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内涵
大学生创新创业是通过发挥个人的创新能力,使其开拓的事业生存、发展并保持着久久不息的生命力,其内涵是充分挖掘个人的潜力,转化为干事创新的实力,其根本点和落脚点在于“创”与“新”。
大学生是创新思维尤为丰富、创业动力尤为强劲的群体。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高校创新创业工作,他对广大高校学生寄予厚望,要敢于做先锋,而不当过客和看客。
二. 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现况和问题剖析
高校是大学生身心发展和知识水平提高的重要之地,也是孕育创新创业理念之地。考察大学生创新创业发展的问题要以高校为核心载体,多角度多层次,层层深入究其根源。
以三峡大学科技学院的155名学生为样本,我们对其进行了一次有关“大学生创新创业影响因素”的问卷调查。其中调查对象所在年级分别为:大一学生25人(占比16.1%)、大二学生29人(占比18.7%)、大三学生61人(占比39.4%)、大四学生40人(占比25.8%)。
1. 宣传迟滞,参与被动
就高校学生对创新创业的认识度及参与度而言,宣传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根据问卷调查,仅有21.3%的学生对学校创新创业的地址、入驻流程、日常活动相当了解,大多数学生缺乏对创新创业的相关认识和了解。如图1所示,在了解创新创业活动的渠道方面,41.9%的学生都是通过老师和辅导员的通知,而校内宣传和媒体平台推送所占比重只有11%和16%。可见,高校宣传工作是学生树立创业理念、强化创新意识的首步,也是极其重要的一步。宣传浮于表面、流于形式,宣传工作的不到位、不下沉影响着学生的正确认识和对该问题的重视程度。提高学生对创新创业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做好宣传下沉工作,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自发性仍待进一步解决和优化。
图1—获取创新创业活动消息的渠道分布图
2. 缺乏实践,课程单一
高校提供的课程教育体系与实践机会是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的“第一粒扣子”。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只有25.8%的学生对学校提供的创新创业课程非常满意,大多数同学都觉得自己在对待课程安排上属于“不太认真”和“完全不满”的态度。而在创新创业各项赛事参与方面,39.3%的学生从未参与过任何相关赛事活动,其中27.7%的学生表示有参与意向。高校实践机会的缺乏、课程设置的单一化都会导致学生对其产生厌倦心理,从而丧失对创新创业活动的积极性与信心。如何为学生创造更多实践机会,激发学生的创造创新能力,打造全员积极参与创业创新的新局面,促进课程体系多元化、融合化发展,是目前摆在众多高校面前的不可回避的问题。
3. 设施缺口,机制缺漏
作为创新创业活动的孵化园,大多数高校都具备环境优美的创客空间基地,但在硬件配套设施和智能设备资源上却存在部分缺口,同时与之相对应的各项机制也存在着缺乏活力、效率不高的问题。也有部分高校硬件设施完备,配套的软件建设暂未同步,具有专业理论、丰富实践经验的创新创业教育导师和系统化的培养计划有较大的缺口。如图2所示,在针对学校创新创业工作的完善建议方面,34.8%和29%的学生分别希望学校完善场地配套设施和激励、扶持机制。因而,我们的当务之急是分析如何完善配套软硬设施建设,发挥最大资源利用率,深入研究与自身情况、学生需求相适应的管理及激励机制,找到补齐短板和漏洞的万全之策。
图2—对学校创新创业工作改善意见分布图
三.大学生创新创业问题的优化路径
创新创业是未来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解决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存在的问题,能够更好的推动高校创新建设工作,为我国未来发展培养创新型、实用型、多功能型人才。我们要在总结分析现有问题的基础上,深入探索解决问题的新路径。
1. 盘活课程体系,打通专业壁垒
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否成功,说到底还是要看高校教育的扎实度。课程体系的“走过场”、“空架子”不仅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无益,也是对高校各项资源的挤占和浪费。课程体系结构的合理化、创新化是让创新创业教育重新焕发生机的基础。加强创新创业师资力量建设,丰富课堂内容、形式设置,引进先进教学方法,重视学生反馈,不断优化调整教学管理方案。加强不同专业之间的沟通交流,鼓励跨学科交叉研究,提倡共享式、互动式学习模式,加快推进研究成果转化脚步。
2. 完善配套设施,创造实践机会
在健全配套设施方面,不以“指标化、任务化”草草了事,切实提高创新创业基地空间利用效率。在增加对硬件设施的资金投入同时,组建一批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创新能力强的指导教师队伍。充分发挥学生组织、社团和校团委的组织力量,积极开展创办各类创新创业活动及比赛,为学生创造更多更优质的实践机会。为相关比赛活动设立奖金奖品等激励政策,营造校园文化,鼓励全员参与,让学生有机会在实际训练中大展身手,收获成长,积累经验。为进一步提高学生在各项赛事活动中的热情和积极度,提高创新水平做足积淀准备。
3. 创新宣传工作,改革相关机制
宣传工作是给学生心中埋下一粒创新种子,宣传的成败好坏体现创新创业的全过程中。丰富和创新宣传手段,运用“易懂、易记”的方式将创新创业理念深入人心。寻求多元化宣传方式,发挥多媒体平台优势互补作用,线上线下多角度全方位齐头并进。与此同时,改革相关管理机制、激励机制,重新整合人力、物力资源,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奖金激励、扶持政策等机制。改革机制重在“更新”,在保留原有特点、优势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高校管理、激励体制,以群体呼声最高的方向为落脚点,推动创业创业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臣学.创客文化视域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影响因素与内涵优化[J].大学,2021,(14):152-154
[2]王鑫.创客文化视域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影响因素与内涵优化[J].实践研究,2021,(02):106-111
[3]陈家全.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8,(08):3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