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其诊断方法已经被普遍认可。青少年是一群身心都处在高度发展和没有定性的人群,他们的心理比较敏感,比较脆弱,很容易被多种因素所影响,从而引发抑郁症。抑郁症不但会影响人的情感,还会引发病人的自杀念头,是造成年轻人死亡的首要因素,因此抑郁是导致青少年自杀的主要原因。本研究旨在探讨此年龄段抑郁症发生的社会心理因素,并对其进行干预,以期为青少年抑郁症的防治提供理论基础。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样本为某中学一新生自愿报名的学生。本研究共收集1000名学生,回收有效学生及电脑分析学生1000份,回收率100%,包括565名男孩,435名女孩。观察组50名,其中男孩32名,女孩18名,年龄15-18岁,平均年龄(16.6±0.7)岁,在这些孩子中,有46个家庭是原生家庭,其他的孩子都是父母离异或分居的。对照组50名,其中男孩26名,女孩24名,年龄15-18岁,平均年龄(16.8±0.9)岁,在这些孩子中,有45个家庭是原生家庭,其他的孩子都是父母离异或分居的。在干预之前,学生的性别、年龄、父母受教育程度、职业及家庭平均月薪均无显著性( P>0.05)。根据ICD-10 (Psychiatric Disorder,ICD-10)对130名抑郁症患者进行了筛查,检出率为13.00%。本项目拟选取符合抑郁症诊断标准的50名中学生和50名未患抑郁症的中学生为对照,使用自编的社会学量表对性别、年龄、居住环境、家庭收入等情况进行问卷调查,使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应付方式问卷、父母教养方式评估量表等对其进行自我评估,同时运用心理疗法和药物疗法对其进行综合干预。
1.2方法
在开展调查之前,首先要对被调查对象进行统一的培训,使调查的方式和语言都统一起来,然后再到实地考察。本研究采用整群抽样的方式,让学生自行填写问卷,并当场回收。
1.3心理测查工具
采用自行编制的社会学问卷,以年龄、性别、居住环境及家庭经济状况等资料进行问卷调查。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将收集的全部资料输入计算机进行资料描述和统计分析。
1.5方法
精神科是一种针对患有抑郁症的青少年心理咨询服务,以心理疗法为主,药物疗法为辅。应用盐酸氟西汀和氯米帕明对青春期抑郁患者具有较好的疗效。
学校干预的话每学期一次,主要针对中小学教师开展心理方面的讲座,让他们对抑郁的学生给予更多的鼓励、关怀和帮助。在此基础上,研究人员每月在学校开展一次健康教育课,并对其进行干预。主要内容有:情感与学习的关系,体验快乐和成功,非言语的情感沟通,恰当地宣泄情绪,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同时,通过开设“心理健康专栏”、““悄悄话信箱”、“心理剧”表演等多种形式,提高学生的自信心,降低青少年抑郁症的发生率。
2、结果
2.1研究对象的生活事件的应对方式。这表明青少年的生活事件愈多,他们的自我评价也就愈严重,特别是在人际关系方面,如厌学、恋爱失败或失恋、吵架、被父母打骂等。见表1.
表1 青少年ASLEC各因子的对照分析(x̄±s)

2.2青少年抑郁症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父母关系、父母受教育程度、家庭气氛、父母是否离异、对子女的期望、父母的教育态度、父母的不良行为习惯、教养方式、学习成绩和学习环境等10个因素,这与青少年抑郁症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性(P<0.05)。
3、讨论
青少年是一个特殊的人群,他们的身心正处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他们的心理比较敏感,也比较脆弱,更易被内外环境因素所左右,发生激烈的心理矛盾。如果这些矛盾得不到很好地解决,就会引发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从而引起抑郁症。青少年是一个身心均发生重大改变的特殊人群,其抑郁症发病的风险因素较多,且呈逐年上升趋势,我们前期研究发现,该地区青少年抑郁症患病率达13.00%,提示青少年抑郁症需要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本研究发现,多数父母对青少年的关注与保护较少,而父亲的排斥与否定较多,而母亲的干预与保护较多。家庭环境是影响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其干预措施的关键在于提升父母的整体素养,这与孩子能否获得科学的教育有直接的关系。
因此,我们认为,可以通过改善家长、学校及同龄人的支持,以及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等方式,来减少青少年抑郁的发生。父母对青少年的心理治疗,行为干预有较好的作用,长期的可持续发展和推广。一个民主、和谐、温暖的家庭氛围,让孩子们感觉到了来自于父母的关爱与尊敬,在家庭中的生活是快乐的、舒适的、幸福的,这可以让孩子们有一种归属感、安全感和幸福感。在学业上遭遇挫折时,可以从家长那里获得关怀和鼓励,而不是因谩骂和责骂而造成的沉重精神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