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家国情怀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理念和实践,已经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家国情怀教育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自己的爱国意识和民族认同感,同时也可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的提高。因此,初中地理教师应当重视家国情怀教育的渗透,在教学实践中注重教学内容的创新和改进,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积极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等方式渗透家国情怀教育,在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的基础上增强爱国情怀教育,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体验和感受祖国的多元文化和地域特色,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和认同感,帮助学生树立爱国意识、民族认同感和国家荣誉感,增强环保意识,同时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
1.家国情怀教育的内涵和特点
(1)内涵
家国情怀教育是指通过教育手段培养学生对祖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以及爱国情感和责任意识,使其成为具有家国情怀的合格公民。比如,引导学生了解国情和地域文化是家国情怀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祖国的多元文化和地域特色,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和认同感。因此,在家国情怀教育中,教师要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包括思维能力、情感教育、实践能力等。在教学中,可以增加与生活相关的内容,通过课外活动、社区服务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特点
具体而言,家国情怀教育包含五大特点:第一,历史传承性。家国情怀教育是中华文化传统的重要内容,是对历史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这种教育将“家国”两个概念紧密联系起来,强调了家庭、社区、国家、民族之间的联系和关系。第二,全员参与性。家国情怀教育是全员教育的内容,它不仅仅是学校教育的责任,更需要社会、家庭和个人的共同努力。从幼儿园到大学,每个阶段都应该有家国情怀教育的内容和形式。第三,多元教育性。家国情怀教育是多学科、多领域、多形式的综合性教育,它不仅是政治教育的内容,更需要借助各种学科知识、文化艺术、体育活动等方面的教育手段来实现。第四,教育实践性。家国情怀教育既是思想教育,也是行动教育,强调教育与实践相结合。学生需要通过参与社区建设、环境保护、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来体验和感受家国情怀。第五,时代现实性。家国情怀教育需要与时俱进,与国家、社会、时代的发展相适应。它要关注当代青少年的关注点和兴趣爱好,将国家发展战略与学生的未来规划相结合,让学生感受到家国的发展与自身的命运息息相关。
2.初中地理教学中实施家国情怀教育的策略
(1)优化导入环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设计是教学工作的核心,优化教学设计可以提升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采用情境化教学法、游戏化教学等,让学生在有趣的学习环境中愉悦地学习。在课程设置上,可以设置多样化的课程模块,设计更加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基于此,在地理学科中实施家国情怀教育时,教师应该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如讲解、演示、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例如,导入环节是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程学习状态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富有吸引力和趣味性的方式,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在家国情怀教育中,导入环节也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可通过采用图片或视频展示、提出问题或谜语、音乐或歌曲、故事或小故事、实物展示等方式,引导学生进入情感共鸣和认同的状态,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责任感。例如,“祖国的边疆,我们的家园”介绍了我国的边疆地理,包括边疆地区的地形地貌、气候、植被、动植物资源、人口、民族文化等方面等内容。同时,介绍了我国的国土状况和边疆地区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包括我国的领土和海域、边疆地区的重要性和发展前景等方面的内容。学生将通过学习我国的边疆地理了解我国的国土状况和边疆地区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提高自身的民族认同感和国家荣誉感。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需结合课程特点设置新颖的导入方式。教师可以尝试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中国边疆地区的美丽景色,引起学生的兴趣。比如,通过展示与边疆地理相关的美丽自然风景视等,引起学生的视觉感受和情感共鸣。然后,引导学生结合教学片的内容以及自身的知识体系和生活经验思考如何保护边疆地区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在保护环境和文化方面可以做些什么,从而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提高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国家荣誉感,让学生意识到保护环境和文化就是保护祖国,从而为祖国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2)组织小组讨论,强化主题内容理解
小组讨论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模式,可以通过问题驱动、交流探究、观点分享、结论总结等方式,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精神基础上提高学生的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团队合作,让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和合作,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小组内与小组外的交流学习过程,将进一步强化对地理学科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从而让学生在地理学科知识的应用过程中实现家国情怀教育,强化内心体验感,让教育更有感染力。同时,在小组讨论过程中,教师可以起到引导和辅助的作用。例如,讲解“我国东北湿地问题”内容时,教师可以提供相关的资料,引导学生考虑减轻灾害、预防灾害需要不同的采取措施,并协助学生分析措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另外,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就所讨论的方案进行评估和比较,提出进步点和改进点,鼓励学生积极创新,提出自己的独特观点,以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目的。在小组讨论结束后,可以邀请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让其他学生听取不同小组的方案,以激发更多的讨论和思考。通过这个案例的教学,学生可以深刻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树立起环保意识和爱国情感,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合作和综合分析能力。为进一步强化课程教学效果,教师还可在小组讨论中通过展示实物让学生亲身感受和触摸,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
3.结语
初中地理人教版教材中也有很多适合实施家国情怀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案例,例如,通过介绍我国的地理位置和边境线,让学生了解祖国的基本国情;通过介绍自然环境和地形地貌,让学生了解祖国的自然风貌;通过介绍重大自然灾害和环保问题,让学生了解祖国的生态环境和社会发展问题。总之,初中地理教育是实施家国情怀教育的重要渠道之一,教师应该注重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和改进,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为国家的未来发展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陈佳 . 初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实现家国情怀教育[J].现代教育论坛,2020(15).
[2]王婷.初中地理教学中家国情怀教育的实施策略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1(11).
[3]阮燕清.初中地理教学中家国情怀教育渗透路径[J].名师在线,202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