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幼儿教育中,幼小衔接是一个关键时期。良好的社会准备对于幼儿顺利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至关重要。然而,目前在幼小衔接过程中,幼儿社会准备往往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连续性。为了更好地促进幼儿的成长与发展,本研究开展基于幼小衔接的幼儿社会准备连续性经验发展实践研究,旨在探索切实可行的方法和途径,为幼儿教育提供有益的指导。
一、探索有效策略提升幼儿社会能力
(一)开展主题活动培养人际交往能力
在幼小衔接阶段,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主题活动来培养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例如,组织 “新朋友,你好” 主题活动,为幼儿创造结识新朋友的机会。活动中,可以让幼儿进行自我介绍,分享自己的兴趣爱好,互相交换小礼物等。通过这些互动,幼儿能够学会主动与他人交流,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从而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同时,可以结合完整儿童教材中的语言领域和社会领域内容,开展故事讲述、角色扮演等活动。比如,讲述《小熊找朋友》的故事,让幼儿体会到主动交友的重要性;进行 “超市购物” 的角色扮演,让幼儿在模拟的社交场景中练习与他人沟通和合作。在这些活动中,教师要给予幼儿充分的引导和鼓励,帮助他们克服交往中的困难,逐渐建立自信。
(二)鼓励合作游戏增强合作分享意识
合作游戏确实是培养幼儿合作分享意识的有效途径。在幼儿园里,组织各种合作游戏活动能让幼儿收获许多。比如搭建积木活动,幼儿们围坐在一起,共同商量搭建的主题和方法。有的孩子提出搭建城堡,有的建议搭建动物园,大家各抒己见后确定方案。接着,孩子们根据自己的优势进行分工,动手能力强的负责主要搭建工作,富有创意的孩子则负责设计装饰部分。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学会了倾听他人的意见,明白每个人的想法都有价值。大家齐心协力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还可以开展 “分享日” 活动。幼儿带来自己喜欢的玩具、书籍等物品,与小伙伴们分享。当一个孩子拿出心爱的玩具时,其他孩子眼中充满期待和喜悦。在分享的过程中,幼儿不仅体验到分享带来的快乐,还学会关心他人。看到小伙伴对自己的物品爱不释手,孩子们会感到满足,也增进了彼此之间的感情。
(三)强化规则教育提升遵守规则能力
遵守规则是幼儿社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幼小衔接阶段,要加强对幼儿的规则教育,让他们明白规则的重要性,并学会自觉遵守规则。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入手,如排队洗手、安静用餐等,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制定明确的班级规则,如按时入园、爱护玩具等,并通过奖励和惩罚机制,强化幼儿对规则的遵守。还可以结合故事、儿歌等形式进行规则教育。例如,讲述《红绿灯》的故事,让幼儿了解交通规则;学唱《我会遵守规则》的儿歌,加深幼儿对规则的记忆。完整儿童教材中的社会领域活动也可以帮助幼儿理解不同场景下的规则,如在 “参观图书馆” 活动中,让幼儿了解图书馆的规则,学会保持安静、爱护书籍等。通过这些方式,逐步提升幼儿遵守规则的能力。
二、构建坚实基础实现幼小平稳过渡
(一)家园共育共筑成长桥梁
在幼小衔接的关键阶段,家园共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和幼儿园应紧密合作,共同为幼儿构建坚实的基础,助力他们实现平稳过渡。幼儿园可以通过举办家长讲座、亲子活动等方式,向家长传达幼小衔接的重要性以及正确的教育方法。例如,开展 “幼小衔接,家长先行” 的讲座,邀请专家为家长讲解幼小衔接过程中幼儿可能面临的问题及应对策略,让家长了解如何在家庭中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和社会能力。同时,教师可以与家长保持密切沟通,及时反馈幼儿在园的表现,共同关注幼儿的成长。利用现代通讯工具,如微信、QQ 群等,建立家园沟通平台,方便家长随时了解幼儿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在家庭中,家长也应积极配合幼儿园的教育工作,为幼儿创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例如,家长可以和幼儿一起制定家庭规则,培养幼儿的自律意识;陪伴幼儿阅读绘本,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此外,可以结合完整儿童教材中的主题活动,家园共育可以更加深入地开展。在 “我爱我家” 主题活动中,幼儿园可以组织亲子手工制作活动,让家长和幼儿一起制作家庭相册,增进亲子关系。家长也可以在家庭中引导幼儿讲述家庭故事,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和情感认知能力。通过家园共育,形成教育合力,为幼儿的幼小衔接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衔接开启学习之旅
幼儿园和小学的课程存在一定的差异,为了实现幼小平稳过渡,需要进行课程衔接。在幼儿园阶段,可以适当引入一些小学的课程元素,让幼儿提前了解小学的学习内容和方式。例如,开展简单的数学运算活动,如数数、比较大小等;进行识字游戏,认识一些简单的汉字。同时,注重培养幼儿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如注意力集中、倾听能力、表达能力等。而完整儿童教材中的各个领域活动可以为课程衔接提供丰富的资源。在语言领域,可以通过故事讲述、儿歌朗诵等活动,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在科学领域,开展简单的科学实验活动,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探索精神。在艺术领域,组织幼儿进行绘画、手工制作等活动,激发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此外,还可以组织幼儿参观小学,让他们亲身感受小学的学习氛围和生活节奏。在参观过程中,幼儿可以观察小学生的课堂学习、课间活动等,了解小学的作息时间和规章制度。回到幼儿园后,教师可以组织幼儿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参观感受,激发幼儿对小学的向往之情。通过课程衔接,让幼儿在幼儿园阶段就为小学的学习做好准备,开启愉快的学习之旅。
(三)教师引导点亮成长之路
教师在幼小衔接中起着关键的引导作用。教师要关注每个幼儿的个性特点和发展需求,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支持。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观察、记录幼儿的行为表现,了解他们的社会能力、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水平,并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教育计划。例如,对于性格内向的幼儿,教师可以多给予他们一些鼓励和关注,引导他们积极参与班级活动,与同伴交流互动。在完整儿童教材的语言领域活动中,可以安排这些幼儿进行故事讲述或儿歌朗诵,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对于活泼好动的幼儿,教师可以引导他们学会遵守规则,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在科学领域的实验活动中,教师可以要求这些幼儿认真观察、仔细操作,培养他们的专注力和耐心。教师还可以组织小组活动,让幼儿在合作中学习和成长。例如,在 “小小建筑师” 活动中,幼儿分组合作搭建建筑物。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学会分工协作、互相帮助,提高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及时给予幼儿反馈和评价,肯定他们的努力和进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通过教师的引导,为幼儿点亮成长之路,帮助他们顺利实现幼小平稳过渡。
三、结语
总而言之,基于幼小衔接的幼儿社会准备连续性经验发展实践研究至关重要。通过家园合作、课程衔接及教师引导,为幼儿搭建起从幼儿园到小学的稳固桥梁。不断探索创新实践方法,让幼儿在人际交往、合作分享、遵守规则等方面持续进步,为他们顺利过渡到小学、开启新的学习旅程奠定坚实基础,助力幼儿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