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劳动教育课程的形式十分丰富,无论是自我服务劳动,家庭劳动,还是在学校开展的班级劳动、课堂实践劳动等,都属于劳动教育课程的一部分。教育改革下,学生们除了要关注学科学习以外,还要提升自己的其他能力,劳动能力就是其中的一部分[1]。因此为了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积极开展劳动,学校要根据一二年级学生实际情况设计劳动教育课程,让一二年级的学生能够从这样的劳动活动中实现全面发展。
一、制定科学系统的劳动校本课程
教育部门制定了劳动教育相关的纲要和标准,学校要从纲要出发,从社会服务、设计制作还有职业体验这三个角度,再结合本校一二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定符合一二年级学生水平的劳动教育课程内容。面向一二年级学生设计的劳动校本课程应该以培养他们的独立生活能力、动手实操能力为主要目标。所以结合纲要和学生实际情况,一二年级劳动校本课程主要包括这三方面的课程内容: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体验家务劳动、设计制作创意手工。这三类劳动内容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进一步的划分。
比如说针对刚刚接受小学学习生活的一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刚结束幼儿园的学习,自理能力可能还不是很好,无法适应小学这种独立的学习生活,所以就适合对一年级的学生安排“以生活自理能力培养”为主题的劳动校本课程。教师要求一年级的学生通过这样的劳动课程学会自己收拾书包、整理书本等。而针对二年级的学生则要考虑到,这个年级的学生已经比较熟悉校园生活了,并且也具备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了,那么这个时期的学生就要学会体谅父母,试着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比如说教师可以安排这个年级的学生回家后帮父母洗一次碗,主动打扫自己的房间等。像三四年级的学生就可以开展垃圾分类,五六年级的学生则可以进行水果拼盘比赛。总之要实施小学生劳动教育课程,就要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实际情况,要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安排合适的课程内容,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劳动能力,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意识。
在开发劳动校本课程中,学校和教师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学校要立足于“三位九向”目标,将劳动教育课程划分成基本生存课程和美好生活课程,积极倡导家长也参与到劳动教育课程中来,让家庭劳动教育和校园劳动教育互相配合,促进学生发展[2]。为了让家庭教育劳动更加顺利,发挥家庭劳动教育的价值,学校可以为家长们制定《家庭劳动教育指南》,家长在开展家庭劳动教育时就可以用这个指南进行参考,不仅家长自己可以认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并且也可以意识到在接下来将要开展的劳动教育中自己要如何去协助学校。学校不仅仅是要根据一二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校园劳动教育计划,还要开放家庭劳动课程,安排社区劳动内容。劳动教育课程主要包括关注未来发展的创新课程,还要包括对现有文化进行传承的美行课程。前者仅仅围绕社会经济和技术的发展,旨在培养学生们的创新能力。后者帮助学生们认识生活,让学生们在美行课程中尽快地认识生活,享受生活。
二、角色互换活动树立劳动责任心
因为现在有很多小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他们享受来自于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多方的照顾,所以他们很少有机会去感受什么叫“劳动”,甚至部分小学生更是毫无劳动意识,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而在教学改革下,这种思想是不正确的,劳动是人在社会上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所以无论是谁都要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并积极参与到劳动活动中来。所以为了让一二年级的小学生们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让他们能够去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教师可以在劳动教育课程上设置角色互换的活动。所谓角色互换就是由学生来扮演日常生活中那些经常付出劳动的人,而有的学生则扮演那些不成果尊重别人劳动的角色。例如教师可以要求班级里的一些学生来扮演父母,其他学生来扮演不懂事的孩子。在“父母”劳动的过程中,负责扮演孩子的学生要尽量表现得不懂事,比如随意丢垃圾、将叠好的衣服乱扔等。在这样的角色扮演活动中,扮演过“父母”的学生们可以清楚地感受到别人不尊重自己的劳动成果时自己的心情会很不好,从而推己及人,意识到在过去的家庭生活中自己也会时不时做这样的事情,但是自己从来没有考虑过父母的感受。所以通过这样的课程活动,学生们就会树立起正确的劳动意识,知道在自己今后的生活中要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同时也会意识到劳动是每个人都要积极参与的。
三、展示劳动成果树立信心
劳动教育课程和一般的学科课程不同,这门课程十分重视实践二字,这门课程的活动性很强,主张让学生们自主探索、实践,借助这样的课堂形式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3]。一二年级学生学习和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他们的兴趣和自信心直接影响着他们还愿不愿意参与某个活动或者是某个课程。所以劳动教育课程一般还要设置一个成果展示的环节。成果展示环节是学生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教师对学生的劳动成果进行合理的点评和指导。学生展示劳动成果的形式并不受限制,教师对劳动结果进行点评可以明确本次劳动教育课程是否达成目标,可以引导学生从中积累一些比较有用的经验,学生可以从其他学生的劳动表现上学习一些比较好的劳动方式,这对提高学生的劳动能力来说很有帮助。
四、搭建校园平台为学生开展活动创造条件
一二年级学生的学习活动很容易受到教师和家长的影响,在开展劳动教育课程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对一二年级学生进行科学正确的指导。为了鼓励学生主动接受劳动教育课程,认真投入到劳动教育课程中来,学校一方需要搭建平台,让学生在这些平台上勇敢表现自己,逐渐提升个人能力。比如说为了让一二年级学生具备基础的劳动技能,学校可以定期组织“生活能手”“厨艺比拼大赛”等各种各样的劳动活动,这些活动为学生展现自己的劳动能力提供了机会,一二年级的学生们面对这些活动表现得十分积极主动。又比如每年学校都会组织学生们春游、秋游,那么在这样的活动中学校依然可以开展劳动教育课程。劳动课教师组织学生们进一些野炊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们需要以小组为单位,合理分工,有的学生负责准备材料,有的学生负责掌厨,当学生参与这样的劳动活动时,教师要做好记录,将学生们的表现整理下来发给家长。等到回到教室以后,还可以安排学生们说说自己的感想,让他们说说从这次活动中自己学习到了什么。
五、主动评价丰富评价
每一次的劳动教育课程都让学生学习到了更加丰富的知识和技能,一二年级的学生在这样的课程中有机会不断提升自己的动手能力[4]。对教师来说,要意识到任何一门课程都需要以科学系统的评价来作为结束,只有从评价中学生才能知道自己表现得比较好的地方,教师才能知道自己教学中依然不足的地方,学生和教师才会实现更好的发展。所以每一次劳动教育课程结束以后,教师就要组织学生用不同的形式来表现自己在本次教育课程中的收获。像手抄报、作文、照片等,都可以作为展示自己在这次教育课程中学到了什么的途径。评价方式从单一的纸质评价变成趣味性的闯关评价,就是学生完成一项任务就可以到教师那里获得一个星星贴纸或者是大拇指点赞贴纸,为了让评价更加正式,可以开展整个年级的评价,每个班级都有“生活小能手”名额,由班主任颁发奖状。这样就会促使一二年级小学生们不断向前。一些在家中才能开展的劳动,也需要家长的及时监督和评价,家长还要顺便做好记录,通过微信、QQ等软件将信息及时上传给教师,教师要及时进行点评。这样集合了学校、教师和家长三方力量,借助了多种形式展开的评价能够肯定学生的表现,对激发学生自信心很有帮助。
六、结束语
劳动是人想要在社会上立足必须要掌握的技能,每个人都要有劳动意识并且要积极开展劳动。过去的教学可能之强调学生要提高自己的文化成绩,但是在教学理念不断进步的情况下,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能力,让学生能够成为一个独立的、具有正确劳动意识的人也成为学校教育必须完成的目标。因此各个学校需要设计劳动教育课程。为了让劳动教育课程发挥应有的价值,首先是学校应该结合家长、社会的力量,从一二年级学生实际出发,制定劳动校本课程。然后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角色互换这种形式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接着是要创造自己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这样才能使学生以充满信心的姿态应对接下来的劳动学习。最后则是要给学生搭建合适的劳动平台,并且给予合适的评价。采取这些手段,就能使劳动教育课程不断完善,学生们的劳动能力才会有所提升。
参考文献:
[1]顾林芳.我们在最美劳动中幸福成长——小学生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J].华人时刊(校长),2021(11):64-65.
[2]张红梅,黎明.劳动赋能“三会”养成——“小学生·大课程”理念下的劳动教育课程实施[J].教育科学论坛,2021(20):11-14.
[3]韦婧婧. 劳动教育类中小学生研学旅行课程设计的研究[D].温州大学,2021.
[4]朱沁艺.以布艺课程为载体开展小学生劳动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现代教学,2021(07):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