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症是一种精神疾病,临床发生率较高,疾病发生后会对患者多个方面造成影响,如认知、记忆、感知觉等,同时也常存在日常行为不协调的情况,进而降低患者生活质量。近年来,人们生活以及精神压力不断的增大,在这种情况下就使得精神分裂症发生率越来越高。在患者发病后,疾病不仅会对其自身造成较大的影响,也会进一步加大家庭负担,而且该病存在反复性的特点,对患者所造成的影响是长期性的[1]。对于患者而言,在其病情得到控制处于缓解期的情况下,需要进一步重视临床护理,通过有效的护理措施减少疾病所带来的不良影响,能够获得更好的恢复效果。通过对精神分裂症疾病特点进行分析,认为疾病对患者社会功能以及心理健康影响较大,因此,在护理过程中需要通过有效的措施使得患者心理状态得以改善,促进身体进一步恢复。本研究选取我院精神分裂症缓解期患者66例,观察共情护理干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21年7月至2022年12月,选取我院精神分裂症缓解期患者66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3例,男20例,女13例,年龄23至74(48.27±3.82)岁,病程1至17(9.27±1.27)年,观察组33例,男19例,女14例,年龄22至75(48.58±3.67)岁,病程1至16(9.55±1.68)年。一般资料对比,P>0.05。
纳入标准:病情稳定且处于缓解期;配合度较好;临床资料完整。
排除标准:存在药物或酒精依赖;疾病复发者;严重基础性疾病。
1.2方法
对照组:对患者病情变化进行观察,指导其合理用药,转移患者注意力,维持良好的身心状态等。
观察组:①对护理人员开展共情知识的培训,在此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共情护理的要求对具体的培训内容进行制定,如理论知识、沟通技巧、具体操作过程等,在此过程中有利于护理人员对该护理模式的内涵有进一步的了解,并且掌握其具体模式,能够更好地应用于临床工作中。②护理过程中需要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在此期间尽可能地引导患者提出相关问题,同时护理人员需要进行耐心且认真的倾听,针对患者提出的问题,也应该以良好的态度以及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积极解答,在此过程中要充分的考虑到患者的感受,选择恰当的语言以及方式进行问题回答,使得患者始终处于积极乐观的心态。整个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需要保持语气温柔、态度温和,使得患者不良情绪得以消除。③积极与家属进行沟通,在此过程中能够间接地对患者性格特点等进行了解,在这种情况下就能够考虑到其性情进行相应的护理。同时通过与家属的交流也能够站在其角度对患者当前情况进行进一步的了解,从不同的层面掌握患者具体状况,然后进行有效的护理。需要注意的是,患者身心各方面存在的差异较大,因此护理过程中需要对各种护理技巧进行灵活的应用,而且注意观察患者的表达形式以及肢体动作,能够更好地掌握患者内心想法以及当前情况。④护理期间护理人员需要学会换位思考,站在患者的角度思考问题,并且对其内心感受进行进一步的理解,能够使其对患者面临疾病的无奈感以及负性情绪有更加深入的体验,然后指导患者改善不良心理。给予患者鼓励,使其能够加强与他人的沟通交流,进行有效的社交锻炼,在此过程中还需要使得患者学会对自我感受进行有效的表达,能够及时了解其身心状况,也有利于患者心理压力的减轻。
1.3观察指标
心理韧性:中国版心理韧性量表(CD-RISC)。
1.4统计学方法
SPSS20.0,计量资料表示:(x̄±s),t检验,计数资料表示:n,%,x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心理韧性对比
干预后,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心理韧性对比(分)
3讨论
精神分裂症缓解期患者相关症状已经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减轻,部分患者甚至已经不存在相关不良症状,并且情绪逐渐的平稳,而这一阶段也是患者能够逐步参与正常生活的重要阶段,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为其提供心理各方面的支持以及帮助,减少焦虑以及恐惧感。通过对精神分裂症缓解期患者进一步分析,发现其普遍存在社会功能较差以及负性心理严重的情况,患者常表现为焦虑、紧张等。有学者认为,随着精神分裂症病程时间的延长以及患病年龄的增大,会进一步影响患者社会功能,这种情况的出现与病程长、疾病反复发作使得患者无法正常地参与到社会活动中有着密切联系,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对其正常交流造成进一步的影响,久而久之影响其心理健康,而且进一步降低生活质量[2]。临床认为,针对精神分裂症缓解期患者,必须进一步加强护理干预,尤其重视心理指导。
共情护理是一种应用较多的护理模式,护理过程中能够进一步理解以及关注患者情感、需求以及体验等,在此基础上使得医护之间能够产生情感的共鸣,有利于护理措施更加符合患者需求,并且保证患者通过相关护理措施得到相应的关心以及支持。将其应用于精神分裂症缓解期患者护理中,相关护理措施的开展能够使得患者心理承受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在这种情况下更有利于疾病治疗等工作的开展,而且使得患者心理韧性得以提升,面对自身病情时也能够以积极的方式进行应对。共情护理期间对患者社会功能提升的重视程度较高,进而护理过程中能够通过有效的措施使得患者积极融入到社会生活中,提高自信心,勇于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等[3]。在共情护理模式下,进一步提高护理人员对该护理模式的认知,能够使其在护理过程中转变自身的立场,而且护理工作的开展以患者为基础,并且从患者的角度出发,能够更好地了解其情感等各方面的需求,所采取的护理措施更具有针对性以及有效性。护理过程中也有利于患者自我意识的不断增强,能够进一步增进护患关系,进而使得护患沟通变得更加顺畅,提高对护理人员的信任感,积极参与到护理工作中,使得自身负性情绪得以改善。
所以,共情护理干预用于精神分裂症缓解期患者中效果显著,具有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谢思思,季益富,陈秋雨,等.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共情和情感共情的研究[J].精神医学杂志,2022,35(5):510-513.
[2]杨晓丽,叶佳,朱亚丽,等.基于Orem自护模式的护理干预在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山西医药杂志,2022,51(11):1317-1319.
[3]白钰,赵新.基于应激系统理论的护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弹性,应对方式和治疗依从性的影响分析[J].贵州医药,2022,46(4):647-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