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有”目标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践探索
谭顺祥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谭顺祥,. “三有”目标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践探索[J]. 课程教育研究,2025.2. DOI:10.12721/ccn.2025.157012.
摘要:
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是落实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必然要求。本文试图从“三有”培养目标的内涵梳理,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的误区并做简要分析,分类提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育人实践的基本策略。
关键词: “三有”目标;阅读教学;实践探索
DOI:10.12721/ccn.2025.157012
基金资助:

培养目标是教育的核心,它指导着教育的方向和方法。《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明确要求“全面落实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以下简称“三有”目标)的时代新人培养要求” [1],“三有”目标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指导思想。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思维能力和品德素养,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时代人才。然而,当我们审视现实的“三有”目标的在小语阅读教学实践现状时,现实的教学几乎是一味地追求知识、能力的传授,最本真的人文教育反而践行不力。

一、对“三有”目标的理解

“有理想”就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它是一个人信念、信仰、理想的基石,决定一个人的精神品性,它包含个人价值观、职业理想、人生目标、爱国主义情怀、全球视野等方面。“有本领”意味着具备实现理想和目标所需的能力和技能。它包括知识储备、专业技能、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方面。“有担当”则是指愿意承担责任并对自己的行为和决策负责。它体现了一个人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勇气,它包含责任意识、决策能力、诚信正直、坚忍不拔、团队合作、社会责任感、学习成长等方面。

这三者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中有具体明确的陈述[2]。“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可以理解为:愿不愿,能不能,敢不敢,这三者之间是有严密的逻辑联系的,共同构成了时代新人的评价标准”。[3] 这三个方面相互配合,才能使一个人成为一个全面发展、有价值的人。

二、实践“三有”目标的误区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有本领”能得到很好的满足,但对于“有理想”“有担当”等价值塑造却得不到应有的关注,缺乏价值塑造的语文阅读教学导致育人价值的实现陷入困境。

(一)忽视“有理想”“有本领”目标

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包含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四大方面,教学设计中应该围绕这四方面确立教学目标。但现实不少阅读课堂教学呈现的是围绕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强化语言运用,过程与方法上有思维能力的体现,但对文化理解、以文化人的教育没有引起高度重视,显得极为弱化,表现出知识传授、方法训练、能力培养即“有本领”学习目标成为教学目标的中心,忽视了“有理想”“有担当”目标的培育。

(二)实施过程留于浅表

小学语文承载着重要的育人任务,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指出: “三观的养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养成这些品质,在小学、初中阶段都是打基础的,要以文化人。”[4]。许多教师为了在短期内达到教学要求,为了课程育人而课程“育人”的浅表现象屡见不鲜,实质却是课程与“育人”的分离,即俗称的“两张皮”。把“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元素直接讲给给学生听,喊几句口号了事,不是寓于阅读体验、阅读能力迁移学习过程之中,或者在学习过程中即使学生出现了相违背的认知、行为问题也被教师忽略了,没有真正做到“以文化人”。背离了课程育人的初心,背离了隐性育人教学的要求。

(三)实践范围限于“教室”

小学语文阅读能力培养要通过学生动口演讲、互动讨论,课外大量阅读,情景体验等实践活动,甚至有时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坚持“做任务”才能基本达成培养目标,才能让学生认识到“爱国”“合作”“勇气”等“三有目标”内涵,进而体验到“辛苦的滋味”,感受到“负责”的态度,体会到“勇敢”气质。而现实阅读教学中,学校教师几乎把学生局限于教室里,播放几张PPT代替了学生的观察,省略了学生的体验、思考过程,让学生看看了事,架空了 “真实实践”的本质。

三、“三有”目标的实践策略

小学语文学科是培育学生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好载体,课程中蕴含着内容具体、主题不同的文字材料,有的属于显性价值目标,有的属于隐性价值目标,教师要结合阅读教学过程有机地进行引领,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

1.显性的价值目标,直接体现

含有显性价值目标的课文内容,即教材通过文字材料直接体现出价值目标,小学语文大多数课文就是这一类。从一年级上册的起始课《我是中国人》到五年级下册《军神》、《清贫》等课文,每一册都有较多的语篇直接体现出明确的主题,明显的价值观念,教师只要按照教材的文字内容教学,引导学生透过文字理解,结合实例体会即可达到育人目的。

2.隐性的价值目标,发现与挖掘

有的是内隐价值目标的课文内容,这类内容主要反映客观事实、特征和规律,似乎不含价值因素,但在反映客观现实、揭示客观特征的过程中同样蕴含着价值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善于发现教学内容背后的价值因素,把教学内容中内隐的价值因素挖掘出来,达成教学目标。小学语文中一些说明文教学就属于这一类,比如《松鼠》《新兴玻璃》《琥珀》等课文,这类来自于有关的科学研究,或者是作者的亲身实践、调查考察所得,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养成求真的科学态度,提高准确获取信息的能力。

3.临时生成的价值目标,互动达成

还有一类课文内容,本身并未隐含价值目标,但在教学过程中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引发学生关联生活思考,出现了在回答、理解、作业等过程中临时生成的具有育人价值的机会,教师要在师生交往、生生互动中要善于聆听,察言观色,及时引领。有时是纠正,有时是肯定,有时是赞扬。

郭华教授在指出:“这次课标(2022年版)修订的重点就是素养导向。我们说素养导向,素养落地,实际上就是要让你在教学当中,无论你是备课、上课、还是听课,都要目中有人。” [5] 这就意味着教师要有鲜明的育人意识作为前提去引导学生开展阅读教学。

第一,添上关键语句。执教《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时,整堂课学习围绕“西沙群岛如何美丽富饶”教学,但都听不到一句“这是我国固有的领土,神圣不可侵犯!”错失了一个“有理想“有担当”教育的良机。应在学习关键处添上这一关键句!培养学生从小有爱国的勇气,渗透有责任、有担当的思想观念,树立捍卫国家领土完整、尊严和利益的意识。

第二,摸准学生的思想观念的起点。现实生活中学生具有的价值观念和年代久远的文本内容所体现的价值观念是有差距的,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摸准所教学生观念的起点是什么,才不至于产生认知距离冲突。如教学《跳水》一文时,课文体现的是让儿子跳水是船长爸爸最智慧的决策,可学生始终认为跳水太危险,从桅杆返回才是最安全的。课堂上产生了激烈争论,这种冲突源于现实防溺水等安全教育观念深入学生内心的结果。

第三,纠正“反价值”的答案。学生在个性化表达与真实理解中往往出现有不恰当的价值观,有时甚至是错误的。如学生阅读《善良的种子(朱成玉)》一文时,认为那个拿了父亲100 元钱的人,也是为了生活,可以理解。对这种和正确价值观相违背的理解,评价应是先否决再纠正。

总之,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授予学生“谋事之才”(有本领),还要传学生“立世之德”(有理想和担当),而传德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02—03,

[2].吴刚平.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 [J].全球教育展望,2022(05):03-13

[3].朱德全、罗生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下的新课程与新教学. [M].重庆:西南大学出版社.2022:021—039

[4].郭华.让素养落地,让学生进入课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R].北京.2022.05.08

[5].温儒敏.遵循课标精神,尊重教学实际,用好统编教材. [R].北京. 2022年“人教云教研”第2讲: 2022.05.10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