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争抢玩具的现状及其教育策略的研究
白露露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白露露,. 幼儿争抢玩具的现状及其教育策略的研究[J]. 中国教育研究,2024.10. DOI:10.12721/ccn.2024.157097.
摘要:
在幼儿园的日常生活中,玩具作为孩子们的重要玩耍工具,不仅是他们探索世界、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媒介,也是社交互动的重要资源。然而,在幼儿们中间,经常会发生争夺玩具的情况,成为他们游戏过程中的一大挑战。如何合理处理这一问题,不仅关乎到儿童的情感发展和社交能力,更是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共同关注的重要议题。本文将深入探讨幼儿争抢玩具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教育策略和实践方案,以期为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提供可参考的指导。
关键词: 幼儿争抢玩具现状教育策略
DOI:10.12721/ccn.2024.157097
基金资助:

前言

争抢玩具在幼儿园的日常活动中是经常发生的事情。这一行为不仅反映了幼儿在社交互动中的一些基本心理需求,也揭示了他们在情绪管理和分享意识等方面的成长课题。随着幼儿社会化进程的加快,争抢玩具的行为逐渐成为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关注的重要议题。幼儿在争抢玩具时,往往表现出强烈的占有欲和竞争意识,这与幼儿的认识发展及社会经历有着紧密的关系。幼儿尚未完全理解共享和合作的意义,因此在面对玩具时,会本能地产生争夺的行为。这种现象不仅影响了他们之间的友谊和互动,也可能导致情绪的冲突和焦虑,进而影响幼儿的心理健康和社交能力。为了有效应对幼儿争抢玩具的现状,教育者与家长应对此进行科学的教育。

一、幼儿争抢玩具的现状

幼儿争抢玩具的现状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通常出现在幼儿园、家庭以及其他儿童聚集的场所。这一现象涉及多个层面,包括心理发展、社会交往以及教育环境等。

(一)争抢玩具的表现

幼儿在争抢玩具时,通常表现出推搡、拉扯、甚至大声哭闹等行为。这种直观的冲突行为常常让周围的成年人感到困惑和担忧。争抢过程中,幼儿可能会表现出强烈的情绪反应,如愤怒、焦虑或失落。当玩具被抢走时,他们可能会感到不满和委屈,进而产生抵触情绪。争抢玩具的行为往往伴随着其他幼儿的参与,形成一种动态的社交互动。尽管争抢行为可能导致冲突,但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促使幼儿进行交流和协商。

(二)争抢玩具的原因

幼儿正处于自我中心的阶段,尚未完全理解他人的需求和情感。他们对于拥有某个玩具的渴望往往超过了对分享的理解。许多幼儿在社交技能上尚显不足,缺乏有效的沟通和解决冲突的能力。因此,在面对玩具的争夺时,他们可能选择直接的争抢方式,而不是寻求合作或妥协。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可能会逐渐意识到竞争的存在,尤其是在一些强调胜负的游戏中,这种竞争意识可能会导致他们在玩具方面表现出更强的占有欲。教育环境的设置、玩具的数量、幼儿的数量等都可能影响争抢行为的发生。如果玩具数量不足,幼儿之间的争抢现象会更加明显。

(三)争抢玩具的影响

频繁的争抢行为可能会影响幼儿的社交发展,导致他们在与同伴交往过程中产生不信任感,甚至影响友谊的建立。争抢过程中产生的负面情绪可能会影响幼儿的情绪管理能力,导致他们在面对挫折时表现出不适应。如果老师和价值没有正确对待幼儿的抢夺行为,可能会造成幼儿对规则和秩序的理解混乱,影响他们的行为规范。

二、幼儿争抢玩具的教育策略

(一)创建良好的游戏环境

确保每种玩具都有足够的数量,以满足幼儿的需求。例如,如果某种玩具很受欢迎,应该准备多个相同的玩具,让幼儿可以同时使用,减少因玩具短缺而导致的争抢。定期检查玩具的完整性和安全性,确保玩具的质量,以防止由于玩具破损引起的纠纷。在教室中设立专门的“共享玩具区”,鼓励幼儿在这个区域内玩耍,体验合作和分享的乐趣。可以通过鲜艳的标识和舒适的布置,吸引幼儿主动参与。设计一些团体活动的专属区域,如“创意角”,在这里鼓励幼儿共同创作、建构,发展学生的团队精神及合作精神。在安排活动的时候,可以把幼儿们分组,确保每组都有足够的玩具和资源,减少争抢的机会。可以根据幼儿的性格和能力进行合理分组,以促进他们之间的合作。在小组活动中设置明确的角色和任务,让每个幼儿都有参与感,体验到自己的价值,从而减少因争抢而产生的负面情绪。

(二)教导分享与合作

设计一些需要合作的游戏,比如“传球游戏”,让幼儿在传递过程中学习到互动的重要性。通过游戏的结果,让他们明白只有团结合作才能取得成功。组织一些团队挑战赛,例如拼图比赛,鼓励幼儿共同协作,互相帮助,完成任务,以此来强化他们的合作意识。让孩子们通过角色扮演来体会各种角色的情感,帮助他们理解他人的需求。例如,在“超市”游戏中,幼儿可以轮流扮演顾客和店员,学习如何互相交流与合作。设计情境剧,让幼儿在不同的情境中练习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玩具被抢走时,如何通过语言沟通来解决冲突。设立“分享之星”奖励机制,每当幼儿成功分享玩具时,给予他们一些小奖励,例如贴纸或小礼物,以激励他们继续保持这种行为。在班级中定期举办“分享日”,鼓励幼儿主动带来自己的玩具,与同伴分享,营造一种积极的分享氛围。

(三)情绪管理与冲突解决

教导幼儿如何识别和表达自己的情绪,可以使用情绪卡片,帮助幼儿用简单的语言描述自己的感受,例如“我现在很生气”或“我想玩这个玩具”。组织“情绪分享会”,营造一个能让幼儿们在安全氛围里尽情地表现他们情感的环境,并通过讨论来学习如何管理这些情绪。教授幼儿简单的冲突解决方法,比如使用“轮流玩”的规则,或者通过协商来达到共识。例如,设定“每人玩五分钟”的时间限制,帮助幼儿学会公平分享。通过模拟冲突情境,让幼儿练习如何有效沟通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社交技巧和解决冲突的能力。教师和家长应成为良好的榜样,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展示分享和合作的行为,如与幼儿共同玩耍时,主动分享玩具,展示友好互动,以此引导幼儿模仿。通过故事书或视频展示关于分享和友谊的内容,让孩子感受到与他人分享的快乐。

(四)家园合作

经常召开父母例会,交流幼儿们在学校里的行为表现,让家长了解幼儿的社交行为和情绪管理,讨论如何在家庭中加强教育的一致性。邀请专家进行家长培训,帮助家长掌握相关的教育策略和沟通技巧,提升家庭教育的有效性。鼓励家长在家庭中组织一些需要合作的活动,比如家庭游戏之夜、共同完成手工艺品等,让幼儿体会到协作与共享的快乐。提供家庭作业或任务,让幼儿与家长一起完成,加强与孩子之间的交流,提高幼儿的团体精神。构建家长与教师交流的良性机制。确保家长能够及时了解幼儿在园中的表现,教师也能够获得家长的反馈,便于调整教育策略。设立家长反馈箱,鼓励家长提出建议和意见,共同关注幼儿在分享和合作方面的成长。

结语

通过本文的探讨,可以有效应对幼儿争抢玩具的现象,帮助幼儿在分享和合作中成长。这些策略不仅有助于提升幼儿的社交技能和情绪管理能力,还能为他们未来的社会交往打下良好的基础。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应共同努力,在日常生活中贯彻这些策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前言

争抢玩具在幼儿园的日常活动中是经常发生的事情。这一行为不仅反映了幼儿在社交互动中的一些基本心理需求,也揭示了他们在情绪管理和分享意识等方面的成长课题。随着幼儿社会化进程的加快,争抢玩具的行为逐渐成为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关注的重要议题。幼儿在争抢玩具时,往往表现出强烈的占有欲和竞争意识,这与幼儿的认识发展及社会经历有着紧密的关系。幼儿尚未完全理解共享和合作的意义,因此在面对玩具时,会本能地产生争夺的行为。这种现象不仅影响了他们之间的友谊和互动,也可能导致情绪的冲突和焦虑,进而影响幼儿的心理健康和社交能力。为了有效应对幼儿争抢玩具的现状,教育者与家长应对此进行科学的教育。

一、幼儿争抢玩具的现状

幼儿争抢玩具的现状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通常出现在幼儿园、家庭以及其他儿童聚集的场所。这一现象涉及多个层面,包括心理发展、社会交往以及教育环境等。

(一)争抢玩具的表现

幼儿在争抢玩具时,通常表现出推搡、拉扯、甚至大声哭闹等行为。这种直观的冲突行为常常让周围的成年人感到困惑和担忧。争抢过程中,幼儿可能会表现出强烈的情绪反应,如愤怒、焦虑或失落。当玩具被抢走时,他们可能会感到不满和委屈,进而产生抵触情绪。争抢玩具的行为往往伴随着其他幼儿的参与,形成一种动态的社交互动。尽管争抢行为可能导致冲突,但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促使幼儿进行交流和协商。

(二)争抢玩具的原因

幼儿正处于自我中心的阶段,尚未完全理解他人的需求和情感。他们对于拥有某个玩具的渴望往往超过了对分享的理解。许多幼儿在社交技能上尚显不足,缺乏有效的沟通和解决冲突的能力。因此,在面对玩具的争夺时,他们可能选择直接的争抢方式,而不是寻求合作或妥协。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可能会逐渐意识到竞争的存在,尤其是在一些强调胜负的游戏中,这种竞争意识可能会导致他们在玩具方面表现出更强的占有欲。教育环境的设置、玩具的数量、幼儿的数量等都可能影响争抢行为的发生。如果玩具数量不足,幼儿之间的争抢现象会更加明显。

(三)争抢玩具的影响

频繁的争抢行为可能会影响幼儿的社交发展,导致他们在与同伴交往过程中产生不信任感,甚至影响友谊的建立。争抢过程中产生的负面情绪可能会影响幼儿的情绪管理能力,导致他们在面对挫折时表现出不适应。如果老师和价值没有正确对待幼儿的抢夺行为,可能会造成幼儿对规则和秩序的理解混乱,影响他们的行为规范。

二、幼儿争抢玩具的教育策略

(一)创建良好的游戏环境

确保每种玩具都有足够的数量,以满足幼儿的需求。例如,如果某种玩具很受欢迎,应该准备多个相同的玩具,让幼儿可以同时使用,减少因玩具短缺而导致的争抢。定期检查玩具的完整性和安全性,确保玩具的质量,以防止由于玩具破损引起的纠纷。在教室中设立专门的“共享玩具区”,鼓励幼儿在这个区域内玩耍,体验合作和分享的乐趣。可以通过鲜艳的标识和舒适的布置,吸引幼儿主动参与。设计一些团体活动的专属区域,如“创意角”,在这里鼓励幼儿共同创作、建构,发展学生的团队精神及合作精神。在安排活动的时候,可以把幼儿们分组,确保每组都有足够的玩具和资源,减少争抢的机会。可以根据幼儿的性格和能力进行合理分组,以促进他们之间的合作。在小组活动中设置明确的角色和任务,让每个幼儿都有参与感,体验到自己的价值,从而减少因争抢而产生的负面情绪。

(二)教导分享与合作

设计一些需要合作的游戏,比如“传球游戏”,让幼儿在传递过程中学习到互动的重要性。通过游戏的结果,让他们明白只有团结合作才能取得成功。组织一些团队挑战赛,例如拼图比赛,鼓励幼儿共同协作,互相帮助,完成任务,以此来强化他们的合作意识。让孩子们通过角色扮演来体会各种角色的情感,帮助他们理解他人的需求。例如,在“超市”游戏中,幼儿可以轮流扮演顾客和店员,学习如何互相交流与合作。设计情境剧,让幼儿在不同的情境中练习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玩具被抢走时,如何通过语言沟通来解决冲突。设立“分享之星”奖励机制,每当幼儿成功分享玩具时,给予他们一些小奖励,例如贴纸或小礼物,以激励他们继续保持这种行为。在班级中定期举办“分享日”,鼓励幼儿主动带来自己的玩具,与同伴分享,营造一种积极的分享氛围。

(三)情绪管理与冲突解决

教导幼儿如何识别和表达自己的情绪,可以使用情绪卡片,帮助幼儿用简单的语言描述自己的感受,例如“我现在很生气”或“我想玩这个玩具”。组织“情绪分享会”,营造一个能让幼儿们在安全氛围里尽情地表现他们情感的环境,并通过讨论来学习如何管理这些情绪。教授幼儿简单的冲突解决方法,比如使用“轮流玩”的规则,或者通过协商来达到共识。例如,设定“每人玩五分钟”的时间限制,帮助幼儿学会公平分享。通过模拟冲突情境,让幼儿练习如何有效沟通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社交技巧和解决冲突的能力。教师和家长应成为良好的榜样,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展示分享和合作的行为,如与幼儿共同玩耍时,主动分享玩具,展示友好互动,以此引导幼儿模仿。通过故事书或视频展示关于分享和友谊的内容,让孩子感受到与他人分享的快乐。

(四)家园合作

经常召开父母例会,交流幼儿们在学校里的行为表现,让家长了解幼儿的社交行为和情绪管理,讨论如何在家庭中加强教育的一致性。邀请专家进行家长培训,帮助家长掌握相关的教育策略和沟通技巧,提升家庭教育的有效性。鼓励家长在家庭中组织一些需要合作的活动,比如家庭游戏之夜、共同完成手工艺品等,让幼儿体会到协作与共享的快乐。提供家庭作业或任务,让幼儿与家长一起完成,加强与孩子之间的交流,提高幼儿的团体精神。构建家长与教师交流的良性机制。确保家长能够及时了解幼儿在园中的表现,教师也能够获得家长的反馈,便于调整教育策略。设立家长反馈箱,鼓励家长提出建议和意见,共同关注幼儿在分享和合作方面的成长。

结语

通过本文的探讨,可以有效应对幼儿争抢玩具的现象,帮助幼儿在分享和合作中成长。这些策略不仅有助于提升幼儿的社交技能和情绪管理能力,还能为他们未来的社会交往打下良好的基础。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应共同努力,在日常生活中贯彻这些策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慧敏.幼儿争抢玩具的现象及其教育策略的研究[J].学周刊(上旬),2016(1):197-197. 

[2]芮永利.幼儿自主游戏情境下争抢行为的教育策略分析[J].神州,2018,0(28):127-127.

[3]马应美.对一次幼儿进餐活动的观察与反思[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幼教研究),2007,0(2):6-6. 

[4]王进.鼓励性语言对幼儿进餐行为习惯的影响[J].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6(3):85-86. 

[5]张爱玲,马玉兰.浅谈幼儿良好生活卫生习惯的培养——以甘肃省和政县为例[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6,33(7):55-59.

[6]张丽.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现状调查与分析——以E幼儿园为例[J].早期教育(幼教·教育科研),2017(1):42-46.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