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校就业指导的现状分析
就业是需要双方自主选择的,在这一情况下,学生需不需要相应的就业指导?答案一定是肯定的,但是根据我国相关调查表明,大学生的就业需求与高校实际提供的帮助总是处于失衡状态。半数以上的被调查者都认为,在学校接受相应的就业教育指导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当前高校内的就业指导工作并不完善,还需要进一步的改革,应该不仅仅局限于就业信息的发布、政策的宣传、面试技巧的培训以及就业协议的签订等等这些比较浅层次的指导。而是应该主动开创新局面,这是因为学校为学生提供的就业帮助是有效的,但是作用却是非常有限的,而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迟迟难以解决,并且随着学校扩招数量的不断增加,就业形势变得艰难,在2021年之后毕业生的人数就达到了九百万人以上,而相应的就业环境和经济压力并没有得到改善。许多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正在面临全新的挑战,在当前的形势下,学校应该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不断优化、创新、发展,我国的就业指导还存在许多问题。
(一)职业教育与学生职业定向脱节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与高校培养之间依然存在信息不对等以及信息滞后的情况,这使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对毕业生的需求之间出现严重脱节的问题,一些高校的就业指示只是针对课本展开相应的教学,不顾社会的实际需求;只管学生的毕业,不管学生毕业之后就业的质量。虽然有些学校开设了相应的就业指导服务部门,但是却缺乏系统地管理,相应的工作人员没有在企业担任HR的实际经验,学校也并不提供相关企业实践的系统安排,让就业指导教师不能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导。在向学生讲述相应的就业信息时总是停留在就业政策、就业形式上,忽略了学生个性化的发展,不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反而在就业指导过程中过于强调实用性和时效性。而学生由于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在选择职业时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就业指导对象往往只是就业班的学生,而非就业班的学生老师并不会对其进行相应的引导,而学生就业需要具备的能力、技能、知识都是在就业指导前形成的,所以大部分学生毕业后才发现应该提前做好职业的定位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以及自己对不同职位的适应性。
(二)就业指导的范围窄、方法手段旧、途径少
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通常都会包含就业指导课程、就业形势报告和技巧讲座。其特点是灌输式的单向教学,相应的工作人员并没有对学生进行针对性地指导。学校在此过程中与用人单位的联系不足,缺乏对学生展开相应的职业能力测试和职业生涯规划,所以学生并不了解相应的职位安排。再加上学校的案例分析不足,无法根据学生的特点展开相应的指导,所以也就难以调动学生的参与性。而且由于就业指导通常是在教学课堂中进行的,教学形式也比较单一,这就造成了高校内的就业指导成效非常不理想。
(三)信息的来源渠道狭窄,无法满足供求双方的需要
供求双方信息的不对称以及信息的缺失是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就业信息不真实是大数毕业生就业工作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之一。高校就业指导通常都是被动接受用人单位提供的信息,然后将相应的信息发布给学生,所以非常出现需求相脱节的情况。究其原因是由于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人员非常少,学校分配的资金难以满足现实需求,相应的地区和部分之间的信息是处于封闭状态的。再加上学校并没有对人才需求信息进行相应的规划和预测,学生的就业信息来源没有形成相应的渠道,渠道也没有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用人单位与毕业生之间的沟通不够,双方的认可度不高,这直接导致了许多学生难以有效的就业。
二、就业指导创新发展的建议与对策
(一)以职业生涯辅导的理念,构建以人为本的就业指导模式
就业指导老师可以将就业生涯管理思想引入就业指导工作中,然后通过加强对职业生涯的利用,为学生进行职业能力测试和职业倾向测试。职业生涯管理是从长远角度为了学生获得更好地发展,将时间延长,帮助学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思想,将其引入到就业指导中是为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生涯观点,学生在此过程中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性格特征、自身优势等等,结合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更好地认识自己的能力,分析自己的优缺点,增强对自我和工作的认识分析,充分了解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及时调解自己的就业方案,制定真正切实可行的职业生涯实施方案。老师在此过程中应该及时地帮助学生优化制定的实施方案,为了能够有效落实这一工作,就业指导老师就应该将就业指导工作前移,从学生入学开始就对学生展开相应的就业指导,在学生入学第一年先让学生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第二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职业生涯锻炼相应的专业技能,第三年注重对学生职业的定向辅导,第四年注重对学生的择业技巧指导和相应的就业服务。将这几个阶段有效地连接起来就能够形成比较完善的就业指导体系,对学生的职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1]。
(二)以“订单培养”为导向,进行教育教学改革
订单培养就是根据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和选人的信号来确定相应的教育目标。学校在充分调研之后,老师应该根据信号机制理论选择相应的教学模式,及时改革不合适的教学方法,增强大学生在市场中的就业竞争力。在此过程中,就业指导老师必须要做工作就是将就业指导课纳入到系统的教学过程中,向学生系统的讲述社会上的一些职业特征和发展趋势,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职业观。同时就业指导老师还应该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和素质,定期组织学生参与相应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能够更充分地了解社会,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2]。
(三)实时监控和评价,系统性优化
系统性优化是指学生就业反馈出来的问题需要从整个课程体系内外进行全面的考虑,而不是单纯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需要结合学生的专业课程学习、学生的就业意向等各方面因素,对课程作出优化改革,建立多元化的学生就业帮扶的方案。
三、结语
为了保证就业指导工作的与时俱进和创新发展,我们应该不断积累经验教训,有针对性地进行相应的学习研究,不断对相应理论进行深入地探索,构建合理的教学模式,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参与相应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欣. 高校就业指导的反思与创新研究[J]. 学子(理论版),2015(21):1-2.
[2]牛踏宇. 高校就业指导视角下教育改革的反思与创新[J]. 教育观察(上半月),2017,6(05):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