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传统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教学方式传统单一,缺乏创新性
大多数教师上课都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课堂上的大部分时间都是通过口头讲述要点,几乎不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枯燥乏味的学习氛围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简单的讲述知识点,学生也只能够理解知识的表面含义,这样千篇一律的教学方法,会导致学生不愿意参与课堂学习过程,从而大大降低学习效率。如此单调、乏味的课堂,学生的积极性自然难以产生,而学生缺乏主动的学习态度,学习成绩难以得到有效提升。
1.2过于重视对基础知识的传授
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只要求学生掌握已有的好词好句好段,却没有对这些现有知识进行深入研究,忽略了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建设。这体现在学生没有合理的途径参加教学实践、探究语文思考方式、探讨语文问题等有效的教学活动,对语文良性思维方式培养的匮乏,将影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创新能力的发展。同时,高中是高中生在理念意识和行动逻辑思维形成中重要的阶段,因此,教师片面地渗透基础知识,必然会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产生影响,对构建高中语文课堂的高效性造成一定的阻碍。
1.3过于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
高考是学生十二年求学路上必须通过的一道坎。虽然同以往“千军万马过一座独木桥”的形式相比有所改善,但是教师的教学压力仍然非常沉重。如此一来教师不得不严抓学习成绩从而忽略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由于现阶段传统教育模式的弊端,导致老师过于关注评教结果,而并不考虑各个学生真实的学习状况以及学习方式,使得授课过程与课后学习产生严重脱节,影响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只注意结果,而不探究过程的教学方式,只会将原本生动的形成过程,变成死记硬背的结论。学生缺乏完整的学习过程,注定只能将学生训练成没有独立思考的做题机器,而不能充分展现个人的智慧以及创新的思维方式,这将会严重影响学生思维的成长。
2高中语文教学策略分析
2.1培养学生语感,发展学生语言能力
语言是语文学习的基础。高中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语言能力,包括对生字词的理解能力、具体句子中语用意义的理解能力等,但在学习过程中依然存在缺乏系统性的问题。因此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语感,鼓励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积累语言材料并学以致用,逐渐提升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以丰富词汇积累的语文活动为例,学生在近义词方面基本可以触类旁通,但在熟词积累和新词汇的理解方面则有所欠缺,需要教师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在熟词积累方面,学生容易混淆的词语有很多,如差强人意、粉墨登场、筚路蓝缕等。教师应当给学生详细讲解每个词的含义,以此培养学生的语感,使其正确理解相关词语。另外,教师要指导学生了解词汇背后的深层含义,如一些新词体现了社会生活的变化,带有明显的文化含义,在学习的过程中能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语言应用意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学习能力。
2.2注重思维提升,培养学生表达能力
会表达是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具体体现。高中生在日常语言应用方面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的逻辑表达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具体表现就是许多学生喜欢用倒装句等句型表达自己的意思。这在日常交流是没有问题的,但在习作时容易出现问题。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语言思维,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并帮助学生学会合理地表达和应用。
以倒装句为例,高中生在语文学习中,会涉及到很多倒装句,以文言文居多,如“以其无礼于晋”“燕王拜送于庭”“若亡郑而有益于君”等。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感受到了倒装句在表达方面的价值和魅力。但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部分学生也会习惯性地使用倒装句,如“这个是对的吗,你猜?”“这个是什么,你说?”这类语句看似没有问题,但并不是符合汉语习惯的表达方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正确表达的意识,在口语表达方面引导学生学会正确表述,学会合理组织语言。同时在写作的过程中,要让学生注意语言表达的规范性,注重语法的准确性,这对学生习作质量的提升非常重要。总的来说,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注重学生思维发展非常重要,教师要结合高中生的实际学情进行分类指导,不断培养学生语文思维,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2.3注重文化传承,感受语文品德教育
文化传承是语文学科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语文学科素养的核心所在。语文教材中蕴含了丰富的德育思想、文化资源,这些都是文化传承的一部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围绕文化因素进行学习,在继承和发扬的过程中感受语文德育价值,培养学生优秀的品德,提升学生文化素养,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精挑细选的,带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教师要进行必要的引导,鼓励学生进行拓展。如在教学《短歌行》时,学生在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也要了解曹操的特殊情怀,以此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因此,教师要为学生拓展曹操其他的诗文,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曹操与乐府诗体、建安七子等背景知识,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科的文化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好知识拓展工作,帮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感受语文的价值和魅力,了解语文的文化属性,在学习的过程中对文化进行传承,学习优秀的文化内容并提炼德育内容,从而丰富学生的语文学习体验,提升学生语文学科综合素养。
2.4注重审美鉴赏,指导学生掌握方法
审美鉴赏能力是学生学习语文学科应具备的核心素养之一。教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要开展审美鉴赏培养工作,以此让学生掌握语文鉴赏的主要思路和方法,了解语文学科的学习规律,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分析不同的文体、语言所表现出的内容。
以古诗鉴赏为例,古诗鉴赏是高中生应具备的语文基础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好必要的指导工作,引导学生按照翻译内容、分析手法、分析内涵的思路去完成古诗词的理解,在鉴赏古诗的过程中逐渐提升能力。如古诗词鉴赏中较难的内容是鉴赏诗歌意象,在鉴赏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积累相关意象。如松柏:坚贞,孤直高洁,高风亮节;竹:正直,谦虚,坚贞高洁,象征隐士君子;梧桐、芭蕉:凄苦,悲伤,离愁别绪;柳:送别,留恋,伤感,春天的美好;斜阳、云烟、清霜:沉郁、忧伤、迷花、惘性、凄苦;月:思亲思乡,离愁别绪,盛衰无常,物是人非。通过不断积累的方式,学生在鉴赏的过程中能掌握分析的方法,学会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此提升学生语文学科素养。
3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不能仅仅目光短浅的局限在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上,从而忽略了对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这样的教学观念是陈旧的,并不适合当前在日新月异高速发展的新时代对教育的需求。教师应当将课内和课外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效提升核心素养,夯实学习基础,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 张云莲. 互联网+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策略探析[J]. 山海经:教育前沿, 2021(20):1.
[2] 李丽君. 浅谈高中语文教学现状及改革策略[J]. 才智, 2020.
[3] 向红琴. 论高中语文教学方式策略[J]. 新作文:教研, 2020(7):2.
[4] 彭远华. 高中语文教学有效性策略分析[J]. 中学生作文指导, 202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