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道德叙事在小学道法课程中的运用研究
​乔愈舒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乔愈舒,. 浅谈道德叙事在小学道法课程中的运用研究[J]. 课程教育研究,2023.8. DOI:10.12721/ccn.2023.157312.
摘要:
道德叙事应用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中,指教师通常借助口头表达或书面语言的形式,将具有道德性的故事或者是生活中的小场景艺术地进行叙述,使学生在听故事时获得德育的一种方式。道德教育,可立足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开发道德叙事的课程资源,在课程中实施道德叙事,探究其应用路径和有效策略,通过寓教于事的道德教化、陶冶、熏陶和感染,促进学生的道德发展和德性提升。
关键词: 道德叙事小学道法课程道德教育运用策略
DOI:10.12721/ccn.2023.157312
基金资助:

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学生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符合儿童成长规律及心理建设的养成,因此它是小学道德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现在,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也逐渐认识到了改革教学方法的重要性。在这些内容当中,道德叙事不仅对提升道德与法治课程有了更大的帮助,而也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生活习惯。

一、道德叙事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现实意义及价值

(一)激发学生兴趣,与教材产生联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兴趣对学生来说特别重要。教师在设计教学时也很看重这一点,会绞尽脑汁想出各种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内容和实践活动去吸引学生。而学生最大的兴趣之一就是听故事,因为他们从小就是听故事长大的。童话故事、校园故事、科幻故事、悬疑故事、经典名著故事等等,种类繁多,涵盖了各种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对于那些长篇大论的故事,我们在课堂教学时可以将它们浓缩成道德叙事,内容精简,但又突出主题,从而打破原本沉闷的课堂,提高课堂效率。利用故事内容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升道德理解力和判断力,强化规则、纪律、秩序、诚信、团结合作、冲突解决等教育。

(二)拓宽学生思维,与生活紧密结合

道德与法治课堂需要教师在“知情意行”的结合下指导学生更好地生活。道德叙事能够在激发兴趣、升华情感的基础上引发学生的思考,拓宽他们的思维,分析故事背后的原因,总结故事深层的道理,最后通过实践活动来指导学生更好地生活。

(三)糅合教材内容,提升课堂有效性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比较丰富,教师习惯在教学设计时把所有的内容都放进去,让课堂变得很“充实”,而这样的“充实”不但起不了作用,反而会让学生如蜻蜓点水般穿梭在各个板块之间,流程式的教学很难走入学生心中,打动学生,更别谈形成道德素养了。而道德叙事课程能够有效地整合教学内容,挑选合适的故事适时穿插在教学中,不但能够增加趣味性,还能起到搭桥柱梁的作用,是形成有效课堂的“催化剂”。

(四)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在小学德育课程的实践教学中,教师需将此方法融入德育教育的教学内容之中,把晦涩难懂的道德理论用更为简单的德育故事展示给学生,将模糊的课本概念转变成具体易懂的生活场景和画面。在教师所讲述的德育故事中,有具体的人物和故事情节,使课本中的知识变得更具有记忆点。这些故事可以是联系生活实际的新闻报道,也可以是学校里发生的真实事件,通常学生能够在倾听故事的过程中集中自己的全部精力,结合生活实际形成形象记忆,将故事中所蕴含的道德观认真地贯彻进自己的日常生活中,每当遇到与教师所讲述故事中的相似情况时,能够马上做出正确的选择,在不断地亲身实践中感悟学习课本中的道德教育理论,逐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道德叙事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运用策略

(一)叙事对象主体化

在道德叙事法的运用实践中,教师不再单纯地将道德与法治知识灌输给学生,更要带动课堂气氛,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更好地将教师讲的内容消化成学生自己的知识和理解。在传统德育教育中,教师一味地向学生传递“怎么样做是错的,究竟什么才是正确的”,这种刻板的教学无法使学生真正理解其中的利害,不利于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开展。因此教师在道德叙事法的实践中,要重视课堂氛围的营造。例如《拉拉手,交朋友》,教师可以设置这样三个环节:“教师学生是朋友”“结识书本新朋友”“新朋老友见面会”,让学生相互介绍一下自己,增进彼此的了解,并且在交流活动之后请学生分享一下自己的交友经验,心情是怎样的,也可以动手制作并交换名片。这样一来,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学生也掌握了课本中的知识,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叙事生活事例,讲述感人的身边故事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材内容是统一的,但是因为学生之间存在差异,每个地区也有差异,教学设计可不能一味地参照材料内容进行填鸭式灌输。如何让课堂深入学生的内心,那就必须用他们所熟悉的事例来感动他们,教师在课前需要研究教材、研究学生,并结合当下挖掘出能够打动学生的故事。如在 “可亲可敬的家乡人”一课时,教师为了能够体现家乡人的可敬,引用了一个真实的故事:2021年7月12日,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四季开源酒店辅房发生坍塌,事故发生后,消防员们不分昼夜,连续不间断地进行抢救,累了就直接躺在地上休息,正值炎炎夏日,真的是非常辛苦。当教师在播放救援照片并进行讲述时,学生们看得特别认真,个个眉头紧锁,眼中满是对消防员的敬意。正因为这是真实的故事,并且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故事,让他们发自内心地感受到了许多人为了能够让人们有一个美好的家园在默默奉献着,对于家乡人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生活中的微故事是真实的、有温度的,是理论知识无法代替的,因此需要教师去充分挖掘。

(三)设计叙事情境,亲历道德现场

叙事离不开情境,只有让学生亲历道德现场,教育才能鲜活、富有生命力。创设情境是叙事中的重要环节,教师应根据道德与法治的教育教学目标、内容以及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设计出能够吸引学生,让学生移情入境的情境。在教学《我家的好邻居》一课时,教师可以选择叙事故事《六尺巷的故事》,讲故事前出示六尺巷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带入故事画面;而后提问:为何这两户人家中间有这么宽的一条巷子?以问激趣,触发学生想要深入倾听的渴求;接着创设情境与故事中的人物对话:假如你是邻居,看到傅以渐写给他家人的这封家书,你会怎么想,如何做?引领学生换位思考,体验故事中的困境,深入体悟故事中人物的情感、价值和行为,从而激发和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由此可见,叙事情境的设计,第一,要有图片、音乐、视频等媒介手段,创设道德现场,以符合学生求知的心理特征;第二,要有问题意识,在思维的碰撞、交流与对话中实现道德的提升;第三,还要开放,引导学生关注突发事件,以小见大,适时点拨,使学生获得不同的价值体验。此外,叙事情境的设计还要具有挑战性,要能够让学生有学习和记忆的参与,唤醒并呈现生命感动。创设情境时,教师带学生亲历道德现场,必须要做到让学生“有话可说”,使学生进入主动的道德养成状态。

三、结语

总而言之,道德叙事法是一种具有创新性的教育方法,在推动小学德育教育的进程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合理的调整,充分发挥自己在教学中的优势,做到道德叙事法与其他教学方式并行,在实践中寻求发展,在发展中不断地对自己的实践进行改进。

参考文献:

[1]曾秀兰.道德叙事的教育价值及教学运用——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J].教育导刊,2011(5):58-60.

[2]张瑞.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运用道德叙事法的路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7.

[3]夏红梅.故事教学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上的运用[J].名师在线,2018(11):28-29.

[4]王蕾.浅谈故事教学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运用[J].教育观察,2017,6(24):125-126.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