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是落实教育方针、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促进社会建设与发展、促进社会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手段。但在实践中劳动教育评价仍存在空有劳动教育思想而无劳动教育内涵、只注重结果而不注重过程的问题。因此,劳动教育评价应当着力于树立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文章对中学劳动教育课程实施评价维度的策略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一、劳动教育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劳动教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多年来我国人民通过劳动创造了无数的辉煌,这一美好品德应该被传承和弘扬下去。当代中学生生活在幸福的环境下,很少有人会对劳动产生正确的认知,通过劳动教育的开展能够纠正学生一些错误的思想观念,让其能够懂得尊重劳动人民,体会劳动人民的辛苦,从而促使其能够养成吃苦耐劳的良好品质,增强学生生活自理的能力。
(二)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
劳动在智力发展中能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在劳动的过程中其大脑会处于比较兴奋的状态,同时能够利用自己的双手将自己的想法体现出来,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劳动品质,而且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其能够手脑并用,拓展思维。在劳动的过程中学生会遇到一些问题,也可以通过思考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大化地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接受劳动教育的良好熏陶。
(三)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
当代中学生的身体素质有待提升,这是因为很多学生都不愿意参与室外活动,总是喜欢呆在室内,久而久之身体免疫力会有所下降。通过劳动教育的开闸可以给学生提供参与劳动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增强自身的身体素质,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让学生能够以一个健康的体魄来面对今后的学习和生活。
二、中学劳动教育课程实施评价维度的策略
(一)平时表现评价
在中学劳动教育实施中教师对于学生的评价要采取多元化的方式,尽最大努力给学生提供客观真实的评价,不要掺杂主观想法。首先教师要在平时的劳动教育活动中给予学生及时评价,根据学生当时的表现给出反馈,以此来作为评价的重要标准之一。为此在日常劳动教育活动的实施中教师要全面关注学生,根据学生的表现来进行综合性的评价,包括学生的劳动态度、劳动方法、劳动习惯等。既要给予学生鼓励和表扬,也要指出学生在思想和行为上的一些不足之处,将真实的记录纳入到学生综合素质档案中。
(二)学段综合评价
除却平时表现评价之外,在每一学段结束之后,教师都要根据具体的学段目标和内容来给予全面综合的评价,学段综合评价要从理论课的学习和课内课外劳动实践效果等方面展开分析,对于学生在劳动观念、劳动品质、劳动技能和劳动习惯等方面进行综合的评定。同时学段综合评价可以结合家长的一些想法,确保评价内容能够实现全面化;与此同时也可以让学生进行互评和自评,这些都能够作为学生今后成长和发展的重要参考依据。在学段综合评价的过程中要建立诚信机制,要求所有的教师、家长和学生的评价都要立足于实际情况,不能平白捏造、
(三)互联网线上评价
针对中学劳动教育的评价,教师要充分发挥互联网技术的优势,在学校的支持下创建线上评价平台。教师可以针对每一个学生建立一个线上档案,将学生每一次参与劳动活动的表现和成绩都清晰准确地记录在内。这样当需要对学生展开综合评价时,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的优势,借助大数据进行分析,针对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显示一个曲线图,针对曲线图教师可以分析学生的变化,包括学生进步或者退步的幅度,参加劳动活动的态度变化和最终效果等,这样学生劳动教育的评价结果会更加具有科学依据。同时教师可以随时调取学生的信息,观察学生的变化,加深对学生的了解,及时调整劳动教育的实施方案。
(四)构建精准化、智慧型评价系统
劳动教育评价具有即时性、激励性、多维性和发展性的特点,学生参与劳动内容从校内到校外,劳动的时间、空间不在单一集中的区域内,呈现简单到复杂、短期到长期的特点,致使劳动技能、思想观念呈现阶梯式、抛物线式变化,评价操作工作量大、内容较多。采取信息化手段,收集劳动实践现场采集的过程性信息和成果材料,特别是学生劳动观念、品质的变化情况,可清晰呈现学生劳动素养学段表现链条。将学生参与劳动实践的过程表现、劳动成果和劳动观念的变化转为可分析的数据,通过大数据分析,发现劳动指导、劳动内容安排和学生参与劳动实践的问题,促进劳动教育课程指导和参与方式优化,促进劳动教育课程开发、实施和参与形式的改进。构建精准化、智慧型评价系统,从家庭劳动、校园劳动到基地劳动,从低阶劳动方式到高阶劳动方式,从低量化劳动到繁复性劳动,师生及时将劳动过程性材料和成果数据传入评价平台,既让劳动实践活动组织者可督查学生参与劳动过程的真实性,又可发挥系统综合诊断与反馈功能,为学段劳动素养评价提供基本依据。
(五)评价主体多元
评价是一种复杂的活动,即使有明确的评价标准,不同价值观和不同视角的评价主体也会有不同的判断和解读;即使评价标准得到了实验样式的控制,学生的客观身体条件和主观动机水平也无法得到精准的判断,如增值评价的结果也有可能失真。所以,评价主体多元是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重要理念,要打破“教师一统天下”的现状,积极开展教师主评、学生自评、同伴互评、家长和社会参评的多元化主体评价方式,这样才能更有利于学生产生多方位、多角度的碰撞和反思,更好地认识自己。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主体,也是充分利用各种劳动教育资源,发挥家庭和社会机构支持劳动教育义务和协同责任的有力举措。
三、结语
总之,对于劳动教育的研究还需进一步深入,劳动教育课程的设置和劳动教育评价的具体方案也仍需考虑。总而言之,劳动教育的评价要始终坚持育人的原则,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劳动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晓燕.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政策演变、价值诉求与未来建构[J].中小学管理,2019(05):5-7.
[2]檀传宝.劳动教育的概念理解——如何认识劳动教育概念的基本内涵与基本特征[J].中国教育学刊,2019(02):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