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曾明确提出,传统文化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社会发展与建设需要以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大力普及作为工作重点。其中教育环节是文化传承与普及的重要环节,校园应当成为文化传承的主要阵地。学校教育中最能体现出优秀传统文化的便是语文教学,而语文教学中,文言文又是最为直接的文化载体。文言文是中华文明的根源,是文化传统的“活化石”。透过文言文的文字,可以看到其背后承载的丰富文化基因,感受到其中的文化精神。
一、小学语文文言文的特征
(一)数量及分布
文言文在整体语言上具有凝练含蓄的特点,因此对于初步接触文言文的小学生而言,其在阅读古文的过程中将具有一定的障碍,在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仅仅在中、高年段设置了多篇文言文课文,其中分别是三年级的《司马光》《守株待兔》,四年级的《精卫填海》《王戎不取道旁李》《囊萤夜读》《铁杵成针》,五年级的《自相矛盾》《杨氏之子》,六年级的《伯牙鼓琴》《学戴嵩画牛》《学弈》和《两小儿辩日》。考虑到小学生的认知能力特点,教材在篇幅的设计上主要呈现短小精悍的特点。
(二)语言特征
文言文主要是基于古代汉语习惯而改造的书面语言,在短小的篇幅里,可以显示出更多的聪明才智,如《杨氏之子》一文中,它的主要特征是句子短小、假字多、生僻字少,但在数量不多的情况下,将整个故事的脉络都展现了出来。同时,文言文在语音的分布上也表现出了节奏感,而且对词义的理解要求更高。
(三)题材特征
从题材上来看,《杨氏之子》《学弈》《两小儿辩日》等作品,都包含了儿童“人设”,这就让整个内容更适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杨氏子的聪明才智、学者的学习态度、两个孩子的斗嘴,老师都要挖掘出其中的趣味性,从而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文言文的含义。《伯牙鼓琴》也能充分表达出知音的情绪,从而促进学生对心境的理解。
二、小学语文文言文教学的策略
(一)唤醒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
在文言文教学中,需要教师先重视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之所以缺少学习兴趣,是因为文言文缺少良好的应用环境和语境,与当前的现代用语存在较大差异;文言文中的字词普遍较为生僻,难以理解;因教师采用的教学方式较为单一,很多学生无法真正产生浓厚兴趣。在恶性循环的过程中,文言文教学逐渐陷入艰难境地。针对这些情况,教师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具体情况,如认知能力、心理特征等,运用拓展资料、联系生活等方式,逐步唤醒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情,逐步落实人文性教学。
第一,联系生活,走进文化。教师需要逐渐拉近学生与文言文之间的距离,让学生产生“文言文并不遥远”的想法。因此,教师需充分了解学生,从文言文的角度入手,选择合适的生活素材,构建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例如,在教学《司马光》时,教师就可先带领学生朗读文言文,再创设情境。同时,还应当重视人物形象探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文言文,了解文言文中人物的性格,模仿人物言行,以重现文中内容。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之间能认真阅读和模仿,将文言文的故事情节、人物等活灵活现地呈现出来。之后,教师可开展有趣的演讲活动,鼓励学生谈谈文言文中自己印象最深刻的语句,并联系生活表达自己独特的想法和理解。在此过程中,现代文和文言文之间的距离逐渐拉近。
第二,拓展材料,探寻文化。首先,教师拓展。在小学阶段的教学中,教师需要拥有更加宽广的知识面、扎实的专业功底,做到有的放矢、收放自如,能够在上课时为学生展示更多的信息和资料,进行有针对性的拓展和延伸,最大程度地提高文言文教学的人文性。
例如,在教学《芙蓉楼送辛渐》时,教师就可从自身的角度为学生搜集各种资料,带领学生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迹、古诗词的创作背景等。该首古诗词是王昌龄创作的,讲述的是作者在江边送别辛渐的场景,教师需要提前准备好学习资料,学生需要自行阅读并分享自己对作者、古诗词的理解和想法。其次,学生拓展。小学阶段的文言文教学是启蒙阶段,重点需要放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方面。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切勿过多地限制学生,而是要保持一定的克制。教师需要将学习的主动权归还给学生,为学生布置一些人物,使学生能主动去搜集作者概况、写作背景、引申故事等。在这样的课堂中,不仅可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能改变学生的惰性和依赖性,有效降低学生的心理压力。在正式教学前,教师可为学生布置一些较为具体的学习任务,留给学生自由学习和搜集的机会。在上课时,学生可在小组中分享自己收集的资料,共享信息。之后,教师可让学生自行总结和分析文本之外的人文价值,激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和热情。
(二)引导学生感受文言韵味
诵读的方式可让学生真正体会和感受到文言文的人文性,在不同的年级中诵读材料的范围、内容、篇幅、数量和类型都会发生一定的变化,难度逐渐增加。诵读应当尽力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先从准确诵读入手,能够熟练、通顺地诵读,能真正诵读明白,最终诵读出韵味。因此,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先带领学生扫清文言文中的文字障碍,再鼓励学生认真阅读文言文,能做到朗朗上口、文从字顺,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文言文的内涵,感受文中蕴藏的情感。
例如,在教学《王戎不取道旁李》时,教师就可先做好标记,并提出要求:“认真朗读画线部分,针对拖音部分可以适当地夸张一点。你们在看一些古代电视剧时,是否曾看到学生摇头晃脑地阅读文言文,这次咱们也尝试利用这样的方式阅读文言文吧,将文言文中的韵味借助诵读的方式呈现出来。”之后,教师就可为学生示范诵读,鼓励学生去模仿,体会现代文和文言文之间的差异。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自然领悟到文言文中的人文意蕴。
(三)改变文言文的评价方法
第一,引导学生观其大略。语文教材中所选择的文言文通常是一些较为经典的作品,教师不应将教学重点放在字词的理解和教学中,简单拼读课文中的语句和字词,要从整体角度去鉴赏和感知文学作品;第二,鼓励并尊重学生的独特理解。因文言文中的内容、背景与小学生之间存在较远的距离,学生难以顺利理解文言文的内容。教师切勿从成人的角度进行讲解,而是要在完成文言文的讲解后鼓励学生谈谈自己独特的想法与观点。由于受到经验、年龄、知识基础等多方面因素等影响,学生难以准确理解文言文中的字词,也无法掌握文言文中的内涵。但随着学生阅历的增加、年龄的增长,语文素养将会得到有效提升,也会渐渐理解文言文中的内涵,因而教师不应采用强塞的教学方式。
三、结语
综上所述,部编版语文课程教学中,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性逐渐提升。教师要善于调整教学思路,从文化人文属性出发,把握文言文教学精髓,引导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与探索中理解文言文的文化价值,感悟文言文的核心意涵,以此更好地传承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季明月.依文而教,接受熏陶,形成感悟——小学语文文言文教学的思考[J].小学生作文辅导:语文园地,2021(01).
[2]王龄超.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文言文教学方法探究[J].语文课内外,2019(06).
[3]周宇珊.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文言文教学思考[J].中学生作文指导,202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