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研究感觉阈值定量与神经传导检测在不同病程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6月在我院内分泌科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120例,其中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60例作为对照组,病程超过10年的2型糖尿病患者60例作为实验组,两组患者均进行了感觉阈值定量与神经传导检测,对比分析神经传导速度、异常检出率、震动感觉阈值。结果:应用两种检测方法评估神经传导速度,测定数值统计学差异均为(P<0.05)。测定两组间异常检出率,数值对比存在较大差异(P<0.05)。评估两组间震动感觉阈值,各指标测定数值对比差异较为显著(P<0.05)。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联合感觉阈值定量与神经传导检测具有显著优势,可以充分反映神经纤维功能,具有操作简单、无痛苦、无创伤等优势,有利于为糖尿病患者早期神经病变诊断提供参照依据,可以将其视为治疗、预后观察的客观指标。
摘要: 目的:探讨神经外科介入手术后患者睡眠障碍的变化,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和护理对策。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21年1月-2021年12月收治的80名介入手术患者,术后第二日对患者进行问卷调查,深入了解患者入院前睡眠状态,介入手术前、介入术后的睡眠状态,并对其成因和护理措施进行分析。结果:在神经外科患者进行介入手术后,因为长期的肢体固定,病患会呈现腰腿背部麻木酸疼,排泄、大便困难。除此之外,由于休眠状态环境变化,更有病症原因,及生理和心理的不安,都会使患者产生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结论:对患者实施有针对性的、综合的、个性化、全面的护理,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有助于机体的术后恢复。
摘要: 目的:探讨高质量的围手术期护理在神经外科合糖尿病病人中的作用。方法:对本院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期间收治的82例住院病人进行回顾性的分析。将两组患者按照不同的护理方式进行分组: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围手术期优质护理),然后比较两组病人的血糖指标、并发症和住院天数。结果:经过护理后,观察组的各项血糖指标及住院天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结论:围手术期高质量的护理在神经外科伴有糖尿病的病人中有明显的疗效,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摘要: 目的:探讨CT与MRI在脊髓型颈椎病和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中的诊断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5月-2023年9月疑似颈椎病患者82例,均行CT与MRI检查,以手术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析CT、MRI及二者联合检查在脊髓型颈椎病和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中的检出率和效能。结果:82例疑似颈椎病患者经“金标准”确诊为61例,脊髓型颈椎病41例和神经根型颈椎病20例;CT检查阳性患者48例,MRI检查阳性53例,CT联合MRI检查阳性58例;二者联合检查诊断脊髓型颈椎病和神经根型颈椎病者中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及阴性预测值高于单一影像(P<0.05)。结论:CT与MRI用于脊髓型颈椎病和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中具有较高的检出率,二者联合检查能提高诊断灵敏度及特异度。
摘要: 目的:分析对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实施延续性护理的价值。方法:抽选2022年6月-2023年6月于我院就诊且接受手术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60例,以区组随机法分30例为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另外30例为观察组则实施延续性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神经功能和自理能力改善效果;结果:护理前,患者NHISS神经受损、ADL自理能力各项指标差异不显著,p﹥0.05,护理后观察NHISS神经受损评分更低、ADL自理能力更高,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对患者实施延续性护理有较高的价值,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同时增加患者的自理能力,利于患者康复以及家庭和医院照护压力减轻。
摘要: 目的:探讨时效性激励护理在脑梗塞患者中的实施效果。方法:将86例脑梗塞患者分为观察组(时效性激励护理+常规护理)和对照组(常规护理)各46例,对比护理效果。结果:评价负性情绪(护理后),观察组的SAS评分[(37.28±3.82)分]、SDS评分[(38.60±5.38)分]比对照组[(46.62±4.57)分,(45.72±6.11)分]更低(P<0.05)。评价创伤后成长情况(护理后),观察组的创伤后成长量表(PTGI)评分[(75.43±4.06)分]比对照组[(67.29±5.18)分]更高(P<0.05)。评价神经功能(护理后),观察组的NIHSS评分[(11.27±1.52)分]比对照组[(14.05±1.63)分]更低(P<0.05)。评价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护理后),观察组的Barthel指数[(70.09±5.42)分]比对照组[(64.29±5.67)分]更高(P<0.05)。结论:在脑梗塞患者的临床护理中,通过时效性激励护理,可以改善患者的身心状态,促进其创伤后成长以及加快神经功能恢复。
摘要: 目的:分析神经内科门诊抑郁障碍患者的临床特点,并据此实施相应治疗措施。方法:纳入108例抑郁障碍患者资料作为研究基础,患者均于2023年1月~2023年12月期间在我院神经内科门诊就诊并接受治疗,总结患者临床特点,并根据汉密尔顿抑郁量表(MAHD)评估患者的抑郁障碍情况,以提出相关治疗措施。结果:108例患者中,男性44例(40.74%),女性64例(59.26%),女性患者人数占比明显高于男性(P <0.05);从发病原因上来看,54例患者存在不良生活事件,占比50.00%,41例患者合并基础疾病,占比37.96%;HAMD评分平均为(16.95±4.23)分,其中轻度抑郁患者58例(53.70%),中度抑郁患者41例(37.96%),重度抑郁患者9例(8.33%);由表可知全身症状是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其次分别为入睡困难、躯体性焦虑、精神性焦虑、工作兴趣减退。结论:通过对神经内科门诊抑郁障碍患者的病情分析,发现其独特的临床特点,不仅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疾病机制,也为制定有效治疗方案提供了实际依据,促进患者康复。
摘要: 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火针疗法与普瑞巴林药物联合治疗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治疗效果。方法:本项研究涵盖了2023年4月至2024年4月期间我院接收的90名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住院患者。依据性别、年龄和病程,这些患者被随机分配到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人。治疗组采用火针疗法与普瑞巴林联合治疗,对照组仅使用普瑞巴林治疗。结果:治疗结束后,治疗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指数量表(DLQI)评分由13.75±5.81降至3.34±2.82,对照组由14.31±6.72降至4.72±3.53。治疗组的整体有效率达到95.56%,显著超过了对照组的80.00%。这一统计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本研究显示,火针疗法与普瑞巴林联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在治疗效率方面较单独使用普瑞巴林更为有效。这表明火针疗法可能是一种有效的辅助治疗手段,能够增强普瑞巴林的治疗效果,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