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顺应新时代对教育的新号召和国家对造就全面发展的中学生的要求,我们务必要坚持立德树人的基本任务,注重对中学生的劳动教育。当前,部分中学生出现了不愿意劳动、不会劳动、不关心劳动价值的状况。初中的《道德与法治》课程能够帮助学生感悟并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因此教育者务必要响应时代的新要求,在此课程中融入劳动教育。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渗透劳动教育的作用
(一)凸显学科教学优势
通过观察劳动,能鼓励学生深入观察学习,探得知识和技能;通过邀请劳动模范和专家技师进校园做讲座,能指导学生进行反思学习,分享劳动经验;定期布置家庭劳动任务,以及组织开展学校或社区劳动实践活动,能锻炼学生真实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不断增进学生的劳动体验。这些都是学生形成良好的劳动素养所必需的,也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所具有的鲜明优势。
(二)增强学科育人价值
劳动过程不仅改变了劳动对象,也创造了人。教师优化利用教育教学策略,指导学生参与劳动体验和实践,能促进学生在劳动进程中汲取劳动知识、技能、情感等教育营养因素,收获丰富的劳动作品和成果,增添劳动成就感,并学会接触各种劳动对象,把握各种社会劳动职业联系,有效锻炼参与社会的能力,从而培养起乐于劳动创造的优秀品质。
(三)培育学生综合素养
劳动是通向人性之美、获取幸福之源、培育全面素养的途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蕴含着丰富的劳动教育素材,渗透开展劳动教育,能激励学生通过道德与法课程学习,认识生产生活中各种岗位上劳动者的劳动价值和意义,认识劳动实践对社会发展和生活幸福的根本作用,促进他们培养起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的正确劳动观,投入创造性劳动,养成愿劳动、会劳动、爱劳动的心理。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渗透劳动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遵守课程理念,把握政策方向
《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是思维性、文化性、实际性、综合性相统一的课程。此课程的理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使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成为有担当的公民;其次是逐渐扩展中学生的社会生活;最后是坚持科学价值理念的指导、学生独立思索、勇于实践的统一,此课程理念给教师提供了在此课程中融入劳动教育的有效方法。除了遵守该课程的理念,教师还要准确把握国家的相关政策举措,光荣、幸福都是劳动人民的,社会主义和新时代都是干出来的,要尽力宣扬工匠精神、劳模精神和劳动精神。教师要将劳动教育融入这门课程,既要遵循该课程理念中对该门课程提出的多种原则性需求,深入发掘和劳动教育有关的课程知识,又要随时了解时事政治,把握党和社会对劳动教育的新指示和新方向。只有做到这两点,才能有效解决教师不关心时事政治、不了解劳动教育的问题。
(二)优设情境教学,体悟劳动内在价值
优化设计道德与法治情境教学,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善于利用各种现实生产生活背景、时政案例、劳动实物、劳动话题、图画、多媒体、音视频、扮演活动、探究议题、语言等,灵活设计教学情境,指引学生在入情入境中深入理解劳动和奉献的内在价值和意义。例如,在七年级上册“生命的思考”教学中,教师围绕“探问生命”“珍视生命”“绽放生命之花”等三课内容,紧贴“生命教育”主题,设计开展了议题情境教学。在“绽放生命之花”中“感受生命的意义”一框教学中,设计了“人活着是为了什么?”“怎样的一生才是有价值的?”等议题情境,引导学生参与议学活动,促进学生理解生命的意义和美好在于劳动,劳动是生命之本,劳动能使生命更好地发展,生命与劳动具有内在的一致性,进而有效渗透了劳动教育,鼓励学生用劳动点亮自己生命的底色。
同时,在设计开展议题情境教学时,当学生遇到认知冲突的问题时,教师还要善于运用客观实例,积极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利用时兴的生活案例和时政素材。例如,在“活出生命的精彩”一框教学中,教师紧扣“贫乏与充盈”“冷漠与关切”“平凡与伟大”三个议学环节,启发学生开展议学活动,鼓励他们分别从对自己、对他人和社会、对国家和人类三个层面循序渐进地探究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尤其是在“平凡与伟大”探究环节中,教师适时选用了“最美抗疫人物”的时政案例,向学生们生动展示了医护人员、公安干警、社区工作者、志愿者等一线工作者勇于逆行、不计报酬的“最美”形象,激励他们坚定理想信念。
(三)革新授课方式,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传统的枯燥无味的教学模式仅仅围绕课本进行教学,教师灌输、学生牢记,没有办法有效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并且其融入的与劳动教育有关的相关知识具有极强的理论性。《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如果仅仅依据教材展开,灌输给学生相关的理论知识,要求学生必须做什么、如何做,很可能使处于叛逆期的初中生产生逆反心理,不仅达不到课程教学的要求,还会产生完全相反的结果。随着新时代多媒体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学生的主体思维被不断强化,大多数学生都偏向与互动性强、自由愉悦的课堂氛围。因此,教师要想将劳动教育完美地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解决自己教学模式单一的问题,弱化传统教学模式对学生产生的惯性影响,就要坚持挑战并冲破自己,从固定化的传统教学的束缚中脱离出来,革新自己的授课方式,对学生展开有效的教学。教师必须打破一直以来的枯燥无味的、灌输式的授课方法,在科学把握初中学生的学习、生活习惯的基础上,学习并使用学生经常在QQ、微信、抖音、微博等平台上的网络用语,才可以游刃有余地应对各种学生,更好地对学生展开劳动教育。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以解决尊重学生自我规划能力差的问题,要在课堂上积极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勇于研究,培育学生喜欢劳动、尊重劳动的品格,强化教师和学生的双向沟通交流。比如,教师在讲授七年级下册“情绪的管理”时,可以向学生提出“怎样有效管理自己的情绪?你觉得哪些情绪需要得到及时的管理?”等问题,并采用多种教学方式进行讲授。教师要先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各行各业的典型人物案例,使学生认识到情绪管理的价值与意义,教师要及时向学生传授情绪的定义、影响情绪变化的各种因素,并引导学生对自己日常生活中的情绪失控行为进行反思,紧接着找同学回答以上两个问题并进行自由发言,最后教师归纳学生关于以上两个问题的回答,引出这节课程中的劳动教育内容。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中融入劳动教育并非易事,在开展的过程中一定会出现一些问题和遇到阻碍。优化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渗透推进劳动教育,还需要教师坚持创新教学,创造性地发掘利用更多有益于劳动教育的资源素材,不断研究把握初中生的成长规律,总结和汲取教育经验,指引学生做到知行合—,促使劳动教育真正发挥其育人功能。
参考文献:
[1]万金苹.浅析劳动教育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落实[J].名师在线,2021(03):93-94.
[2]申巧巧.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劳动教育内容优化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