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衰弱属于精神症类的疾病,患者在长期的压力下、紧张状况中,容易产生脑力疲劳,在临床上则有睡眠障碍,情绪的不稳定和抑郁,在记忆力上也会发生减退【1】。此外,由于心理适应性、社会家庭因素的影响,患者的病情轻重程度不同,且多有迁移,而心理护理策略有助于缓解临床症状,实现对症治疗。本次实验选取了2019年1月-2019年10月前来本院进行疾病检查及治疗的患者为对象,均确诊为神经衰弱。对自愿参与调查研究的60例患者平均分组,在对比不同护理措施下讨论病情结果。以下为探究结果。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实验选取了2019年1月-2019年10月前来本院进行疾病检查及治疗的患者为对象,均确诊为神经衰弱。对自愿参与调查研究的60例患者平均分组,在对比不同护理措施下讨论病情结果。其中,男性33例,女性27例,患者年龄在19-6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4.6±3.1)岁。从工作情况上看包括企事业单位、工人、个体户和技术人员等。所有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上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主要是与患者积极沟通,了解病情状况,并结合医师建议给予常规辅导,提升生活质量;观察组则采用心理护理干预,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对患者的日常生活有所了解,能够分析病情诱发的因素,并采取不同的心理辅导策略,建立与患者之间的信任关系,努力了解其内心需求,帮助患者实现情绪的调节和控制。此外,在倾听过程中能够帮助患者释放压力,并以音乐疗法、兴趣引导,有助于患者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最后,可以鼓励患者参加集体活动,并在家属的支持下更好地融入社会关系中,逐步实现病情康复。
1.3 评价标准
本次实验需要对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进行关注,通过SAS和SDS量表做出评估分析。其次,了解患者病情的产生因素,着重关注护理治疗的成效,包括睡眠质量等。
1.4统计方法
对神经衰弱患者的病情改善进行讨论,以SPSS19.0专业计算软件为基础,确保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可靠性。针对不良情绪采用计量统计,t检验;在睡眠质量上则为计数统计,X2检验,以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从发病因素上看,由于现代社会人们生活压力大,故而会导致睡眠质量、精力不足,且对于自我调节能力差、人际关系过于敏感的患者其检出率更高。在对所有患者的统计中,由于生活压力引起疾病的人数占比为85%,由于人际关系引发的人数占比则为73.3%。
与此同时,观察组患者睡眠质量良好率为86.7%(26/30),对照组为70.0%(21/30),组间对比差异较为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最后,在焦虑情绪对比中,护理后观察组得分为(26.3±2.7)分,对照组则为(32.5±3.4)分,说明了心理护理发挥了一定的成效。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后不良情绪对比分析(x±s,分)
3 讨论
患有神经衰弱的患者,其主要因素在于持续性的情绪警长和长期存在的心理矛盾难以排解,而紧张感一旦超过神经系统的耐受压力,则会引起神经衰弱。而大脑神经本身具有高的耐受性,在持续的脑力活动后也会引起该病症,而有研究表明,脑力劳动者更容易患有神经衰弱【2】。在早期阶段,多表现为自制能力下降,且容易焦躁、激惹,当内抑制力减弱的时候,神经细胞则有快速衰竭的表现。
从产生的因素分析中看,患者的生活压力耐受性不足,且人际关系往往偏差。也可以裂解为当生活压力过大的时候也会导致人际关系紧张,而心理护理能够针对这些问题逐一开展辅导,帮助患者排解内心的焦虑。护理人员应当协助患者对自身的心理状况进行认知,具有自我调节能力,并可以保障其充足的休息和睡眠【3】。在心理护理下,患者可以找到倾诉的对象,将矛盾的内心世界进行讲述,以及在家属的理解下能够放宽心,增强治疗信心。在回归健康生活的过程中,一定要对人际关系、生活压力进行适当的调节,减少自身负面情绪对周围人的影响,这也是人际关系缓和的重要方式。
综上所述,采用心理护理干预对神经衰弱的患者可以进行病症改善,在了解其病情严重度以及发病因素后能够开展更具有针对性的指导,从而帮助患者克服心理障碍,积极的面对生活。
参考文献
[1]周昕,陈姣红,袁星.神经衰弱的发病因素及心理护理效果的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15,22(29):182-184+188.
[2]刘英桂.神经衰弱的发病因素及心理护理的效果[J].当代护士(中旬刊),2017(10):109-111.
[3]代小林,赖晓佳.心理护理在神经衰弱患者中的干预效果评价[J].实用妇科内分泌杂志(电子版),2017,4(33):130+134.
[4]江惠霞,缪雪娜.神经衰弱患者实施心理护理的临床效果观察[J].临床医学工程,2018,25(07):947-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