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一种应用于ISM频段的共面波导型可植入式天线 下载:57 浏览:433

李洪飞 张莹 陈娅莉 宗卫华 《天线研究》 2024年6期

摘要: 为了满足目前可植入式医疗设备对天线小型、宽带、频率性能稳定的需求,提出一种新型医疗频段(ISM)可植入式天线,天线具有阶梯形状的对称结构,共面波导馈电。采用立方体形状的人体模型填充肌肉,天线置于人体中心部位,仿真设计天线覆盖医疗频段(ISM),分析了天线处于胃、小肠、皮肤等组织材料中仍能够覆盖ISM频段。在配制的模拟人体肌肉溶液中对天线进行测试,带宽为2.02~2.5 GHz。天线尺寸4 mm×11.9 mm×0.8 mm,采用FR-4材料,与目前已有的可植入式天线相比,天线具有体积小、带宽宽、制作成本低等优点,可应用于心脏起搏器、胶囊内镜等可植入式医疗设备。

促进深度学习的语文教学路径探析 下载:97 浏览:495

栾贻爱 《中国教育探索》 2018年3期

摘要: 新课改以来语文教学取得较大成绩,但仍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基于语文教学现状,着眼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发展,促进深度学习的语文教学路径应包括:创设任务情境,培植深度学习的环境;搭建语言引导支架,发展学生高阶思维;运用多元表征方式,促进知识的深度整合;引入反思学习单,建构批判反思能力。

以过程性质量为重点的学前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研究——以青岛市为例 下载:91 浏览:474

孙玉洁 韩林苑 袁丽娟 《中国教育探索》 2020年1期

摘要: 青岛市学前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是以中外相关研究成果为理论来源的,在尊重本地学前教育专家意见的基础上构建体系模型,并运用层次分析软件确定权重。该体系有以下特点:基于物质条件已经得到基本保障的前提,突出了过程性指标的重要性,将底层指标进行权重处理后更便于操作,指标内容既可横向比较也可纵向比较。在使用过程中建议:建立"提质增效"的学前教育质量观,要关注过程性质量特别是师幼互动的质量,要关注结果性质量特别是将幼儿发展纳入幼儿园质量评估中,要动态地调整该体系。

美国小学STEM课程的目标定位、实施取向和评价方式研究——以《美国STEM课例设计(小学卷)》为例 下载:57 浏览:386

郭明眉1 尚巧巧1 李亚春2 刘克3 《现代教育教学研究》 2020年11期

摘要: 聚焦《美国STEM课例设计(小学卷)》一书中的代表性案例,对美国小学STEM课程的目标定位、实施取向、评价方式进行定性分析。在课程目标定位方面,美国小学STEM课程作为新一代创新课程,主要侧重构建以科学或工程为核心的整合性知识体系,旨在培养学生在运用多元智能时所表现出的创造力。课程实施取向既非忠实取向,也非单一的相互适应取向与创生取向,而是后两种取向的有机结合。在课程评价方式方面,按方法分类,侧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按评价主体分类,侧重民主评价;按评价功能分类,侧重诊断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

我国高考问题的研究进展、趋势及启示——基于核心期刊文献的可视化分析 下载:68 浏览:479

郭明眉 王晶莹 《现代教育教学研究》 2018年12期

摘要: 基于知识图谱可视化的方法,对国内2769篇发表于核心和CSSCI期刊的高考问题文献进行分析发现:21世纪后,高考问题研究逐渐增多,形成了以刘海峰、教育部考试中心为首的若干高产学者和研究机构,主要聚焦探讨高考改革中的公平与效率问题、高考改革的回顾与展望、高考改革的两难问题、新高考改革下高中生选考的"理科萎缩"现象等,高考改革、高考、高考作文、高考语文、高考命题、高考制度、异地高考、教育公平等关键词成为研究热点。

我国中学物理教育研究的进展与趋势——基于中国知网的文献计量学研究 下载:76 浏览:500

李婷婷 王晶莹 李西营 《现代教育教学研究》 2018年10期

摘要: 基于知识图谱可视化的方法,对国内516篇中国知网核心和CSSCI中学物理期刊文献进行分析发现:通过分析高被引与高下载作者来源机构,可以看出形成了不同地区不同层次高校研究者交流与合作研究中学物理的潮流;在研究方法上,国内对于中学物理的研究多停留在思辨为主,内容分析为辅的阶段,实证研究和行动研究比较少,纵向跟踪研究是没有的;理论与实践的矛盾始终存在,在中学实践一线的物理教师很少做教育研究,做教育研究的高校教师也很少走下一线;研究热点主要聚焦于物理学科、教学效果、物理课程标准、物理规律、高中物理教材和学习过程等主题,对教师、学生、物理学科等关注不足,通过进一步对比初中和高中物理的研究现状,发现高中物理的研究热度和优势明显高于初中物理。

调节性T细胞在脑出血后继发性损伤中的保护机制的研究进展 下载:78 浏览:481

​朱慧敏1 于继2 徐王念3 王丽娟4 车峰远2 《神经科学研究》 2019年9期

摘要: 脑出血是一种严重的急性脑血管疾病,而继发性损伤是脑出血后重要的损伤机制之一。目前研究证实调节性T细胞(Tregs)在脑出血后可以通过调节小胶质细胞亚型、抑制炎症反应等机制发挥其保护作用。笔者现围绕Tregs细胞在脑出血后继发性损伤中的保护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脑出血治疗中新的研究方向及治疗靶点的探索提供参考。

补救性支架植入治疗急性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再通失败的疗效观察 下载:81 浏览:484

​董丽丽 韩红星 王浩 朱其义 王贤军 宫健 张斌升 张伟华 《神经科学研究》 2019年3期

摘要: 探讨急性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血管内治疗再通失败行补救性支架植入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以及桥接治疗与直接治疗在其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的差异。方法 回顾性收集临沂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自2015年3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行血管内治疗血管再通失败后加行补救性支架植入治疗的60例急性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桥接治疗+补救性支架植入治疗患者26例(桥接治疗组)、行直接血管内治疗+补救性支架植入治疗患者34例(直接治疗组)。术后即刻采用改良脑梗死溶栓分级(mTICI)评价血管再通情况,术后24 h及5~7 d时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术后90 d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估神经功能,并统计颅内出血率、症状性颅内出血(SICH)发生率及术后90 d内死亡率。结果 (1)60例患者中,补救性支架植入后即刻血管再通(mTICI 2b~3级)55例(91.7%),术前与术后24 h NIHSS评分[17.50(15.00,24.00)分vs. 12.00(8.25,19.00)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90 d预后良好(mRS评分0~2分)29例(48.3%),术后发生SICH 9例(15.0%),死亡9例(15.0%)。(2)桥接治疗组和直接治疗组间即刻血管再通率(92.3%vs. 91.2%)、术后24 h NIHSS评分[12.00(7.75,18.00)分vs. 14.50(10.00,22.00)分]及5~7 d NIHSS评分[8.00(3.00,12.50)分vs. 10.50(6.75,16.75)分]、术后90 d预后良好率(57.7%vs. 41.2%)、术后SICH发生率(19.2%vs. 11.8%)及死亡率(11.5%vs. 17.7%)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患者无论是行桥接治疗还是行直接血管内治疗再通失败后,加行补救性支架植入治疗均安全有效,且无明显差异。

缺铁性贫血相关性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及影像学分析 下载:84 浏览:480

​郭冬冬1 赵振宇2 《神经科学研究》 2019年3期

摘要: 分析缺铁性贫血(IDA)相关性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探讨其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 连续收集临沂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自2006年1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18例IDA相关性CVST患者资料,回顾性分析其实验室检查结果、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及预后。结果 (1)18例患者血红蛋白浓度为(81.6±16.0) g/L,范围为53~112 g/L;轻度贫血5例,中度贫血11例,重度贫血2例;血小板计数为(371.9±202.5)×109/L,范围为(64~825)×109/L。(2)18例患者均以头痛为首发症状,其中5例为孤立性头痛。14例患者伴有其他神经系统症状,其中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11例,意识障碍5例,癫痫2例。(3)颅脑MRI+磁共振静脉成像(MRV)特征为:静脉性梗死14例,其中10例合并出血转化;2个或2个以上部位静脉窦受累16例,最常见的发病部位为横窦(16例)、乙状窦(13例)及上矢状窦(9例)。(4)18例患者均行抗凝治疗,急性期死亡1例,随访3~6个月预后良好17例。结论 IDA相关性CVST多见于中重度贫血的中青年女性,头痛伴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常见,易出现多个静脉窦受累伴静脉性梗死及出血转化,抗凝治疗后预后良好。

面向核心素养的新旧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比较研究 下载:56 浏览:413

单俊豪1 王晶莹2,3 《国际教育论坛》 2018年12期

摘要: 量化分析新旧课程标准有助于了解国家课程改革层面的整体方针和观念。文本的词频分析技术通过对文本中不同词语出现频次的统计来定量描述文本的关注点,从而分析出不同文本的发展趋势。新旧课程标准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课程标准实施意见三个层面的变化是:新版本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把核心素养作为人才培养新目标,关注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课程内容关注学生建模能力以及教学内容所依托的问题情境建构;课程实施强调教材中的教法和评价模式创新。

水胶体敷料用于新生儿硬肿症的效果观察 下载:23 浏览:366

陈蕾 孙爱莲 郭荣春 2018年12期

摘要: 探讨水胶体敷料用于新生儿硬肿症的效果。方法便利选取2015年2月—2017年2月在青岛某医院新生儿科就诊的40例患有新生儿硬肿症的早产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实验组在常规综合治疗方法的基础上采用水胶体敷料贴于硬肿部位,3~4 d更换1次,直至硬肿消失。对照组采用常规综合治疗的方法。观察两组的体温、反应及硬肿情况。结果实验组总治愈率为95%,优于对照组的总治愈率6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体温恢复时间及硬肿消失时间分别为(38.25±17.33)h和(3.05±1.00)d;对照组体温恢复时间及硬肿消失时间分别为(57.35±32.21)h和(4.65±1.57)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水胶体敷料贴敷于早产儿的硬肿部位,可以明显缩短患儿皮肤硬肿时间,促进患儿体温恢复,改善治疗效果。

患腹水病牙鲆病原菌分离、鉴定及病原菌的特性 下载:71 浏览:460

尚琨1,2,3 曲凌云1,2 王玉芬4 王斌3 赵涵5 高萍1,2 刘欣6 《水产研究进展》 2020年3期

摘要: 为确定引起河北北戴河地区养殖牙鲆患腹水病死亡的病原,本实验从患腹水病牙鲆体内分离到3株优势菌,对分离株进行生理生化鉴定和16S rRNA序列比对来确定分离株的生物学地位,进一步通过毒力基因(toxR、vhhA、vhhB)鉴定及组织病理学分析其病理特征,并通过人工回感实验分析分离株毒性。结果显示,通过生理生化实验及16S rRNA序列比对,确定此次从患病牙鲆中分离到的3株菌株均为哈维氏弧菌;经鉴定,3株分离株毒力基因(toxR、vhhA、vhhB)结果均为阳性,病理组织切片结果显示,该分离株对牙鲆多器官(肠、肾脏、脾脏和肝脏)均可造成不同程度的病理损伤,呈全身性感染;人工回感实验显示,菌株BDHYPFS-Y1G对牙鲆的半致死浓度为LD50=5.88×106 CFU/mL,低于自然状态毒性;药敏实验表明,3株分离株均对呋喃妥因高度敏感。本实验确认了此次牙鲆腹水病的病原菌,并初步研究了病原菌致病性以及药物敏感性,以期为牙鲆工厂化养殖疫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缺血性脑卒中侧支循环的评估 下载:94 浏览:504

​董丽丽 张斌升 韩红星 《神经科学研究》 2018年5期

摘要: 脑卒中事件中缺血区域可通过动脉再通或侧支代偿实现血流再灌注。侧支循环代偿程度在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发展与转归的病理生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临床工作中对侧支循环进行全面的评估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关键。本文围绕侧支循环影像学评估技术最新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分泌型卷曲相关蛋白1基因多态性及吸烟与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的关系 下载:92 浏览:507

​崔荣荣 孙静 李鹏飞 周畅 《神经科学研究》 2018年1期

摘要: 探讨分泌型卷曲相关蛋白1(SFRP1)基因多态性及基因-吸烟交互作用与大动脉粥样硬化(LAA)型脑梗死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8月至2017年6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LAA型脑梗死患者264例(脑梗死组)和同期健康体检者228名(对照组),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结合DNA测序技术,检测SFRP 1基因(rs7832767、rs1127379、rs3242)的基因型。使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SFRP 1基因多态性与LAA型脑梗死的关系;使用交互作用相加模型评价SFRP 1基因-吸烟交互作用与LAA型脑梗死的关系。结果脑梗死组rs7832767位点的LTT/CT基因型及T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54.9%(145/264)和37.7%(86/228),OR=2.123,95%CI 1.482~3.041,P<0.01;33.9%(179/528)和20.0%(91/456),OR=2.057,95%CI 1.536~2.755,P<0.01];rs1127379和rs3242位点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在脑梗死组和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rs7832767位点TT/CT基因型是LAA型脑梗死的危险因素(OR=1.649,95%CI 1.066~2.550,P=0.025)。进一步亚组分析显示SFRP1基因多态性和LAA型脑梗死患者血管狭窄部位无关。交互作用分析显示rs7832767位点和吸烟之间存在相加交互作用(超额相对危险度比=2.442,95%CI0.281~4.603);rs7832767位点携带T等位基因并且吸烟的个体罹患LAA型脑梗死的风险明显增加(OR=3.252,95%CI 1.629~6.491,P=0.001)。未发现rs1127379、rs3243位点和吸烟之间存在交互作用。结论 SFRP 1基因rs7832767位点T等位基因可能是LAA型脑梗死的遗传易患基因;rs7832767位点与吸烟交互作用能明显增加LAA型脑梗死的风险。

基于心脏瓣膜手术同期射频消融治疗心房颤动的临床效果观察 下载:272 浏览:2655

崔丛丛1 赵娜2 徐婷婷3 《医学研究杂志》 2021年9期

摘要: 目的:观察心脏瓣膜病(VDH)合并心房颤动(AF)采取射频消融(RFA)与心脏瓣膜手术同期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试验病例共80例,疾病名称均为VDH合并AF,就诊于2021.01~2022.10内,按排号均分为2组(40例/组),双号对应乙组,单号对应甲组。甲组给予心脏瓣膜手术治疗,乙组在前组手术前提下给予RFA同期治疗。对照心功能项目、心率水平及窦性心律恢复占比等情况。结果:对照处理术后半年时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房内径(LAD)等项目,乙组各结论水平优于甲组(P<0.05)。对照处理术后运动及静息时心率项目,乙组各结论水平均低于甲组(P<0.05)。对照处理术后窦性心律恢复占比项目,乙组各结论水平均高于甲组(P<0.05)。结论:VDH合并AF采取RFA与心脏瓣膜手术同期治疗的效果优良,可改善心功能,快速恢复窦性心律,可进一步借鉴推广。

海洋生态经济系统适应性管理模式构建与实现路径 下载:34 浏览:327

陈东 景孙艳 《中国海洋学报》 2021年1期

摘要: 海洋面临的过度捕捞、陆源污染物排放、海洋倾废与溢油、海岸带生态系统破坏、气候变化等问题亟待解决。适应性管理是解决这些问题、实现海洋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选择。适应性管理模式与传统管理模式在管理的范式、主体、体制、目标、手段、尺度、信息集成、筹资与工程建设、保障机制等许多方面存在明显差别。形成包容性的目标管理、突出利益相关者主体地位的适应性协同管理、优化以行政区为边界的内部运作环境、构建公众全面参与的适应性管理平台和锚定以陆海统筹为基础的可持续综合管理是海洋生态经济系统适应性管理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发挥各种激励和约束机制的作用、明确科学的投入和责任分担制度,以及有效落实多主体协同参与制度,是顺利实现海洋生态经济系统适应性管理的重要路径。

溶胶-凝胶法制备纳米SiO2及其表面接枝改性研究 下载:55 浏览:439

王孝龙 纪全 夏延致 孔庆山 《纳米技术研究》 2022年6期

摘要: 通过溶胶-凝胶法,不使用任何催化剂,在较高的反应温度下,制备了球状的纳米SiO2,并用乙二醇对其表面接枝改性,增大了其在乙二醇中的分散性.用透射电镜和红外光谱进行了表征,并对其改性后在聚酯(PET)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探讨.

有机-无机分子杂化稀土发光材料研究 下载:53 浏览:532

曹守香 唐建国 王瑶 刘继宪 《纳米技术研究》 2022年5期

摘要: 利用无机正硅酸乙酯(TEOS)和有机聚乙二醇(PEG),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一系列有机/无机纳米杂化复合材料.首先将TEOS在酸性条件下预水解,再与PEG共水解、共缩聚以形成有机/无机杂化网络结构.在溶胶-凝胶过程中引入稀土离子来制备发光材料.通过控制工艺条件得到了具有良好稳定性和发光性能的透明有机/无机纳米杂化材料.

纳米远红外涤纶纤维的性能研究 下载:87 浏览:493

朱平 隋淑英 李静 王炳 《纳米技术研究》 2023年4期

摘要: 研究了纳米远红外涤纶纤维的红外谱图、热性能、物理机械性能及远红外发射、保温和抑菌性能,并与普通涤纶纤维作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纳米材料颗粒在纤维中的分布较均匀,基本上无团聚现象;纳米材料的加入没有影响涤纶纤维的基本结构和热性能;与普通涤纶纤维相比,纳米远红外涤纶纤维的断裂强度和断裂延伸度略有降低,但变化不大;纳米远红外涤纶纤维具有优异的远红外发射性能、保温性能和较好的抑菌性能。

纳米抗菌涤纶纤维的性能研究 下载:93 浏览:484

​朱平 隋淑英 李静 王炳 《纳米技术研究》 2023年1期

摘要: 研究了纳米抗菌涤纶纤维的红外谱图、热性能、物理机械性能及抑菌性能,并与普通涤纶纤维作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纳米材料颗粒在纤维中的分布较均匀,基本上无团聚现象;纳米材料的加入基本不影响涤纶纤维的基本结构和热性能;与普通涤纶纤维相比,纳米抗菌涤纶纤维的断裂强度略有降低,但是断裂延伸度增加,纤维的应力-应变曲线变得较平缓;纳米抗菌涤纶纤维具有优异的抑菌性能。

在线客服:
客服电话::
联系:400-2568-668
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