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缺血性脑卒中的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及高致残率已给患者的健康及其家庭、社会的经济造成了严重负担。及时有效地恢复脑血流是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关键。内皮素在缺血性脑卒中的病理生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笔者现就内皮素及其受体在脑缺血后的相应变化,结合其信号通路中相应靶点的研究情况作一综述,并提出一些可供进一步研究的新思路。
摘要: 探讨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DMD)基因点突变、微小缺失或插入突变的特征。方法选择自2011年1月至2016年11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肌肉病专科门诊收治的DMD患者,采用二代测序技术,对经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MLPA)检测证实为非缺失/非重复突变的、临床诊断为DMD的45例患者,进行DMD基因测序,并对其微小突变的特点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在45例非缺失/非重复突变的DMD患者中,共检出66个突变,其中错义突变24个,无义突变20个,剪接位点突变12个,移码突变9个,同义突变1个;携带1个突变患者29例,携带2个突变8例,携带3个突变4例,携带4个突变3例,携带5个突变1例;以外显子48发生错义突变最常见,其次为外显子37和外显子59;无义突变、移码突变、剪接位点突变、同义突变未见明显的集中分布趋势。结论针对微小突变的治疗药物研发应先重点考虑外显子48、37、59这3个区域,无义突变更适合使用无义突变通读治疗。
摘要: 观察CYP3A5基因多态性对重症肌无力患者他克莫司血药浓度的影响,探讨不同基因型患者的适宜剂量。方法选择自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北京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重症肌无力患者95例为研究对象,采用荧光染色原位杂交检测方法检测CYP3A5基因位点、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法测定他克莫司的全血谷浓度,比较不同基因型患者之间他克莫司血药浓度测定结果、用药剂量及浓度/剂量比值(C/D)。结果 95例患者中CYP3A5基因型为CYP3A5*1*1者14例(14.74%)、CYP3A5*1*3者35例(36.84%)、CYP3A5*3*3者46例(48.42%)。*1和*3的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33.16%和66.84%。3组患者C/D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4.860,P=0.000),其中CYP3A5*1*1组的C/D值低于明显CYP3A5*1*3组,CYP3A5*1*3组明显低于CYP3A5*3*3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41例次血药浓度达标的患者中,CYP3A5*1*1者仅有2例,剂量分别为4 mg/d和5 mg/d;CYP3A5*1*3者10例,其中9例(90%)剂量为2~3 mg/d;CYP3A5*3*3者29例,其中28例(96.55%)的剂量为2~3 mg/d。结论 CYP3A5基因多态性可影响重症肌无力患者他克莫司的血药浓度,该基因检测有助于患者个体化用药的剂量选择。
摘要: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是以上下运动神经元改变为突出表现的一系列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典型表现为肌无力和肌萎缩、延髓麻痹及锥体束征。近年来的研究发现ALS患者可出现许多非典型的临床表现,如认知功能障碍、自主神经功能障碍、锥体外系受损、感觉异常、眼球运动异常等。本文将对ALS非典型临床表现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摘要: 利用MRI示踪法探讨PD模型大鼠尾状核区细胞外间隙(ECS)内物质转运的变化情况。方法 20只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模型组大鼠按1 mg/kg,1次/d,持续7 d的剂量在颈背部皮下注射鱼藤酮葵花油乳化液(1.5 mg/mL)诱导产生PD样症状,对照组大鼠不做任何处理。采用斜板实验和黑质区酪氨酸羟化酶(TH)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大鼠行为学及病理表现。采用MRI示踪法定量分析2组大鼠尾状核区ECS内物质转运速度的变化。结果斜板实验中,模型组大鼠平均倾斜角度是(34.5±3.9)°,对照组大鼠的平均倾斜角度为(43.1±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94,P=0.002)。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模型组大鼠仅可见少许、稀疏的TH阳性细胞,而对照组大鼠可见较多细而密的TH阳性细胞。模型组大鼠尾状核区ECS内物质转运速度较对照组大鼠显著减慢,半衰期显著延长[(156.6±10.2)min vs.(114.6±8.7)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907,P=0.000)。结论 MRI示踪法可用于研究PD大鼠脑深部区域ECS内物质的转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