能与引导功能,不能通过评价有效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其主动开展数学探究与实践。
三、课程标准下构建小学数学“教学评一致性”模式的实践策略
(一)通过深入研读课程标准有效提炼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集中体现着学科育人价值,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根本依据。针对教学目标不够清晰具体这一问题,教师需重视转变教学目标的制定方法,将课程标准作为制定教学目标的根本指导,重视对目标进行细化,从而为教学活动设计与教学评价开展提供有效参照[2]。例如,在进行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倍数与因数》教学时,教师应参考课程标准,对教学目标进行如下界定:“帮助学生掌握2,3,5的倍数的特征”“帮助学生掌握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自然数的所有倍数的具体方法”“对自然数、整数、奇数、偶数、质数、合数的概念与性质加以明确,梳理不同概念之间的关系”“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讨论,促使其在探究、发现和总结之中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重视围绕课程教学目标展开教学活动设计
在“教学评一致性”模式下,教学实践活动必须与教学目标实现有效衔接,重视增强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推动学生主动开展数学探究与实践应用,在这一过程中取得良好的学习成果,促进教学目标达成。为此,教师应重视围绕教学目标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例如,在进行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分数除法》的教学时,结合课程标准,本单元的核心教学目标之一是“帮助学生掌握解决分数相关简单实际问题的方法”,围绕这一目标,教师可以引入情境创设法,以情境为载体,还原生活中分数的实际应用场景,比如引入阅读情境:“小明第一天读完了某本书的,还剩下240页未读,请问这本书一共多少页?”,由于阅读是学生普遍拥有的生活经历,因此借助这以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设计,教师能够有效调动学生展开主动思考与解题尝试,促进教学目标实现。
(三)结合实践要求重构课程教学评价开展方式
在“教学评一致性”模式下,教学评价必须提高对于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转变过去片面重视学生考试成绩的做法,结合目标的达成情况和学生能力的发展情况,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帮助其实现针对性提高[3]。例如,在进行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百分数的应用》教学时,教师应重视从“帮助学生掌握应用百分数及百分数相关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这一教学目标出发,考察学生实践应用本单元数学知识的能力,包括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列式表达的能力以及数学计算的能力等,针对其中的不足给予学生针对性建议。此外,在“教师评学”之外,教师还应重视开展“学生评教”,认真聆听和采纳学生的建议,进一步增强评价与目标之间的衔接性。
结束语:
总之,从课程标准的理念与实践要求出发,构建“教学评一致性”教学模式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师切实改善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实现发展的重要路径,结合这一模式的内涵,针对现阶段教学实践中存在的缺乏明确具体的目标、课程设计及评价工作与教学目标之间有着较为严重偏离等问题,教师应重视对数学课程标准进行深入研读与全面分析,结合教材,有效提炼教学目标,并将其贯穿于“教-学-评”实践,对活动设计和评价开展方式进行重构。
参考文献
[1] 王小根,单必英.生成性理念指导下的探究式教学活动设计[J].软件导刊,2019,18(12):263-266.
[2] 许荣良.陶行知教育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评价研究[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9,21(06):18-22.
[3]朱丽芳.浅谈数学教学中“教、学、评”目标的一致性[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3(35):110-111.
原飞燕 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解放北路463号 18235954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