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癌症是导致我国人口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癌症的病程及治疗过程对患者的身心健康均存在着极大的威胁。目前,癌症的主要治疗方式有手术、放射治疗、化学治疗及联合治疗等。而在癌症治疗的过程中会伴随着诸多并发症及不舒适症状,如癌因性疲乏、放射性损伤、疼痛等。因此,帮助癌症患者建立自我管理效能,配合医疗护理人员进行治疗和护理,尤为重要。保护动机理论(Protection Motivation Theory,PMT)从动机角度分析患者健康行为的产生,从认知调节中的威胁评估和应对评估方面去探讨行为改变的过程。国内外已有学者将PMT应用于癌症的护理中,效果良好。本文对PMT在癌症护理中的应用情况进行总结,旨在为临床癌症护理和研究提供参考依据。现综述如下:
1保护动机理论的主要框架
保护动机理论的主要框架包括信息源、认知中介和应对模式。个体内在因素和外界环境因素构成信息源,是产生保护动机的起始环节,认知中介是该理论的核心内容。有研究发现,对关键因素的充分认识有助于制定促进健康行为的干预措施。Nazari等在乳腺癌筛查行为预测因素的横断面调查发现,自我效能是个体产生健康行为的关键因素,与Sotoudeh等促进伊朗水手采取保护行为预防皮肤癌的研究结果一致。提示在未来的研究中,应通过提高自我效能进而促进个体健康行为的出现。
2保护动机理论在癌症护理中的应用
2.1MT在肺癌护理中的应用
吸烟是引起肺癌的重要原因之一,近年来吸烟人群逐渐趋于年轻化,日益成为全球关注的问题。Sadeghi等基于PMT,对280名青少年进行调查,以了解影响青少年吸烟的原因。王爱军等进行随机对照试验,研究基于PMT的多模态运动对老年肺癌化疗患者癌因性疲乏的影响,依据PMT框架制定健康教育方案,通过集中授课、个别指导等方式让患者充分认识到癌因性疲乏的危害及运动疗法的重要性,提高了患者的依从性。韦秋美的研究也得到了类似的结果,即结合PMT的护理干预能有效提高肺癌患者的康复训练依从性、疾病知识掌握率,利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及肺功能。影响患者依从性的因素很多,未来需多重考虑,进行大样本、多中心的纵向研究。
2.2PMT在肝癌护理中的应用
李蕊对72例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的原发性肝癌患者进行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组的干预方式包括在对照组的护理基础上实施PMT综合护理,组建综合护理干预小组,评估患者的病情及身心状态,根据PMT中威胁、应对评估以及患者病情及身心状态评估结果,制定针对性的综合护理干预方案,研究结果表明,结合PMT的综合干预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负性情绪及并发症的发生均有明显的改善作用。PMT已在多种疾病的健康教育中得到应用,而肝癌的发生与患者生活方式、行为习惯等有着很大的相关性,结合PMT对肝癌高危人群进行健康教育,也是未来可以考虑的方向。
2.3PMT在宫颈癌护理中的应用
宫颈癌的治疗主要有外科手术、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旳。在治疗过程中,患者会出现相关的并发症和不适症状,如癌因性疲乏、癌痛等,会给宫颈癌患者的身心造成严重伤害。因此,在此方面需要重点关注。Malmir等将PMT应用于中年宫颈癌患者的健康教育中,研究结果良好。我国在宫颈癌临床护理中应用PMT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宫颈癌筛查和人乳头瘤病毒((HPV)疫苗接种方面的相关研究,相较于在其他癌症相关方面的研究较为局限,未来可进一步深入研究。
24PMT在胃癌护理中的应用
韦丽鹤等将100例进展期胃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教育,观察组则结合PMT的7要素,按照严重性、易感性、内部奖励、外部奖励、反应效能、自我效能和反应代价对进展期胃癌患者进行为期8周的健康教育,分别在干预后的2个月、4个月、6个月进行随访评估,结果表明,两组健康教育前后对比,服药依从性评分、QLQ-C30量表各项评分均明显升高,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的SDS评分、SAS评分、IPQ-R量表中症状识别、病情感知、病因描述评分较健康教育前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效果良好。饮食行为被认为是引起胃癌最重要的危险因素。Baghiani-Moghadam等研究指出,PMT中恐惧和感知严重性对胃癌相关的营养高风险行为有预测作用,但该研究是针对30岁及以上的个体进行的,有一定局限性,建议扩大年龄范围,纳入年轻患者进行研究。
2.5PMT在其他癌症护理中的应用
除上述关于PMT应用的研究外,该理论在其他癌症护理中的应用也有报道。PMT在肿瘤PICC管理、直肠癌造口术患者术后自我管理、卵巢癌术后腹腔热灌注化疗等研究中均显现出良好的应用效果OPMT的应用不仅能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减少不良结局事件的发生,还能提高患者对护士工作的满意度,利于护理工作的开展,减少医患纠纷。刘薇研究指出,卵巢癌治疗时间较长,病情易反复,患者及其家属都需承受紧张、抑郁等不良情绪,加之化疗毒副反应明显,因此可降低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使其病情进一步加剧。临床实际中,其他妇科恶性肿瘤患者也存在类似现象,特别是年轻患者,需重视其情绪波动。在临床护理工作中,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了解、分析后,引导其做出正确决策,促进其保护动机的产生,采取保护行为。
目前保护动机理论在癌症领域的干预性研究仍较为局限,存在干预靶点不丰富、干预形式单一等问题,但对其他癌症类型仍有较强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结束语:
概而言之,通过上文的详细分析和阐述,我们可以知道,保护动机理论在癌症筛查和健康行为促进中已得到广泛应用,为个体癌症筛查意向和健康行为的解释、预测和干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在个体癌症预防和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进一步关注保护动机理论在癌症护理中的应用,提高居民癌症筛查意向,探索更加科学有效的研究方法将筛查意向转化为实际筛查行为,提高个体预防和控制癌症的自我效能,改善其生存质量和健康结局。将保护动机理论作为指导框架应用于医院、社区和家庭,开展相关质性研究、纵向研究以及增加样本量、扩大研究范围及进行系统评价可作为今后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朱晓虹.基于保护动机理论的育龄期妇女宫颈癌筛查行为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7.
[2]胡敏,周晓梅.基于保护动机理论的健康教育对食管癌患者自护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7(9):1-3.
[3]黄蓉,韩慧,王佳丽,等.保护动机理论在女性恶性肿瘤患者化疗间歇期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带管延续护理中的应用[J].解放军护理杂志,2020,37(8):65-68.
[4]周凌芸,鲁凤娟.保护动机理论在直肠癌造口术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20,17(10):62-65.
[5]刘薇.保护动机理论的综合护理在卵巢癌术后腹腔热灌注化疗中的应用[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8,24(20):3192-3195.
[6]韦丽鹤,王纳,薛娜,等.基于保护动机理论的健康教育对进展期胃癌病人服药行为、负性心理反应和疾病感知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21,29(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