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在幼儿园教育中引入信息技术是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在早期教育中正确使用计算机技术可以促进儿童的认知和社会发展,并将适当地将计算机技术集成到正式的学习环境中。使得信息技术与课程的结合、儿童的心理发展有着更紧密地联系。
一、学前教育与信息技术相融合的意义
(一)提升课堂趣味性,实现教学创新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我国幼儿教育领域的相关理念也有所改进,教学活动形式和内容也呈现多元化特点,一些传统教学手段已经不再适应现代化背景下幼儿的需求,因此,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够弥补以往教育的缺失,填充素质教育的空白部分,让教学活动更加富有趣味,从而提升幼儿与幼师之间的沟通,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提升课堂体验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幼师可以利用高质量的课件、多媒体技术、音响等激发幼儿的主观能动性,一旦有了兴趣便能自主投入学习状态,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从而突破以往被动式学习模式,实现课堂为辅、幼儿为主的模式。在以往学前教育过程中,一个幼师要管理10~20个幼儿甚至更多,还要顾及每个幼儿的学习状态和情绪变化,确保全部集中于活动中,因此难免会出现力不从心的现象,而信息技术能够帮助幼师缓解管理压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讲解不再是获取学习资源的唯一方式,从而避免以往幼儿过于依赖幼师的现象,当儿童的注意力完全被多媒体课件吸引时,幼师能够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幼儿身上,有效提升活动质量。
(二)以信息技术为载体,夯实教育基础
学前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行为习惯和思想意识,使其能够从家庭教育阶段顺利过渡到小学教育阶段,避免造成教育中断或过渡效果不佳的问题。信息技术能够以载体的形式夯实知识,协助幼师管理,同时以兴趣为导向,深度贯彻和落实教育理念,提升儿童对知识的记忆效果。通常情况下,学前活动中比较有综合教育价值的是绘本阅读部分,信息技术的渗透能够进一步拓展知识的范围,以“动态图片+音效”的形式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信息技术与课堂实践的比例,避免出现本末倒置、过于依赖多媒体的现象。从长远角度来看,信息技术与学前教育的融合是一项复杂且长期的任务,需要注重技术载体的效用,确保儿童沉浸其中的同时能够做到自律。
(三)创新授课形式,提升课堂体验感
信息技术在学前教育阶段的渗透是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推力,能够进一步加强对儿童的兴趣引导,在影响幼儿学习习惯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教师的授课思维,从以往单一的教学模式逐渐向多样化过渡。传统的故事、挂画、游戏授课模式,虽然能够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但并不能满足其对现代化水平的需求。在日常的家庭活动中儿童必然会接触到手机、电脑等移动终端,并享受着各种动画软件和有声故事软件所带来的舒适感,让教学资源不再局限于幼儿园教育。基于以上情况,幼师若不能及时探索新的资源,势必会导致儿童对园内教育产生厌倦感,长此以往变得不爱参与活动。信息技术的融入能够填补传统教育的空缺,利用音响、多媒体技术等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在实际授课过程中教师能够在有声软件和动画软件的基础上进行拓展,例如提取动画视频或故事中的旁白、音效声音,做好时间卡点,在幼儿活动中创设情境,营造浓郁的故事氛围,让幼儿各自扮演其中的角色,从而带入具体的情节中,进一步了解内容,实现深度学习。在具体活动中,幼师需要严格控制多媒体屏幕的使用时间,避免造成喧宾夺主的情况,保护儿童视力。
二、学前教育与信息技术相融合的研究策略
(一)基于儿童发育特征的信息技术应用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有关信息技术与学前教育整合的理论,是我们研究的重点。在此阶段,研究人员正在关注是否应将信息技术用于学前教育。例如,外国学者爱德华兹(Edwards)说,有关在幼儿教育中使用技术的争论不同于是否,应使用技术来理解如何使用技术。技术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谨慎将其纳入孩子的课程中。大多数学者认为,多媒体技术可以提高幼儿园的教育效率,丰富的媒体资源可以为孩子提供丰富多彩的图形图像,以促进丰富多彩的感官互动。
(二)提高现有幼儿园教师的意识和信息素养。
教师是教育内容的分发者和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对信息技术的使用和信息素养的态度,对学生的学习产生重大影响。在对学前教师的认知和信息素养技能的研究中,研究人员进行了调查和访谈,并通过调查和访谈得出结论。但是既然老师不使用技术,为什么他们不研究为什么老师对信息技术持否定态度,为什么他们不在教室里使用它呢?还是由于教室管理等其他问题而不愿意使用技术?因此,在随后的研究中,会询问有关另一个问题的相应问题。我们支持为学龄前儿童开发信息技术教育和操作指南,以便在遇到困难时能够获得足够的帮助。教育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告知老师是提供。它不会提高您的技术技能,但会要求教师将技能应用于他们的教学方法,以提高他们的教学效果。
(三)幼儿教育软件主要功能是扩大儿童的经验。软件和资源开发要遵循儿童发展的规则,并帮助学龄前儿童识别和使用技术。科威特大学的莫娜·(MonaMohaad)和海耶姆·穆罕默德(HeyamMohaad)教授说,选择合适的软件来支持幼儿教育是幼儿课程的关键,这有助于提高孩子的社交、情感发展、语言、身体和认知能力。依此类推,借助正确的软件和资源,幼儿园教师可以更好地执行他们的教育任务。作为外国学者,Haugland在多个维度上评估软件的定量标准:年龄、儿童控制、清晰的指令、可扩展的难度和复杂性、独立性、非暴力性、面向过程和实用性等。现在对中国幼儿教育软件标准的研究很少,为促进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本地化,研究人员应加强对幼儿教育软件的研究。
三、结语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使学前教育内容更加丰富、教育形式更加多元,这一变化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下在限定空间展开教育活动的局限性,从趣味性等方面激发了幼儿的参与兴趣,其最重要的价值在于为学前教育事业提供活力。与此同时,信息技术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迫使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观、方法论发生变化,并深知过度使用信息技术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促使信息技术向既有助于提升幼儿教育教学水平,还能促进个体身心健康的方向发展,进一步促进学前教育教学工作开展,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辉娣.信息技术对学前教育教学活动及幼儿生活的影响[J].数字通信世界,2021(04):192-193,198.
[2]刘智宏.幼儿教育中信息化发展的策略探讨[J].考试周刊,2020(57):161-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