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古诗词教学有效性的提升策略
占华菊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占华菊,. 小学古诗词教学有效性的提升策略[J]. 当代中文学刊,2022.9. DOI:10.12721/ccn.2022.157079.
摘要: 古诗词因其内涵丰富、意境深远,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对学生进行古诗词的教学,可以促进学生的语言表达,增强其自身的文化素养,为今后的学习与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随着新课程标准的不断深化,提高古诗词的教学效果,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文化认同感,是提高学生语言素质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 古诗词;小学语文;策略
DOI:10.12721/ccn.2022.157079
基金资助:

中华古代诗歌在我们民族的心目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几千年来,诗歌是人类最喜欢的一种文学形式。中华诗词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悠久,学习古诗词对提高大学生的文化修养、塑造个性、品德品质具有积极意义。所以,在小学语文课上,我们必须注重对学生进行古典诗词的教学,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现代教育者在编撰小学语文部编版教材时,考虑到学生文化学习的丰富性和多元性,因此教材中收录了许多文辞优美、情感丰富和内涵深远的诗词。但小学阶段学生的人生经历、理解能力和想象能力有限,而诗词中的描述又过于抽象和隐晦,导致学生很难真正领会到诗词中的具体场景和精神内涵,在学习时自然难以投入相应的情感表达,究其原因,在于学生根本没有理解诗词表达了什么。因此,在开展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现有学情水平,立足于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思维模式,灵活利用现代的多媒体技术,将诗句中描述的抽象内容,转化成活灵活现的具体景象,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与深化对古诗词的理解和体会。

例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一诗中,教师在课上先让学生们学习一遍诗词。在此过程中,教师发现不少学生在朗读的时候情感和语调都较为平淡,有些死气沉沉的样子,究其原因,在于学生并未领会诗词中描述的农家景象,及诗词中呈现出的和谐宁静、农家闲趣等。为了帮助学生更进一步领会诗词中描述的农家景象和情感氛围,教师便利用多媒体技术搜集一些和诗词相符合的图片,并做成PPT的形式让学生们观看。在PPT中学生们目睹了生活在农家院子中的一家人,每个人都有自己要干的农活:大儿子除草,二儿子编织鸡笼,小儿子剥莲蓬……这幅景象是多么的和谐喜乐,有着丰富的农家元素,活灵活现地展示出了农家生活的乡野闲趣。在学生们观看PPT过后,教师再让学生学习诗词,并要求他们在学习的时候放缓语速,酌词酌句地感受诗词中表达的情感内涵,读出自己的情感体会。在这样的教学情境驱使下,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得到有效激发,学习节奏和情感都变得丰富多彩起来。

又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洞庭湖》一诗中,诗人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手法,如“潭面无风镜未磨”“白银盘里一青螺”等,将洞庭湖湖面比作未打磨的铜镜,将洞庭湖中的君山比作青螺一只,这类比喻手法别具心裁,十分巧妙。但是大多数学生未见过洞庭湖和君山,对于诗词中的比喻手法,难免觉得有些虚无缥缈或过度夸张。因此,教师就借助互联网,为学生搜集洞庭湖和君山的影像图片,让他们通过欣赏洞庭湖的美景,再结合诗词内容思考这样表述是否恰当准确。学生在结合图文影像进行思考后,顿时觉得诗人的比喻手法十分独特切合,想象力极为丰富,同时富有诗歌的浪漫情怀,学习兴趣也因此愈加浓厚。

二、引入情境音乐,营造学习氛围

学习是一项需要学生将自身的情感全身心投入到朗读中去的活动。然而,小学阶段学生的生活经历较少,而古诗词中描述的景象又距离学生的生活较为遥远,这就会导致他们的共情能力和代入能力普遍较弱,在学习诗词的过程中,无法做到全身心的投入,很难领略诗词中的情感表达和韵律之美。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在开展小学古诗词教学时,不妨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适当引入一些情境音乐,让他们在音乐旋律的渲染下展开古诗词学习。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更能够使他们的学习更具个人情感。

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时,考虑到学生们生活阅历有限,很多人没有真正去过天门山,自然难以感受天门山那壮阔雄伟的峥嵘之姿态。而音乐是丰富与启发情感的有效媒介,教师便可在学生学习诗词的过程中,引入一些音乐,以此来激活学生们的情感感受。对此,教师将《滚滚长江东逝水》这首歌曲引入到诗词学习中,先让学生们赏析一遍这首歌曲。这首歌曲整体气势雄浑有力,声调慷锵激昂,既有苍劲豪迈的气概,又有深沉悲凉的情怀。学生在歌曲氛围的感染下,一下子便找到了诗人“乘一叶扁舟顺长江之水而下,一路上眺山望水,为自然的鬼斧神工而心思激荡”的那种激动心情。教师趁热打铁,引导学生在歌曲的伴奏下,再来学习一遍望天门山。这一次,学生们一改之前的平淡语感,每个人都将自己的感受体会加入了学习中,语气情感也变得慷锵有力、丰富鲜明起来。

三、转变教学形式,体验学习乐趣

小学阶段学生普遍具有活泼好动的天性特点,同时他们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难以长时间将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情上。相比于传统教学模式,学生更喜欢形式多变、内容丰富的教学模式。尤其是古诗词这类教学题材,由于内容晦涩复杂,学习起来具有相应的难度,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教师只是循规蹈矩地展开教学,那么学生势必难以发自内心喜欢上诗词学习,只会将其当作一项任务去完成,而这已然背离了古诗词教学的初衷。因此,在开展古诗词教学时,教师应灵活转变教学形式,设计丰富多样的学习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力和激情,让其在学习中得到别样的乐趣,以此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中,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师以此诗为基础,设计了舞台剧创作形式的学习活动。具体而言,教师先将学生分成各个小组,要求大家在理解该诗词的前提下,结合诗词的内容编创出一台舞台剧来。小学阶段学生普遍有着旺盛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他们十分乐于表现自己,因此教师提出的舞台剧创作活动得到了热烈的反响。许多小组在接受任务后,马上与组内成员讨论起来,并查阅了各种资料,知晓了这首诗词创作于诗人远离家乡,独自在异乡生活的孤独凄然之情。于是,他们便以此为蓝本,创设了“一个身在异乡远游的游子,在重阳佳节那一天目睹万家灯火和乐融融,不禁悲从心来,顿感自己凄凉萧索”的舞台剧故事。全班学生通过独特的方式演绎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后,对于诗歌中表达的“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孤独寂寞之情,以及“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思乡之情产生了强烈的共情。也有不少学生联系到自身,想象如果自己在节日中,不能跟爸爸妈妈团聚,看着别人家阖家团圆,自己也会感到很孤独伤心。可以看出,经过一番表演,学生自身对于该首古诗词的内在情感的理解和体会也更加深厚,学习热情和学习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

结语

有效的语文古诗课,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教师与学生的良好互动。教师的敬业精神与教师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是教育成功的关键。一个好的课堂互动模型能够使教师更好地进行教学,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从而使教学取得最大的成效。

参考文献:

[1]雷丽霞.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现状及策略研究[J].学周刊,2017(18):219-220.

[2]张晓庆.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J].新课程研究,2019(22):121-122.

[3]朱红甫.小学古诗词诵读教学的应然之道[J].语文教学通讯,2021(36):4-7.

[4]胡颖.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有效诵读的策略[J].当代家庭教育,2021(22):138.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