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整合教学的过程,并不是知识叠加的过程或文本拼凑的过程,而是围绕某一主题,遵循一定的逻辑,将具有内在联系的知识或文本有序地融合为一个有机的教育体系,并对学生实施更具启发性与实效性教育的过程。在文章中,笔者在对于小学语文教材进行透彻解读,并对于小学语文教学进行深刻反思的基础上,尝试探索小学古诗整合教学的新途径与新策略,力求通过整合教学,使古诗教学更具吸引力与创造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古诗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古诗学习效率,使学生以学习古诗为契机,实现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发展。
2 当下小学古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教学目标不明确
古诗教学的重点在于发挥古诗教学的教育功能,教师首先要制定古诗教学的目标,以新课程改革的标准为基础,致力于提升学生的古诗素养,将“学生”作为综合性发展的目标,从知识与能力及过程与情感等方面入手,设置多元化的教学目标,注重其中的目标性与层次性,设计多维一体的教学模式,在启发学生古诗思维的同时,带领学生步入古诗情境。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部分教师并未领悟到这一点,或是过分追求意境享受,而学生的思维受限并不能达到理想的目标,或是目标设置过低,缺乏挑战性。这些问题都可归纳于未能发挥教学目标的本质,使学生在体悟诗情方面缺乏目标引导性,而未能发挥古诗教学的教育功能。
2.2 教学方式不恰当
古诗课堂的教学质量与教师所选择的教学方法具有直接的联系,教师不仅要通过教学目标的设计发挥引导性作用,更要利用教学方法完成对学生的引导教学,让学生能更加高效地学习古诗。但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受功利心理的影响,常常“急于求成”,忽视教学中“循循善诱”的作用,而是过分追求“高效”,结果只能是“弄巧成拙”。小学阶段的学生对知识的认知需要一定的过程,这是学生年龄所限,也是客观的教育条件,部分教师忽略这方面因素,选择了不恰当的教学方式,极容易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在学习古诗时无法深入投入。还有部分教师过分追求多元化教学方法,在一堂课中将多种教学方法杂糅,就会出现“乱花渐欲迷人眼”的问题,学生反而不知该如何吸收知识,导致学习效率下降。
3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举措
3.1 创新课程导入,让学生提高古诗文学习的兴趣
导入部分让学生的学习活动有了一个很好的开始,所以,要有效地借助导入部分提高学生古诗文学习的兴趣。小学阶段的学生,语文功底薄弱,课堂注意力不集中,如果教师依旧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填鸭式教学,给学生灌输古诗词,只会让学生感觉古诗词枯燥乏味。新课标背景下,很多教师逐渐认识到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对小学生学习语文学科的重要性,创新课程的导入设计,从创新的导入让学生的兴趣得到激励和开发,让学生从源头上感受到学习的动力。当然,导入的方式非常多,教师之所以能够做到创新,最重要的还是能够充分尊重小学生的学习特点,让他们能够提高学习古诗的兴趣,这些都体现出了创新的特点。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围绕着学生的中心点进行创新的导入,让学生得到更多的启发,留下深刻的印象,也能对新学习的内容产生更多的期待。所以,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巧妙地尊重学生的学习规律,然后运用综合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在课程一开始,就能够把注意力迅速转移到课堂的内容上来,从高效的学习中得到最多的收获。
3.2 学思结合,构建知识脉络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不仅要陶冶学生的文化情操,增强学生的美感,更要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培育,教师可遵循“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复习”的教学规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问题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增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交流与合作,使学生能巧妙地对知识进行迁移,令古诗教学的元素深入生活领域,学生也能对所学知识学以致用。同时,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教师要督促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利用课余时间查找一些学习资料,提升自身的自学素质。在课堂教学时,教师要秉持着“循循善诱”的教学原则,带领学生深入研究古诗内涵与思想感情,在全面讲解古诗内容以后,可指导学生根据古诗内容进行扩写或改写,以现代文的方式对古诗进行创造和加工,强化学生自身对古诗的理解,融入个性化元素,使学生对古诗的把握更深。
3.3 开展主题整合教学
任何一种形式的文学创作都必然与特定的历史背景相联系,古诗词创作当然也不例外。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需要为学生普及社会背景知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创作的意图及情感。然而,在单篇教学中,学生了解到的社会背景知识是碎片化的,并不足以使学生完全沉浸于当时的社会情境。相反,如果教师能够以时间为主题开展整合教学,则能够使学生立足于宏观的历史背景来学习古诗词,从而培养学生的古诗理解能力与鉴赏能力。例如,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示儿》《题临安邸》和第十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都写于南宋时期,不过,这三首诗之间的时间跨度并不短暂。单是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和《示儿》两首诗之间,就隔了二十年。这二十年之间,不仅陆游的个人经历发生了较大变化,南宋朝廷的统治状态与军事格局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而这些变化在当时的古诗词中都有所体现。因此,教师以时间为主题,将这三首诗整合到一起进行教学,能够使学生更全面地了解南宋王朝的社会变化,并通过这种变化,加深对于古诗的理解。
3.4 形象、意境再现,体会古诗
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运用情感启发,语文教师可以让学生走出课堂去看一下,或者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创设出当时诗人经历的场景,让古诗变得更加生动形象,加深学生对古诗的印象。如在教学贺知章的《咏柳》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到户外仔细看看柳树,然后再结合实际进行教学,学生自然而然地就会感觉贺知章创作的诗词非常精妙,也非常形象,其中描绘的柳树形象栩栩如生,从而使学生对深刻的感悟古诗,极大地提升学生鉴赏古诗的能力,激发学生古诗学习的兴趣。
4 结束语
小学语文的古诗教学应得到重视,针对诗文的艺术特点,教师可采用形象的教学方式迎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引入开放性的诵读教学,从启发学生的兴趣入手,设置导学问题,层层深入指引学生的思维。除此之外,教师更要注重学思结合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构建清晰的知识脉络,助力学生探究古诗中的奥妙。
参考文献:
[1] 王忠凤.小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培养[J].东西南北,2019(21):116.
[2] 刘金秀.古诗教学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策略[J].小学生作文辅导(语文园地),2019(10):34.
[3] 费小欣.新课程下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策略分析[J].中华辞赋,2019(10):181-182.
[4] 甘彩琴.小学低年级古诗教学策略的探究[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19(10):24.
[5] 仇剑菲.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落实审美教育[J].小学生作文辅导(读写双赢),2019(10):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