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学数学课后多元化作业布置的意义
(一)有利于减轻学生课后学习压力
在“双减”政策提出前,教师主要关注作业的数量。当每个学科的教师都布置大量的作业时,学生在回到家后就会面临巨大的学习压力。在此情况下,小学生熬夜写作业、哭着写作业等事件时有发生。而设计多元化作业,可以将小学数学教师的注意力从关注作业的数量转移到关注作业的质量上,使作业数量减少、作业形式增多。这样一来,学生课后学习压力得到缓解,还能实现课后训练目标。
(二)有利于提升数学课后作业质量
通过布置多元化作业,有利于提升作业质量,增强学生课后学习的整体效果。以往,教师布置习题作业只能在一定程度上训练学生解题速度、计算的准确率,难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而布置多元化作业有利于教师将预习活动、生活活动、实践活动等融入课后作业,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预习能力,增强学生观察意识,提升学生实践水平。
二、“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特色作业设计策略
(一)回归现实生活
“生活是最好的老师”,而数学和生活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很多教师都设法在教学环节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提出的问题也尽量和生活有关,但是一些刻意的题目设计也会让学生感到迷惑。教师不妨从学生的角度思考哪些情境是其感兴趣的,如操场、超市、游乐园、校园等,将这些场景与数学题目结合会让学生更有做题的欲望,教师可以把这些场景作为主题作业设计的切入点。
以二年级数学下册“混合运算”主题作业设计为例。教师可以设计“超市中的混合运算”主题作业:“小李和妈妈来到超市,手里有80元现金。洗发水16元一瓶,第二瓶半价;蛋糕15元10个,买20个赠送1个。妈妈买了两瓶洗发水,小李买了21个蛋糕,问这次超市购物一共花了多少钱?购物之后手里还剩下多少钱?”通过这种主题作业,学生会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也更加愿意去分析问题,进而有效掌握本单元的混合运算知识,实现了对数学知识的再理解,对核心素养的提升也有帮助。
(二)培养思维能力
在核心素养理念下,思维能力的培养很重要,其中包括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然而长期以来,很大一部分教师采用题海战术,普遍关注学生是否可以得出正确答案,对学生分析问题的过程缺乏关注,培养思维能力就像纸上谈兵。因此,在核心素养的理念下教师要转换教学思路,多引导学生,加强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帮助其提升综合能力。
以二年级数学下册的《图形的运动(一)》为例,教师在课堂教学环节会为学生展示三角形、圆形、正方形、长方形等形状,但是小学生在生活中却难以发现这些形状的存在,所以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观察生活中图形的任务。教师可以让学生课后去儿童乐园搜集图形的素材,分析哪些图形可以运动。通过观察学生会发现旋转木马的转盘是圆形的,方向盘也是可以旋转的圆形;摩天轮有十根长臂,组成了五边形……通过布置生活化作业的方法,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会得到培养,也有利于逐渐消除学生对数学的陌生感,对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很有帮助,也有利于建立发散性思维。
(三)设计分层作业
学生数学学力的个体差异性,决定了不同学生对课后作业内容、难度、广度的训练需求存在较大区别。教师要高度尊重班级学生的学情差异,改变全班学生布置统一作业内容的常规教学方式,在做好全面的学情调研工作后,增加数学分层作业,为不同学力、层次学生提供更具针对性的分层作业内容,照顾到每个学生的学科能力成长需求。
教师应科学规划基础作业、提升作业、拓展作业等层次作业内容,拓展学生数学认知思维深度。例如,围绕“鸡兔同笼”数学问题,教师可设置层次鲜明的分层作业。基础作业:一个笼子中,鸡、兔共有33个头,106只脚,求鸡、兔的数量分别是多少?提升作业:一个笼子中,鸡、兔共有136只脚,且兔子的数量比鸡少4只,求鸡、兔的数量分别是多少?拓展作业:一次公司聚餐中,100名员工共吃了100个馒头,其中男员工每人吃3个,每3个女员工吃1个,求男、女员工数量各多少?三组问题学习难度逐步提升,始终保持一定的学习挑战性,有助于不同层次学生都在其最近发展区内有所提升。
(四)增加实践作业
数学学科教学具有鲜明的生活性、实践性特点,教师可从这一学科特点出发,搭建多元化的数学实践训练平台,借助实践作业,调动学生数学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在生活化的数学实践应用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实用价值,理解数学知识在不同生活情境下的使用方法,增强学生数学知识敏感性,提升学生学科应用思维的灵活度。
教师可抓住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的对接融合点,增设生活实践作业。例如,学生在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后,都能在日常生活中找到对应的长方形、正方形数学模型,教师可设置生活化的测量实践作业,要求学生从家庭物品中抽象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图形,用卷尺分别测量它们的长和宽,计算它们的周长。实践作业内容与章节教学的重点知识密切相关,学生测量计算的过程,既加深了对长度单位的理解,强化了运用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公式分析问题的能力,又意识到周长计算时需要考虑长、宽不同的长度单位换算,能够更准确地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结语
“双减”政策远非单纯地减少学生课后作业量这么简单,还需要在减负的同时,关注学生数学知识的有效巩固和数学能力多元发展,切实发挥数学学科课后作业的学情分析功能。小学数学教师要顺应现代教育发展浪潮,深度解读“双减”政策的理论内涵,以“减法”做好数学学科作业“控量”设计,以“加法”推动数学能力训练“增效”发展,依托更具针对性、系统性的作业教学,助力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形成,培养学生数学多元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朱闻艳.基于双减视野下小学数学作业布置策略探究[J].文理导航,2022(06):28-30.
[2]包碧宏.“双减”背景下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与思考[J].当代家庭教育,2022(12):38-41.
[3]苏居平.“双减”政策下农村小学高年级数学作业分层设计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2(02):5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