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课程标准改革不断发展的基础上,高职高专艺术院校更加注重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在声乐教学过程中,除了声乐理论知识之外,学生还能学习到各种乐理知识。为拓展学生的文化素养,需要让学生通过对声乐教学中古诗词的学习,了解更多的中华传统文化。为提升声乐教学的有效性,不仅需要学习国外先进教学经验,对其进行相应的更改,为我国发展所用,还需要将我国传统的古诗词文化融入到声乐教学中,在教学过程中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促使学生综合实力的提升。
1.古诗词文化融入声乐教学现状
古诗词文化是我国历史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独特文化,是我国几千年历史发展的见证,对于弘扬我国传统文化有借鉴意义[1]。古诗词是诗人利用完善的写作技巧以及简洁的语言将自己的情感、思想、生活、观念等在特定的韵律之下表达出来的一种方式。而声乐的展示不仅是将歌曲的音调、歌词单纯地表达出来,更是将歌曲中蕴含的情感表述出来。因此,高职高专艺术院校教师在教授学生声乐知识的时候不仅是教会学生演唱技巧,更是要将歌曲中蕴含的情感向学生阐述出来,促使学生进行“诉说式”的演唱。这样就能更好地表达音乐中的意境。
2. 古诗词文化融入声乐教学的意义
2.1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声乐教学中融入古诗词文化能拉近学生与声乐教学的距离,促使学生在进行声乐教学的过程中更好地体会到古诗词的意境,其中还包括我国历史文化、古诗词文化的内涵等。同时,在声乐教学中融入古诗词文化还能培养学生用多元化的声乐技巧表达自身情感,促使学生深入了解生活,让学生在声乐教学的过程中体会到生活的真谛。除此之外,还能在进行声乐教学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促使学生根据我国传统文化美德对声乐进行再次创造,达到提升学生声乐创造能力,促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升。例如:在进行《黄河大合唱》教学的时候,教师能为学生举例“黄河北岸海西军,椎鼓鸣钟天下闻。铁马长鸣不知数,胡人高鼻动成群。黄河西岸是吾蜀,欲须供给家无粟,愿驱众庶戴君王,混一车书弃金玉。”的诗句,让学生在学习声乐知识的基础上了解到作者叹当时戍兵其众,不能制吐蕃之横行的爱国心理,为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奠定了基础。
2.2实现应用型教学
高职高专艺术院校在对学生开展声乐教学的时候,一般注重的是学生对音乐技能的掌握,能根据社会对声乐教学的需求进行教学,但是忽略了在声乐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不能符合促使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准则。在声乐教学中融入古诗词教学能解决当前教学目的较为功利性、过程较为单一的问题,利用古诗词文化丰富声乐教学内容,对学生的思维情感进行感染,引起学生的共鸣,在声乐教学过程中陶冶学生的情操,促使学生更加全面的发展[2]。例如:教师在讲授《沁园春·雪》的时候,能引导学生对毛泽东的诗句进行分析,让学生在进行音乐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古诗词的内容对我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这是利用声乐教育对学生进行情感渲染的一种方式。
2.3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我国在几千年的历史传承之下,产生了大量的古诗词文化,这些文化对于我国历史文化的传承发挥了重大的意义。在对古诗词文化进行传承的过程就是弘扬我国传统文化的过程[3]。当前,我国社会中有大量的与古诗词有关的歌曲如《念奴娇·赤壁怀古》、《黄河大合唱》、《水调歌头》等,对于传承历史文化有积极的意义。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声乐教学的时候,利用这些与我国传统古诗词文化有关的歌曲为学生传授声乐知识以及历史文化知识,有利于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促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能更好地传承下来。
3.声乐教学与古诗词文化结合策略
3.1合理利用音乐与古诗词
将传统文化融入到音乐教学之中能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对于学生综合学习水平提升有重要的影响意义。教师要想在声乐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古诗词文化传承,就需要合理地利用古诗词与音乐,将其有机结合。如:教师在教授《床前明月光》、《烟花三月》、《花好月圆夜》、《白云深处》《东风破》等歌曲的时候,需要合理地引用古诗词,对学生的思想意识产生影响。除此之外,这些歌曲相对于《秦王破阵乐》、《霓裳羽衣曲》、《青莲乐府》等传统意义上的古曲,能更好地被学生接受,能真正意义上的实现“雅俗共赏”,起到推进高职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作用。例如:教师在进行《烟花三月》声乐教学的时候,就能将歌曲中的诗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向学生进行展示并深入分析,让学生通过古诗词更好地体会到歌曲中表达地对友人的依恋,对祖国壮丽河山的向往,将自己对友人的情感都寄托在对山水的描写上,却只字未提友人。在这样的意境之下,学生能更好地对歌曲进行表达,促使学生声乐水平以及文化素养的共同进步。
3.2转变教学理念
教师的教学理念是对教学过程产生影响的主要方式,因此,为实现声乐教学与古诗词文化的融合,教师就应该积极转变自己的思想观念与教学理念,以此推动教学活动的开展,推进教学进程的发展。在对高职高专艺术院校进行声乐教学的过程中,不容易被学生掌握的并不是较长的歌剧片段,而是较为精致的歌曲。教师将歌词与诗词进行融合,提升歌曲的内涵,使其表现形式更加深刻,能提升歌曲的艺术价值,同时还能在教学过程中提升对学生的文化素养进行培养。音乐创作者通常会在优秀文化作品的基础上创作出抒情意味较强的歌曲,将诗词与声乐有机融合是音乐创作的一种表现形式,能将作者的情感借助短小的歌曲表达出来。教师通过艺术创作的深入挖掘,注重对于声乐作品的情感探究是进行声乐教学的基础。为此,教师就应该不断转变教学观念,剖析声乐作品的文化内涵,深入研究中华古诗词文化对于声乐教学的影响,而不是一味地借鉴西方的教学观念以及声乐教学中的西方文化[4]。在声乐教学的过程中,还需要不断调整西方音乐课程与东方音乐课程的比例,注重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断拓展声乐教学的空间,发挥中华古诗词文化对于声乐教学的价值。例如:教师在讲解《蓝色多瑙河》的时候,能将其与之前讲授的《黄河大合唱》做对比,并向学生展示与黄河有关的诗句。这两首歌都是与河有关,让学生通过对比深入地体会到西方音乐课程与东方音乐课程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并通过古诗词文化更好地了解到古诗词对于声乐教学的意义。
3.3增强学生的演唱情感
高职高专艺术院校声乐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声乐技巧,而对学生的声乐技巧进行锻炼不仅仅是提升学生的发音技巧,更是引导学生将情感注入到演唱过程中,增强演唱的效果。为此,教师就需要在开展声乐教学的时候引导学生积极的了解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作者的基本信息、作者想要表达的基本内容等,激发学生对于声乐作品的情感共鸣,这样能促使学生更好地参与到演唱过程中。例如:教师在教授《大江东去》的时候,能将歌曲中“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层雪”的壮阔场景向学生深入剖析,将其中豪迈的情感与学生分享,让学生更深入地感受到演唱所需的感情。在对学生进行教学的时候,教师需要向学生分析,该情感影响之下,这首歌曲的演唱方式。在演唱的时候,学生需要充分地展示演唱过程中的豪迈气势,在休止符的时候,不能丧失气息,这样就表现不出来歌曲豪迈的意向了。在演唱的过程中还需要大量的气息作为支持,调整共鸣腔,这样才能使得学生的发音更加浑厚且充满活力。演唱的时候还需要保证吐字清晰、字正腔圆、发音饱满、收尾利落等。还需要保证行腔圆润顺滑,将语言中的共鸣感利用韵母中的元音抒发出来。与此同时,教师在帮助学生的演唱进行钢琴伴奏的时候,还要对旋律进行对照,保证触键稳定、踏板整齐。教师要先对歌词中的古诗词进行充分的了解,然后根据歌词表达的情感为学生开展更加富有激情的伴奏,这样才能调动学生自身的情感,进一步对歌曲进行二次创作,深化学生的情感,加深学生对于该首歌曲的掌握程度。
4.结论
综上所述,将古诗词融入到声乐教学中不仅能提升学生声乐水平,使得学生在进行演唱的时候融入更多的情感,提升声乐演唱的整体性,还能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让学生通过对声乐教学中古诗词的学习,了解更多的中华传统文化,这对于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有积极的推进作用。除此之外,这样的教学方式还能促使学生增强对于古诗词文化学习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培养。
参考文献:
[1] 卢甜. 高职声乐教学中融入传统音乐文化的探索与实践分析[J]. 明日, 2019, 000(006):0002-0002.
[2] 高卉. 古诗词歌曲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应用价值[J]. 艺术评鉴, 2019, No.593(18):121-122.
[3] 李雯靓. 对古诗词类民族声乐作品运腔的具象与意象探索[J]. 四川戏剧, 2019, 000(011):129-132.
[4] 童姗姗. 中国传统古诗词在声乐教学中的运用与实践[J]. 中华传奇, 2019(10):11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