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他科室的护理方式相比,妇产科护理体现出较强的特殊性,要求医院及医务人员提高对产妇身体及心理状态的重视,避免因护理不到位对产妇及胎儿造成严重影响。尤其是产妇容易出现焦虑及抑郁等情绪,需要配合做好心理疏导工作,降低产后抑郁的发生概率,常规的护理方式能够促进产妇恢复,但是无法在缓解焦虑及改善抑郁方面得到显著成效,由此可见,优质护理干预在妇产科护理中有着较强的应用必要性,本次研究针对优质护理干预进行了分析,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2020年6月1日—2021年6月1日期间于医院进行生产的产妇中选择120例进行观察研究。从不同护理方式的角度出发,将120例产妇平均分为两组,即研究组60例、对照组60例,在研究组中,有35例初产妇,25例经产妇,年龄范围在23—38岁之间;而对照组中有33例经产妇、27例经产妇,年龄范围在24—36岁。通过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年龄等基本信息,发现无明显差异,P>0.05,能进行比较。
1.2方法
1.2.1为对照组的产妇提供常规的护理服务
针对对照组的产妇而言,以常规护理方式为主,具体指每天定时检测产妇的各项指标,加强对幼儿生长发育情况的监测。与此同时,安排专门的护理人员为产妇讲解基础生育知识,做好病房的日常清理、消毒工作,为产妇创设良好的待产及产后护理环境。
1.2.2为研究组的产妇提供优质护理干预服务
针对研究组的产妇来说,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增加优质护理干预方式。首先,做好产前护理工作,时刻观察产妇的症状,包含宫缩等,保证分娩准备工作的充足,一旦发现产妇有畏惧心理及抑郁情绪,应采用有效的措施转移产妇注意力,达到调节产妇精神状态的目的。同时,提高对产妇饮食方面的重视,确保提供的食物中含有大量的蛋白质与维生素,保证产前营养的充足;其次,进入生产阶段后,护理人员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给予产妇及家属更多鼓励,帮助产妇树立生产信心,减少生产过程中的体能消耗,帮助产妇营造轻松舒适的生产氛围;最后,增强产后良好护理意识,重点监视新生儿的状况,排除疾病问题,与产妇做好及时的沟通交流,配合做好心理疏导,确保产妇能够保持稳定的情绪,为产妇讲解一些科学高效的育儿方法,不断提升综合护理水平。
1.3评价指标
完成产妇的护理工作后,医院自制满意度调查表供产妇填写,主要统计对两种护理方式的满意度。合理选择护理评分项目,将总分设定为100分,非常满意的衡量标准为80—100分;而一般满意的评价标准在60—80分;60分以下的为不满意。与此同时,明确两组患者的抑郁自评量表评分及焦虑自评量表评分,分别为SDS及SAS,并做好相应的对比工作。
1.4统计学分析
利用SPSS19.0开展相关数据的统计分析工作,利用x̄±s表示计量资料。同时采用方差分析护理满意度情况及SDS、SAS评分,如P<0.05,则代表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能进行比较。
2.结果
2.1两组产妇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对比
通过统计分析相关数据,其中研究组的产妇总满意度为9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具体的数据分析如表1所示。
表 1 两组产妇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对比 [n(%)]
2.2两组产妇的SAS、SDS评分对比
通过落实产妇焦虑自评量表及抑郁自评量表测评工作,发现护理前两组产妇的评分相差无几,而经过差异化护理后,能够发现两组产妇的评分均出现一定程度的降低,而通过对比得出,研究组的评分降幅较大,具体的数据分析如表2所示。
表 2 两组产妇的 SAS、SDS 评分对比( x̄±s)
3.讨论
护理工作在产妇待产、生产、产后各环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常规的护理方式较为常用,但是很难得到理想的护理效果。而优质护理干预方式能够结合对产妇基本需求的分析,做好日常护理工作的基础上,平衡膳食营养,同时能够帮助产妇梳理情绪及心理,避免出现身体健康方面的问题。由于生产的过程受多元化因素影响,容易引发产妇焦虑及抑郁,通过采用优质护理干预的方式,有助于产妇树立生产信心,从而在完成分娩环节后,能够在短时间内恢复体力与精神意志,降低产后抑郁的出现概率。通过本次研究工作的落实,发现采用优质护理干预方式有利于缓解产妇紧张的心情,同时能够帮助产妇了解自我护理知识,与常规护理方式相比,可以收获更高的护理满意度,且产妇的焦虑及抑郁均得到良好的改善,由此可见,优质护理干预具备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王红平.优质护理干预在妇产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5,13(24):254-255.
[2]姜萍.优质护理干预在妇产科护理中的应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52):197-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