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更侧重学生能力与品格的培养。历史素养的培养不仅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还促进其人格完善和公民素质提升。新课标要求初中历史教师转变教育观念,从只重结果到重视过程,着重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历史认识的研究,有助于提升学生历史素养,深化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一、历史学科素养培育内涵
历史素养是学生通过积累形成的关于历史能力的相关价值观,这些品质与学生的心理发展阶段相符。在历史能力方面,它要求学生具备表述分析、辩证思考等要素。历史意识则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发挥主动性,而中学历史教育则起到了重要的价值导向作用。史学素养是中学历史教学的核心价值,体现在史学研究中提出问题到收集资料解决问题过程。培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习历史课程后习得历史知识能力与必备品质,历史学科课程标准提出核心素养包括时空观念、历史解释与家国情怀等方面。培养学生历史素养。
二、新课标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历史素养的培育与提升策略
(一)立足唯物史观,在历史学习中建立科学认知
唯物史观要求学生正确认知历史发展规律、正确看待历史客观基础,做到对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生产力与生产关系、阶段矛盾与阶段斗争之间关系的科学认识。因此,在历史课堂上,教师需要借助对历史知识的分析,对学生做出正确的认知引导,帮助学生形成唯物史观。
以“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为例,学生应掌握休养生息政策的背景:秦朝暴政和秦末战乱导致社会生产严重受损,人民生活不安定。汉高祖为应对此局面,实施了休养生息政策,包括士兵还乡务农、释放奴婢为平民、鼓励农业生产和降低赋税。这样,人民不再流离失所,社会生产也逐渐得到恢复,社会局面逐渐稳定。在上述知识点中,学生可以发现暴政、战乱与社会发展、经济水平之间的关系,这便是建立唯物史观的过程。在进一步分析中,学生可以深入了解不同措施下的具体内容,从而做到对休养生息政策的科学认知。同时,学生需要分析休养生息具体政策与社会稳定、国家发展的关系。在政策中,第一项便与农业相关,即“农,天下之本也……务劝农桑,益种树可得衣食物(《汉书·景帝纪第五》)”,说明了农业与人们衣食住行的关系,也体现出农业发展对国家有着重要的影响;关于赋税与徭役方面,景帝坚持“三十税一”的政策,而文帝将一年一次的徭役修改为三年一次,以此来推动农业发展。
(二)运用史料实证,有效认知历史
史料实证要求学生学会运用真实史料认知历史,从史料中获取历史知识、分析历史问题,形成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在历史课堂中,教师应重视对史料的引用,引导学生分析史料,推动学生做到有效认知历史。
以“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为例,学生需学习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史实,掌握唐代中外文化交流概况。在了解玄奘西行时,学生可从西行原因、困难和贡献三方面着手。据刘昫《旧唐书》记载,玄奘因认为本土翻译经书多谬误,故前往西域寻求其他版本,这是其西行的初衷。根据这一史料,可以看出玄奘对真知的追求、对佛法的信念。在了解西行困难时,有两处史料可参考:其一是玄奘《大唐西域记》中记载的“经途险阻……暴风奋发,飞沙走石,遇者丧没,难以全生”;其二是彦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记载的“是时四夜五日无一滴沾喉;口腹干燋,几将殒绝,不能复进”。这两则史料说明,玄奘在西行中不仅面临着恶劣的自然环境,还面临着没有食物、缺少水源等问题。在介绍玄奘西行的贡献时,教师可以引用智升《开元释教录》、赵莹《旧唐书·僧玄奘传》等史料中的部分内容。根据材料记载,学生得出玄奘主要的贡献有促进佛教发展、撰写《大唐西域记》、促进中印文化交流等。在上述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从史料中获取历史信息,分析历史事件,这样做既能让学生深入掌握历史,也能锻炼学生的材料分析与提炼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三)立足家国情怀,在历史学习中强化民族认同
家国情怀要求学生建立民族认同感、文化自信心,做到有理想、有担当。基于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对民族、家国等内容的讲解,激发学生对这些内容的兴趣,从而使学生能够从心底建立民族认同感。
以“抗日战争的胜利”为例,学生在学习了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七七事变等重要事件后,对抗日战争胜利的分析会更加深刻,更能理解其伟大意义,并体会到先烈们为国家的尊严和民族的独立作出的巨大牺牲。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展示如“八路军进攻新保安”“八路军解放张家口”“日本投降签字仪式及投降书内容”等真实历史图片,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加深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同时,教师还可以引用步平、王建朗《中国抗日战争史》中的一段话,让学生对抗日战争的发展有更清晰的认知,即“抗战中,正面战场先后进行了22次大型会战,重要战斗1100余次,小规模战斗近5万次。陆军伤亡、失踪近320万人……”。此外,教师还可以提供一部分数据供学生了解,如“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军民伤亡3500万人。按1937年的币值折算,中国直接经济损失1000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5000亿美元”。通过这些数据,学生更能感受到中国军民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所作出的努力。
三、结语
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应通过历史学习培养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以正确认知和分析历史。教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引导他们主动思考,激发兴趣和积极性,从而在学习中形成核心素养,提升综合素质,为未来学习和生活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苏保丰.新课标下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历史素养的培养研究[J].学周刊,2020(36).
[2]蔡庆飞.新课标下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历史素养的培养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