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小学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它是学生健康发展的重要时期。小学体育教学的有效性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文章对影响小学体育教育有效性的主要因素进行了论述,并就提高了体育教育有效性的一些重要措施进行了论述。本文旨在通过对小学体育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的研究,以期为以后的高效课堂营造良好的教学条件。
一、改善小学体育教学基本原则
(一)目标性原则
在小学阶段,老师只有设置比较精确的学习目的,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动里就会被调动起来,并能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为此,要使体育教学的有效性不断提高,必须遵循目标性的基本原则,以清晰的目标作为指导,并将其贯彻于整个教育过程,使学生朝向一个目标努力,以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二)差异性原则
学生的个性特点比较突出,因此,在实际的教育活动中,要主动贯彻“因材施教”的理念,实施与学生自身的基本特征相适应的教育活动,以获得针对性的教育效果。从目前的教育理念来看,分层教学与分层作业是非常必要的,因此,在评价学生成绩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差异性是一种老师的基本准则,只有坚持这种基本原则,老师在进行相关的教育实践时,才能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
(三)共赢性原则
在实际的教育实践中,为了确保教学效果,必须注重达到共赢的目的,确保学生能学以致用,并能使学生获得成功。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做到对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充分尊重,并对其进行正面的评价。从而为提高教育质量提供了有利的环境。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们应该与老师一起,为共同的目标而奋斗。
二、小学体育教学现状分析
(一)体育老师的综合素质
在体育教学中,老师的主体地位更为突出。学生被动的学习锻炼并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效,应加强对学生运动的指导和激励,培养学生主动参加体育课的兴趣。而体育老师的教学艺术、教学能力以及对课堂的掌控能力也将直接关系到学生对老师的热爱和崇拜。这样,在老师的指导下,良好的课堂氛围、丰富的教学活动,就会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使他们能够主动地参加到体育教学中来。
(二)学生主体性
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学生的学习水平会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教学的质量,学生要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当中去,而不是被动地接受老师的教导,学生们的学习热情越强,他们的学习效果就会越好。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体育技能,增强自己的运动意识,使自己的身体和心理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三)体育教学的内容相对单一
目前,我国一些小学体育教学存在着一些问题,即:体育老师没有按照新课标进行教学,而是采用传统的、单调的、落后的教学方法。尤其是对学生身心发展的影响。此外,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老师采用了自由活动的教学方式,这与小学的体育教育目标是不一致的。长期如此,必然会使学生失去对体育的兴趣,从而影响到他们的整体发展。
(四)体育器材不足
目前一些小学普遍存在着体育器材缺乏的问题,有些学校虽然拥有体育器材,但由于担心发生安全隐患而将其储存起来,由于缺乏或未被使用,导致教学无法进行,体育教育的资源与其充分的利用也不匹配。
三、小学体育教学策略
(一)针对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
老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经过一系列的课程教学后,让学生掌握体育的基础知识,理解体育教学的本质目标,在进行锻炼的过程中,获得全方位、良性的发展。在讲课前,老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充分认识和掌握学生的兴趣,并针对他们的兴趣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在教学中,要注重全体学生的培养,而不应仅仅局限于个别的学生,要充分尊重不学生生的差异性,合理地制定教学计划,营造一个和谐、融洽的教学环境,使每个阶段的学生都可以从中获益。
(二)合理运用教学方法与手段,巧用体育游戏
不同的教学方法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因此,要坚持创新,要在自己的教学中多做一些改革,而不是一成不变。在课堂上,老师可以采用新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热情,让他们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课堂里,让他们更有学习动力,从而提升教学质量。同时,老师还要经常针对不同的体育场所和体育设备进行教学设计。孩子们都是爱玩的,有些课程是很无聊的,老师可以将这些内容变成一个有趣的游戏,让他们在玩的时候,也能从中学到很多东西。
(三)运用动作模仿创设情景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要把体育的动作生动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使他们能够自主地进行思考,例如,让学生在学习新的广播体操中,仅靠语言来说明如何完成体育动作,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可以亲自讲解,用自己的语言和行为,让学生们去模仿。小学生有很好的模仿力,通过模仿练习掌握动作要领,以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在课堂上,老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授课,但由于小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老师只会简单地进行讲授,学生很可能会跑掉。在学广播体操的过程中,老师利用多媒体的方式,将广播体操的视频呈现出来,让学生们随着视频的进行练习,并对学生动作进行标准化的、准确的指导,既不会让学生觉得无聊,又能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
(四)加强小组合作交流,培养体育精神
小学生年纪还小,有些行为习惯还需要老师的指导,还有很多以自己为中心,不会配合的学生。作为体育活动的主体,老师要在活动中指导学生,使他们能够共同合作,体会小组合作带来的乐趣。在开展体育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机会,使学生充分体会到小组合作的乐趣。通过参加体育活动,使学生之间的关系更融洽,从而促进双方的全面发展。
(五)抓好课堂常规,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
在教学的时候,要以课本为基础,对课本进行深入的学习,把所学的内容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在开展体育活动的过程中,要使学生们在课堂里保持良好的秩序,要有团队的荣誉感,确保活动的安全。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和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锻炼的习惯,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多激励他们,把握他们的心理特征和身体特征,采取适当的教学措施和方法,以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从而为他们的终身体育奠定坚实的基础。
结语
体育教学是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一种有效手段,这是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内容。老师要坚持在教学中不断地进行改革创新,注重每个学生的学习,从实践中去,一切围绕课堂。只有如此,才能切实地提升老师的教学水平,有效地促进小学体育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郭晶.浅谈提高小学体育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9(28).
[2]赵川.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提高策略研究[J]青少年体育,2019(03).
[3]王军.浅谈提高小学体育课堂有效性教学策略[J]小学教学研究,2013(14).
[4]赵海旭.提高小学体育教学有效性策略探讨[J]成功(教育),2011(24).
[5]贺妍颖.核心素养视角下提升小学体育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