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我国城乡教育发展的不均衡,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育领域的均衡发展,变成限制我国城市化发展及其农村建设的重要阻碍。而想要促进城乡的均衡发展,就需要强调对教育工作体制的创新,整理好城乡教育的资源,创建城乡教育的共同体,让学校布置、老师水平、办学条件这些教育元素进行优化,促使区域和学校能够在总体上实现平衡。建立以城市为主、以农村为辅的城乡教育新形式,打破城乡教育的两种结构,让教育做到公平,进而提升教育的发展水平。
一、撤并农村学校,创建城乡教育共同体
在农村学生居住分布的较为分散、学校规模小、办学效益也并不理想;老师生活条件不好,师资流失较大,使得教学质量难以提升;留守儿童较多,家庭教育缺乏,学校不能有效管理等等。结合上述因素可知,想要提升农村教育的质量,就应该让城乡教育能够共同发展,将城乡教育存在分割的情况结合起来,这样来创建城乡教育的共同体,促进农村和城市教育能够一同发展,在持续推进当中促使城乡教育的一同发展和繁荣,进而让城乡教育能够均衡发展。当然如果想要促进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就需要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创建城乡教育共同体。结合城乡的实际规划,及其城镇化建设历程,落实好对人口增长与教育容量要求的调查,根据人口变化情况与经济发展需求,合理的撤并一些农村学校,建立“一个法人、几个单位、统一管理、统一考核”这样的管理方式,促使城乡资源能够得到完善。由点带面、整体推进,促使教育资源朝着农村学习所倾斜,努力推进教育的均衡发展;其次,地域间资源的总体平衡。将已有的教育资源进行有效结合,分区搭配的原则,把农村的小学合并到就近的城市学校,让每个地区的学校分布、老师水平及其办学条件这些要素都能够平衡;让每个学校在四级校点中基本上实现平衡,同时创建合理的师资流通与沟通体制,让老师配置与教育资源能够共享到法人单位中实现平衡,唯有激发出学校的主动性,鼓励其重视质量,产生你追我赶的良好气氛,进而呈现出并驾齐驱的大好局面。最后,努力开展寄宿建设。抓住西部农村寄宿学校建设这个契机,把城市学校、城中学校及其完小都组成了寄宿制学校。农村的城中分校与完小都只招收低年级的学生,从中年级开始,学生就需要到本地的城区来接受教育。因此,仅需要强调对学校的考核,及其对老师的管理方式与对学生的辅导程度,那么教学质量也必然会有所提升,城区教育也会随之做到均衡发展。
二、促进整体发展,实现学校建设的标准化
首先,开展中小学校校舍的标准化建设。结合某个学校的校舍建设情况,及其学校用地的相关规定,强化学校扩建这个工作,践行对农村中小寄宿学校的建设,建立相应的建设机构,合理设计,依据需要来决定学校的规模,对于城市学校的校舍实施优化。这部分工程资金、项目依据标准化的要求来安排,让每个学校的校舍逐渐达到配置均衡;其次,开展中小学设备配置的标准化建设。结合某总小学体育场所建设的标准,及其体育机械、器械设备、先进信息技术设施、图片搭配目录等等,持续提升学校教育技术的配置水平;再次,开展中小学师资标准化建设。创建健全的老师资源体制,研究老师编制制度的变革,整体配置师资。此外,还需要结合我国对应的法律法规,来合理对本地经济发展情况及其学校布置进行调节,整合地区老师编制与资源,健全老师聘任及其流动的体制,主动解决老师数量不足、质量较低且骨干老师流失这些问题。地方行政机构需要整合本地的城乡老师资源,合理的进行老师配置;最后,开展中小学校园文化的标准化建设。根据《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意见》,制定出地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践行标准。强化校园绿化及其美化工作,创建环保校园、节能校园及其森林校园。健全校园文化活动的相关设施,修建好学生文艺、体育和科技活动的场地。强化校报、校刊和公告栏等建设,以实现“校园文化遍校园”的目标。
三、创新教育管理,研究教育工作的新机制
首先,创建老师培训体制。强化老师教育上的创新,逐步优化老师的培育体制,以此来提升老师教育水平。此外,还应健全老师培训和考核,采用与其相契合的体制,提升培训所具有的针对性与有效性,进而提升老师的综合素质与水平。在培训当中落实这些师资培育方式:其一,践行“高素质教育人才”这个计划。借助创立访学制、导师制、送培训及其帮带制这四个链条,创造出一支高质量的老师队伍。其二,执行“师资整体培训”计划。借助教育技术培训及其管理培训,来对老师专业性培训及其全员性培训。其三,执行“农村老师培训”这个计划。 借助“集体培训”和“跟班进修”这些形式,增加对农村老师的培育力度。其四,践行“老师教育技术与能力的培训”计划,让所有老师都能够借助教育技术来进行课程教学,让培训的范围能够做到100%。其五,践行“骨干老师培训计划”,进行省、市、县与学校“四级”骨干老师培训,让本地的“四级”骨干老师培训范围可以达到45%。其六,践行“新老师培养计划”,借助上岗培训及其岗位锻炼,使得新老师能够尽快成长。其七,践行“班主任”培训计划,打造出学生思想建设的优秀队伍。其次,创建城乡队伍沟通体制。倡导校长与老师来到农村学校,在其任职任教。创建城乡老师双向沟通和定期支教这两项制度,运用末班沟通与离职进修这些方式,解决当下对城乡学校帮助效果不理想的问题,在真正意义上创建提升教育水平的长效体制。每年指派一些城市中小学老师来到农村学校去支教,多位农村老师来到城市学校进行培训锻炼,定期进行一些“送教下乡”类活动,强化对支教老师的考核,逐渐促使城乡教师队伍的一体化。
结束语:总而言之,针对城乡的基础教育来说,创造城乡教育的共同体可以突破以往知识架构所具有的局限性,借助城乡学校间的互动,推动城乡老师专业能力的提升,同时优化城乡教育设施的安排,推动城乡中小学彼此作用和协调发展,主动把城市中的优质资源投入到农村学校当中,这样俩调节城乡教育资源的有效配置,借助强化城乡老师与学生的互动,实现基础教育均衡发展这个目标。
参考文献
[1]郤云江,许海燕. 构建区域录播共享机制 促进教育资源城乡均衡——基于“城乡教育资源共享”的区域录播系统的构建与运作[J]. 中国教育信息化,2015(20):16-19.
[2]郝文武. 促进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农村学校大学区建设[J]. 教育科学研究,2020(08):25-30.
[3]饶爱京,万昆,任友群. 优质均衡视角下县域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策略[J]. 中国电化教育,2019(08):3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