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精神在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创新融入
朱冠男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朱冠男,. 传统文化精神在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创新融入[J]. 中国教育学报,2022.10. DOI:10.12721/ccn.2022.157074.
摘要: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历经数千年而不衰,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时代性与创新性。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传统文化精神对社会秩序和谐、国家富强安定更有着积极的意义。但随着外来文化的渗透,大学生面临多元价值观的冲击,这就需要高校与教师采用创新形式,将传统文化精神融入思政教育,发挥其育人价值。本文首先剖析传统文化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再阐释创新融入的必要性,以此提出创新融入的有效策略,旨在为高校创新开展思政教育提供借鉴。
关键词: 传统文化精神;思政教育;创新
DOI:10.12721/ccn.2022.157074
基金资助:

引言:经济的高速发展带动文化思潮的不断碰撞,大学生的是非观与分辨能力较弱,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与不良思想的侵蚀。当下,大学生思政教育课堂与传统文化精神结合不紧密,且传播方式趋于老套,这使得大学生更加难有切身体会,自然无法继承与发扬传统文化精神。在新时期,思政教育作为传承传统文化精神的重要载体,如何创新形式、挖掘传统文化内涵、发挥传统文化德育作用已成时代命题,则需要社会、高校、教师与学生个人的共同努力。

一、传统文化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存在的问题

1. 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精神的认识浅薄

大学生接触到的传统文化多来自于历史书与政治书,对传统文化精神已初步初步了解,但这样的认识浮于表面,缺乏深入的探究,具体体现在对传统文化古典书籍不感兴趣、不愿深入阅读,对弘扬千年的仁义礼智信观念缺乏认同感,关注未来就业与薪资待遇、疏于提升自身文化素养等。国内高校会定期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但多数大学生参加主要是为了拿活动证明、混学分、评综测,对活动形式和内容并不关心,这体现出大学生践行传统文化精神的意识淡薄。

2. 大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渠道受限

大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渠道多来自课堂,思政教育课中也会或多或少涉及传统文化相关内容,但很多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并不会做特别讲解,且多为纯理论教学,少有实践环节。除此之外,大学生的了解渠道还有课外活动、院系讲座、社团活动等,但这些活动常出现宗旨目标不明确、时间地点随意、负责单位不明的情况,在更多时候沦为形式主义的工具,这也体现出高校本身对传统文化精神的不重视。

3. 传统文化精神融入环境欠佳,方式单一

传统文化精神融入的环境多为高校课堂,方式则为理论教学,也就是常说的“填鸭式教学”。课堂以教师作为主导,学生在更多的时候是“聆听者”,缺乏师生互动、小组讨论、课后实践、反思总结环节,本该是课堂主体的学生难以发挥其主动性。同时,在考试与就业的压力下,很多学生重学术技能、轻德育文化,这就导致传统文化的融入与传播受阻,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也一落千丈。

(二)原因分析

1. 高校:融入载体单一,运用不充分

大学生接收知识已不仅局限在课堂,更在高度发展的网络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但高校仍习惯性地将思政课堂作为传统文化精神的载体,而忽视了实践活动、网络载体、校园文化的作用。有的高校除了思政课外很少开设传统文化选修课,大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全凭个人爱好,缺乏系统化的梳理与总结。有的高校实践活动偏形式化,举办的活动也多以诗歌朗诵、红歌演唱为主,往往无人参与。而高校的新媒体账号作为全新载体,往往只发布校园日常、通知公告等,对传统文化涉及较少。

2. 教师:传统文化素养不高,授课方式老套

作为课堂的引导者、学生的指路人,教师只具备专业知识与道德素养是不够的。绝大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教师,并没有横跨传统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两个领域的学术功底和交叉研究能力,无法真切地满足思想政治教育的较高水准和要求,尤其是传统文化素养亟待加强[1]。而高校辅导员由于工作量大,对学生的管理也多体现在生活日常方面,对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不重视。

3. 学生:对传统文化精神认知不全面

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认知不全,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就业形势严峻,大学生更关注考证、绩点、学分,为毕业后就业增加筹码;第二,大学生更追求娱乐化、电子化,很难静下心体会传统文化精神内涵;第三,大学生天性好奇,易受影响,在文化选择上表现出盲从心理。

二、传统文化精神创新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必要性

(一)现实意义

将传统文化精神以创新形式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有利于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陈旧的教学内容、僵化的教学方法,将传统文化精神融入到思政教学的具体环节。只有挖掘出传统文化精神中的思想政治内容,讲清楚思想道德建设的内核与传统文化精神的内涵,才能在新时代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精神,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对学生而言,将传统文化精神以创新形式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有利于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认识到思想政治的文化性、历史性、知识性,从而更愿意学习思政理论,并对传统文化精神有着系统化的认知与梳理。

(二)建设意义

将传统文化精神以创新形式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建设意义在于,一方面,传统文化精神中体现出的人文精神和价值观念有利于塑造国民文化个性,扭转国民性缺失这一局面,加强大学生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另一方面,有利于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精神中的思政资源,使思想政治教学更加具有文化影响力。

(三)时代意义

新时代的大学生作为国家建设、社会发展的后备军,其道德修养关乎国家的未来,因此德行教育是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第一课。立德树人作为我国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是德行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其主要实现途径是各大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

将传统文化精神以创新形式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有利于发挥传统文化精神的育人功能与教化功能,从而让大学生更理智地应对信息多元化带来的文化冲击,提高个人思想道德素养。

三、传统文化精神创新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有效策略

(一)紧跟时代步伐,发挥网络新媒体的作用

新媒体在这个信息化时代应运而生,为传统文化精神创新融入思政教育提供了全新的思路、途径与方法,不仅使传统文化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活力,促进了思政教育的信息化进程。高校应利用好自身的新媒体平台与账号,如微信公众号、抖音号等,除定期更新学校通知和校园日常外,还可以宣传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历史故事、人物事迹等,并通过各类线上活动提高参与度。而教师则可以通过微课、慕课平台,发掘思政教育资源,进行线上思政教学,通过网络平台与学生之间形成互动,提高学生积极性。

(二)拓展思维边界,构建全新校园文化体系

将传统文化精神融入进校园文化体系,有利于形成好的文化氛围,学生在潜移默化得到了传统文化精神的熏陶,思想道德水平也不断提高。高校应以传统文化精神为基础,构建全新的校园文化体系,积极拓展思维边界,提升师生整体的思想文化水平。具体的举措如: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在图书馆和自习室内开辟传统文化专区,在公共空间内定期播放传统文化视频等。

(三)加强校企合作,发挥企业人才培养作用

大多数学生毕业后的去向都是就业,因此除了学习理论知识,还要提高实践能力。高校应加强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和就业岗位,从而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将传统文化精神、思想教育与企业精神融合内化,使他们成长成才,最终成为社会、市场需要的高素质“精英”。

结论:在新时代背景下,传统文化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不再是简单的“1+1=2”,它对我国思政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高校要主动转变观念,重视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的德育功能,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反思与行动相结合、学习与生活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2],用新的技术手段与策略方法让传统文化在信息时代发挥更大的价值,从而提升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最终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为实现立德树人的素质教育目标提供积极的力量。

参考文献:

[1]陈妍.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9.

[2]郑茗心.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研究[J].中外企业文化,2021(12):124-125.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