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尿管结石是泌尿外科中一种常见的疾病,其绝大多数来源于肾脏,包括肾结石或体外震波后结石碎块降落所致。由于尿盐晶体较易随尿液排入膀胱,因此原发性输尿管结石极少见[1]。当输尿管结石没有排出时,可能在停留部位逐渐长大。输尿管结石的临床表现与肾结石相近,多发于青壮年,发病的高峰年龄是2050岁,男性发病率是女性的23倍[2]。输尿管结石是泌尿外科常见的疾病之一,其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外科手术,尤其是钬激光碎石术。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手术的成功率得到了显著提高,但患者在围手术期的护理管理同样重要。有效的护理管理不仅可以减轻患者的痛苦,促进术后恢复,还能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满意度。但目前传统护理模式往往存在护理流程不规范、护理人员职责不明确、护理效果参差不齐等技术局限。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对患者护理质量与康复效果及近远期生存情况均构成了潜在威胁。因此,目前探索更为科学、规范、系统、有效的护理管理模式,对于提高输尿管结石手术患者的护理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近年来,层级管理模式和责任制整体护理逐渐被引入临床护理中,并显示出较好的应用效果。该护理系统是指通过明确各级护理人员的职责和权限,优化护理流程,实现护理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3]。而责任制整体护理则强调以患者为中心,其核心在于以患者护理需求作为护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患者提供全面、连续、个性化的护理服务。现本文探讨了层级管理模式下责任制整体护理在输尿管结石手术患者围手术期的应用价值,以期优化护理流程,减少护理差错和疏漏,提高整体护理质量与工作效率,并期望为今后该领域的护理决策优化提供新的思路,详细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基础资料
受试对象为2023年5月至2024年3月我院泌尿外科收治的输尿管结石手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双盲试验分组结果为依据将患者依次纳入对照组(n=30)与研究组(n=30)。对照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范围30-60岁,平均(44.81±9.75)岁;结石大小范围为0.5-2.0cm,平均大小为(1.21±0.40)cm。研究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范围30-65岁,平均(44.85±9.87)岁;结石大小范围为0.6-2.0cm,平均大小为(1.24±0.39)cm。组间数据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实施传统护理)
术前与患者沟通,了解其心理状况,消除恐惧、紧张。为患者介绍手术过程、目的、注意事项以提高患者术前准备配合度。术前三天指导患者调整饮食,保持足够的饮水量,以降低尿中结石形成物浓度。术前常规禁食水与肠道准备。协助患者完成血常规、尿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等术前检查。术中监测患者血压、心率、呼吸等体征,护理人员积极配合手术,精确传递手术器械和物品,保持手术区清洁。术后监测患者生命体征,遵医给药。妥善固定引流管,保持引流管的通畅,观察引流液的颜色、量、性状,并保证定期更换引流袋,保持引流口清洁干燥。术后禁食6小时,通气后给予流食,鼓励饮水,以增加尿量,促进结石排出。术后根据患者疼痛程度予以疼痛管理,并观察患者是否存在出血、感染、尿瘘等并发症的发生迹象。出院前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术后注意事项,如有不适积极就诊。指导患者低盐饮食,限制含钙和草酸的食物以及动物蛋白、精制糖摄入,同时鼓励患者多食用含植物纤维素比较高的蔬菜并配合适当运动以促进结石排出,同时鼓励患者保持合适体重。
1.2.2研究组
在层级管理模式下的围术期护理模式如下。
一、明确护理层级和职责
1.设立层级结构:在护理团队中明确设立不同层级的护理人员,区分护士长、责任护士、普通护士特定的职责和权限。
2.明确岗位职责:确保每个层级的护理人员都清楚自己的职责,包括患者评估、治疗计划执行、病情监测、患者教育等。
二、实施责任制整体护理
1.患者评估:责任护士负责在术前、术中和术后全面评估患者的健康状况、心理需求和与社会支持情况。
2.个体护理计划制定:基于患者评估结果,责任护士与医疗团队共同制定个性化的护理计划,包括术前准备、术中配合、术后康复等环节。
3.实施护理计划:护理人员按照护理计划执行各项护理措施,包括病情变化、执行医嘱、提供心理支持等。
4.定期评估和调整护理计划:定期评估患者的病情变化与实际护理服务需求,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护理计划,确保患者的护理措施持续、连贯、有效。
三、强化团队协作与沟通
1.建立团队协作机制:加强护理团队内部的沟通与协作,确保各级护理人员之间信息共享、互相支持。
2.定期召开团队会议:定期召开护理团队会议,分享护理经验、讨论护理问题、制定改进措施。
3.强化与医疗团队的沟通:护理人员积极与医疗团队沟通,了解患者病情病况、治疗进展与治疗流程、计划,确保护理措施与医疗措施相协调。
四、提升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
1.加强培训与教育: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和教育,以提高护理人员专业知识和技能掌握水平。
2.建立护理质量标准:制定明确护理质量标准与评价系统,对护理过程进行质量控制与质量评估。
3.收集患者反馈:积极收集患者反馈意见,及时改进护理措施和服务质量,提高患者满意度。
1.3判定指标
评价患者恢复情况、生理应激情况、生活质量水准。
1.4统计学分析
试验各指标均通过统计学软件SPSS25.0检验,卡方比对计数资料(%)率;t值比对计量资料(均数±标准差);如组间数据有差异(p<0.05)。
2结果
2.1两组患者恢复情况比较
与对照组相较,研究组患者首次拔除尿管时间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更早(P<0.05),详细数据见表1。
表1 比对两组恢复情况[(x̄±s),d]
2.2两组生理应激情况比较
与对照组相较,研究组患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更高、丙二醛(MDA)水平、皮质醇(Cor)水平更低(P<0.05),详细数据见表2。
表2 比对两组生理应激情况
2.3两组生活质量水准比较
与对照组相较,研究组患者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量表(GQOL-74)评分更高(P<0.05),详细数据见表3。
表3 比对两组生活质量水准[(x̄±s),分]
3讨论
本文通过数据验证了实施层级管理下责任制整体护理模式,可保证输尿管结石手术患者护理中能够确保护理工作更加规范、有序、高效。层级管理模式下责任制整体护理在输尿管结石手术患者围手术期的应用研究结果显示了其在多个方面对患者有着显著的积极影响[4]。具体原因分析如下:
通过层级管理模式,护理人员能及早明确各自职责和任务,确保患者在手术后得到及时、有效的护理,使得护理流程更加顺畅,减少了护理过程中的延误和错误。其次,责任制整体护理强调以患者为中心,为患者提供全面、连续的护理服务,该护理模式使得患者在手术后能够得到及时的疼痛管理、康复指导和心理支持,从而促进了患者早期恢复。本文数据指出接受该模式护理的患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升高,与整体护理关注患的整体健康状况有关,具体而言,通过身心全面的护理措施,包括合理饮食、适当运动、心理支持等,提高了患者的抗氧化能力,从而升高SOD水平。为患者丙二醛(MDA)和皮质醇(Cor)水平降低,则与责任制整体护理注重减轻患者的应激反应有关。通过提供舒适的环境、减少手术带来的疼痛和不适、及时与患者沟通,进一步降低患者的应激水平,进而降低MDA和Cor水平。此外,心理支持在减轻应激反应中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倾听患者的担忧、提供情绪支持和心理干预,可降低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进一步降低应激水平[5]。再次,文中数据指出,接受层级管理下责任制整体护理的患者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量表(GQOL-74)评分显著提高,表明层级管理模式下的责任制整体护理为患者提供了全面、细致的护理服务。从术前准备到术后康复,患者都能得到专业的指导和支持,使得患者在手术后能够更快地恢复健康,从而提高生活质量。此外,责任制整体护理强调个体化护理。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护理计划,进一步更好地满足患者的需求,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和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层级管理模式下责任制整体护理在输尿管结石手术患者围手术期的应用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恢复情况、生理应激情况和生活质量水准,该综合护理管理策略的成功实施得益于其明确的职责划分、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以及全面、细致的护理措施。
参考文献
[1] 申燕,林鹏辉. 层级管理下责任制整体护理模式对输尿管结石手术患者护理质量及围术期身心应激反应的影响[J]. 国际护理学杂志,2022,41(1):1-6.
[2] 温淑香,廖祥群,肖美清. 层级管理下责任制整体护理模式在输尿管结石手术患者中的应用研究[J]. 基层医学论坛,2024,28(14):102-104.
[3] 苗培培,黄惠兰,徐瑶瑶,等. 分级责任制护理在输尿管结石围术期护理中的应用[J].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22,32(12):123-126.
[4] 郭园园. 层级护理在输尿管结石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 中国民康医学,2023,35(19):179-181,185.
[5] 张文知. 层级管理模式下责任制整体护理在输尿管结石手术患者围手术期的应用研究[J]. 首都食品与医药,2024,31(11):127-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