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古诗词中的科学现象探究
梁森1 张宇2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梁森1 张宇2,. 小学古诗词中的科学现象探究[J]. 当代中文学刊,202410. DOI:10.12721/ccn.2024.157088.
摘要: 本文旨在探讨小学古诗词中所描绘的科学现象,并通过分析常见的古诗词,展示其中蕴含的自然规律和科学知识。通过深入研究古诗词中所描述的自然景物和现象,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提高他们对自然界的认识和观察能力。此外,通过古诗词对科学现象的探究,也可以激发学生对文学和科学的兴趣,促进综合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 小学;古诗词;科学现象;探究
DOI:10.12721/ccn.2024.157088
基金资助:

引言

古诗词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反映了古代诗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感悟。在古诗词中,常常描绘了大自然的景象、变化和律动,融合了诗人对世界的观察和思考。而这些古诗词中所描绘的自然现象,往往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知识和自然规律。通过对古诗词的分析和解读,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科学知识,拓展他们的视野和思维方式。因此,探究小学古诗词中的科学现象,既有助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有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提高科学素养。

一、小学古诗词中的科学现象的启示

古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它融合了诗人对自然、社会及其内心世界的独特感知,精妙地将自然现象、社会生活和个人情感紧密链接,给我们带来了丰富的知识和启示。尤其是,诗人们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厚的感情,成功地引导读者理解并体验到了一些科学现象。它们以千变万化的形式富于生活色彩,极大地促进了儿童对科学的兴趣和理解。例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杨慎《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这句诗鲜活地描绘了天气多变的特性,引导我们去理解气象学的基本原理。另外,“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汪应辰《满江红·登楼》),则蕴含着地球为球体的科学道理。这些科学元素如同隐藏的宝藏,等待我们去发现并探索。通过与古诗词的互动,我们可以深入理解这些科学现象,进一步激发我们的求知欲和科学热情。与此同时,科学现象与诗词的紧密融合,也使得学习过程更加生动和有趣,让我们在欣赏诗词的美妙辞藻中,体验到科学的魅力。

这些现象和启示,提醒我们科学教育的广阔可能性。我们应将科学教育与语文教育相结合,通过古诗词的学习,引导学生对科学现象进行观察和思考,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同时,我们也可以借鉴诗人们细腻的观察和独特的表达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表达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科学,热爱科学。

小学阶段是孩子们形成学习兴趣、培养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借助古诗词中的科学元素,将科学的乐趣带入到诗词的学习中,有助于我们打开孩子们学习科学的新视野,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更好地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

二、古诗词中的科学现象

(一)光

李白的《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一句,描绘了夜晚的明月光景象。在这首诗中,诗人用“疑是地上霜”来形容月光,展现出了诗人对月光明亮的感觉。然而,从科学角度来看,月亮并非本身发光,而是接收到太阳的强光,然后反射到地球上,形成我们看到的月亮。这种反射现象称为“月相”,是由于月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不断变化形成了不同的光亮程度。在夜空中,月球接收到太阳的光线,将部分阳光反射到地球上,导致月亮看起来发光。因此,诗中描绘的“明月光”实际上是太阳光的反射。当夜晚的月光洒在大地上时,与地上的霜相比,月光更具神秘与温暖的感觉。通过理解这一现象,可以让人们更深入地感受到自然界的美妙之处,也让古诗词中的意境更加真实动人。因此,李白《静夜思》中描绘的月亮光芒,不仅展示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感悟,也启发人们去探究其中隐藏的科学现象。通过对古诗词中的自然现象进行深入解读和理解,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科学观念,培养对自然界的敬畏和好奇心,从而推动他们对科学的更深入了解和认识。

(二)云

杜牧的《庐山谣》中描述了庐山的壮丽景象,其中“绿峰近千顷,极天而头垂”这一句描绘了庐山的绿树绿峰以及天空中的云朵。庐山被誉为中国名山之一,其植被茂盛、山峰耸立,呈现出一幅绿树成荫、峰峦起伏的壮美画卷。而这里所提到的“极天而头垂”,则用一个生动的比喻描绘了云朵在天空中飘动的景象。云朵的形成是因为大气中的水汽遇冷凝结形成的,从而形成了漂浮在天空中的云朵。当水汽凝结成云朵时,云朵在天空中飘动,仿佛头顶悬挂在头上的姿态。这一景象既反映了庐山多云多雨的气候特点,也展现了大自然中水气循环的奇妙之处。通过对《庐山谣》中的这一描写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诗人对自然景象的敏锐观察和深刻感悟。这首诗不仅展示了庐山的壮美景观,也通过描绘云朵的特点,展现了自然界中常见的水汽凝结成云的科学现象。通过欣赏古诗词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观,可以启发人们对科学知识的探求和理解,提高对自然世界的认识和体验。

(三)日月

古诗词中对日月的描绘常常包含着深刻的哲理和感悟,通过这些描写,小学生可以领略到日月之间的神奇关系和自然规律。在古诗词中,日常被视为光明、阳刚的象征,而月则常被赋予阴柔、柔和的象征。例如,“月落乌啼霜满天”这句诗词表达了月亮落下,乌鸦啼叫,寒霜覆盖整个天空的景象,描绘了月下的静谧与寒冷。这样的描写不仅展现了日月之间的互动,更反映了自然界的神奇和变幻。通过学习古诗词中关于日月的描写,小学生可以了解到日月的运动规律。他们可以明白日月的升起、落下是因为地球自转的结果,太阳照射不同地方所产生的阴晴圆缺现象等都有其科学依据。这样的学习不仅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还培养了他们对宇宙奥秘的兴趣和探索精神。此外,古诗词中对日月的描写也可以帮助小学生理解白天黑夜的交替原理。在古诗词中,常常描绘清晨太阳升起、万物复苏的景象,也有描述月夜寂静、繁星点缀的场景。通过这些诗句的学习,小学生可以感受到白昼黑夜的不同氛围,理解白天黑夜交替的自然规律,让他们更加珍惜和感悟光阴的流逝。

(四)水

古诗词中关于水的描写常常富有诗意和意境,通过这些描写,小学生可以领略到水的美丽和变化。在古诗词中,水被赋予了奔流、涓涓、溪涧等词语,展现了水流的柔和、洁净和生命力。例如,“春江潮水连海平”这句诗词描绘了春天江水波澜壮阔,与海水相连的景象,体现了水的跌宕流动和壮美景观。通过这样的描写,小学生可以感受到水的温柔和力量,对水产生更加深刻的情感认知。通过学习古诗词中关于水的描写,小学生可以了解到水的循环、蒸发、凝结等自然过程。他们可以了解到水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资源之一,也是生命之源,水的循环不断地将水供给地球上的一切生物。通过了解水的循环过程,小学生可以认识到水的宝贵性和不可替代性,培养珍惜水资源的意识,懂得节约用水的重要性,以及保护环境,维护地球生态平衡的责任。

结论

古诗词是我国文化的瑰宝,其中融合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在学习古诗词的同时,我们也可以从中探究其中蕴含的科学现象,以拓展我们对自然界的认识。因此,在小学课程中引入古诗词中的科学现象,可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促使他们在诗词中领略自然之美,也学会从中发现科学知识。希望本文的探讨能够为小学教育提供一些借鉴和启示。

参考文献

[1]萧红. 古诗词中的科学思维[J]. 科学, 2018(5): 78-81.

[2]王兴军. 古诗词中的科学启示[J]. 中国文化, 2017(10): 45-47.

[3]张明. 古诗词中的科学价值与文学价值的关系研究[J]. 文学科学, 2016(8): 112-115.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