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观察研究心理评价及干预在先兆流产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抽取我院2020年6月-2022年6月收治的64例先兆流产患者,根据护理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n=32)与研究组(n=32),对32例对照组患者实行常规护理干预,对32例观察组患者实行心理评价干预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抑郁评分、焦虑评分、人际关系敏感度评分、孕妇妊娠结局、护理满意度、自我护理评分。结果:护理后,研究组患者抑郁、焦虑情况、恐惧情绪、人际关系敏感程度评分为(26.58±7.34)、(31.26±4.29)、(7.35±0.11),对照组为(39.24±7.25)、(48.55±4.36)、(18.94±0.33),两组数据相比差别较大,研究组更优(p<0.05)。研究组患者继续妊娠率为31(96.88%),对照组患者患者继续妊娠率为24(75.00%),两组数据相比差别较大,研究组更优(p<0.05)。研究组患者护理满意率为32(100.00%),对照组患者患者护理满意率为25(78.13%),两组数据相比差别较大,研究组更优(p<0.05)。研究组患者自我护理技能、自我责任感、健康知识水平评分为(65.49±2.19)、(78.71±7.87)、(87.49±5.73),对照组为(48.39±2.45)、(59.38±7.23)、(63.89±5.25),两组数据相比差别较大,研究组更优(p<0.05)。结论:在先兆流产患者护理中,实行心理评价与干预护理干预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还能改善患者的妊娠结局、不良情绪。有助于提升患者护理满意度、保胎成功率,达到良好的预后水平,建议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 目的:分析心理护理干预应用于骨科四肢骨折病人疼痛的效果。方法:本次研究时间选择2017年6月至2022年6月,到我院开展医治的四肢骨折病人128人,通过电脑数据库随机抽签的方法分为了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分配病人各64人,对照组开展常规化护理方案,研究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干预方案,对比两组病人的疼痛评价得分和疼痛程度、对比两组病人的住院周期和愈合时间、比两组病人的Barthel指标和Harris指标评价得分情况。结果:在开展护理后,研究组病人疼痛评价得分方面显著小于对照组,在疼痛程度不同等分级中也显著好于对照组,两组存在着差异性(p<0.05);研究组病人的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愈合时间也显著小于对照组,两组存在着差异性(p<0.05);研究组病人的Barthel指标和Harris指标的评价得分显著好于对照组,两组存在着差异性(p<0.05)结论:对于四肢骨折病人开展心理护理干预有着显著的效果,能够有效改善病人的疼痛感受,促进病人的康复,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有着临床借鉴意义。
摘要: 目的 探讨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行为干预联合心理护理的疗效。方法 抽取我院精神分裂症的住院患者100例,根据单盲的原则进行分组,对照组实施常规的护理措施,观察组实施行为干预联合心理护理。结果 观察组经行为干预联合心理护理精神症状以及认知功能等评分明显的优于对照组。结论 对于精神分裂症的患者实施行为干预联合心理护理能够改善患者的精神症状以及认知功能,提高整体的护理质量。
摘要: 强迫症是一种焦虑障碍,临床表现以强迫思维、强迫行为为主,隶属于精神疾病。该病特点是有意识地强迫及反强迫并存,部分无意义甚至违背自身意愿的想法或冲动会反反复复出现,并侵入日常生活。患者可清晰感受到这些想法、冲动源于自身,积极抵抗,但始终不能有效控制,最终导致患者感受到巨大痛苦及焦虑,对日常生活、学习工作、社会交往造成较大影响。心理治疗是现今比较推崇的强迫症治疗方案,但不同治疗方案的作用不同,临床应用频率也不一样。文章简单概述认知行为疗法、精神分析疗法两大类心理治疗方案,希望能为临床选择心理治疗方案提供一定参考。
摘要: 目的:探究心理干预及语言沟通在精神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从我院精神科收治的患者中随机选择50人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对比分析,时间在2021年12月-2022年12月之间,并按照护理方法的不同进行分组研究,分别为采用常规护理的对照组和采用心理干预和语言沟通的观察组,每组均为25人。结果:两组患者 IDA各评分在护理前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 IDA各项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92.00%)显著高于对照组(68.00%)(P<0.05);实验组冲动行为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心理干预和语言沟通对精神病患者的护理效果显著,能缓解患者的不良精神症状,提高护理满意度,降低冲动行为发生率。
摘要: 目的 探讨整体护理模式在肝衰竭患者行人工肝治疗中的应用及对其心理状态、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 按照随机对照原则,将15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肝衰竭患者纳入研究并设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5例。所有患者均在内科综合保肝疗法基础上,进行人工肝治疗,治疗期间对照组按照常规模式进行护理,观察组实施整体护理。观察指标包括患者焦虑程度(SAS量表)、抑郁程度(SDS量表)、生存质量(CLDQ量表)、并发症发生率,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从而评价两种护理模式应用效果。结果 两组干预前的SAS、SDS评分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干预后观察组SAS、SDS低于同组干预前和对照组干预后(p<0.05);两组干预前CLDQ量表评分比较差异不大(p>0.05);干预后观察组CLDQ量表中腹部症状、全身症状、乏力、活动、焦虑和情感功能六个维度评分均较对照组更高(p<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较对照组更低(p<0.05)。结论 对肝衰竭患者实施整体护理干预可以有效减轻患者的负性情绪,减少人工肝治疗相关并发症,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摘要: 目的:探究慢阻肺急性发作患者细致化护理效果及对其不良心理应激的影响。方法:选我院2022年1月至8月期间100例慢阻肺急性发作患者,随机分为A组、B组,各50例,分别实施常规护理、细致化护理,比较两组护理前后肺功能[用力肺活量(FVC)、1s用力呼气容积(FEV1)、6min步行距离(6MWT)]、不良心理状态[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生活质量[圣乔治呼吸问卷(SGRQ)]及护理满意度。结果:护理前B组FVC、FEV1、6MWT水平与A组相近(P>0.05);护理后B组FVC、FEV1、6MWT水平较A组高(P<0.05);护理前B组SDS、SAS评分与A组相近(P>0.05);护理后B组SDS、SAS评分较A组低(P<0.05);护理前B组SGRQ评分水平与A组相近(P>0.05);护理后B组SGRQ评分较A组低(P<0.05);B组护理满意度较A组高(P<0.05)。结论:对慢阻肺急性发作患者实施细致化护理,可改善其肺功能指标,改善不良心理情绪及生活质量,提升护理满意度。
摘要: 目的:研究在ICU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中开展心理护理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本次研究病例选取为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期间我院ICU接收的急性胰腺炎患者50例,运用电脑随机选取方式将入选的病例划分为两组开展护理治疗研究,组别类型包括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各有25例患者,对照组患者给予ICU常规护理,观察组添加心理护理干预,详细对比两组最终取得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后两组各指标结果比较后发现,观察组的护理管理质量和患者依从性与对照组相比均显著提高,两者结果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焦虑情绪改善效果均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结果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期间不良事件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最终结果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期间的睡眠质量与对照组相比显著提高,数据结果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最终观察组患者呼吸机使用时间和ICU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两者结果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效果和对护理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两组结果对比达到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ICU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患者中开展心理护理干预,可使临床护理服务质量得到良好提升,增强患者治疗期间的身心舒适度以及配合度,减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促进患者疾病治疗效率,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缩短患者ICU住院时间,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摘要: 目的:研究发热门诊患者的心理问题及护理措施。方法:从我院随机挑选2020年3月-2022年5月收治的94例发热门诊患者,并分为常规组(n=47)和研究组(n=47),常规组采用基础护理,研究组在基础护理的同时,采取心理护理措施。分析发热门诊患者心理问题,且对两组SAS评分、SDS评分、护理满意率进行观察。结果:在94例发热门诊患者中,有67例患者存在焦虑多疑,占比71.28%;有49例患者存在紧张恐惧,占比52.13%;有48例患者存在悲观失望,占比51.06%。干预前,研究组和常规组患者SAS评分、SDS评分情况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后,研究组患者SAS评分、SDS评分分别为(30.45±2.20)、(32.69±2.69),常规组患者SAS评分、SDS评分分别为(39.52±2.13)、(40.59±3.66),研究组患者心理状态要明显好于常规组(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率为97.87%,常规组患者护理满意率为74.47%,研究组患者护理满意率要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在发热门诊患者中给予心理护理措施具有确切效果,可以有效改善患者抑郁、焦虑情况,且具有较高护理满意率,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摘要: 宫颈癌是现代女性常见恶性肿瘤,在妇科恶性肿瘤中的发生率仅次于乳腺癌,位居第二。目前宫颈癌治疗主要是采取综合治疗方案,包括手术后、放疗、化疗、免疫治疗等。放疗是宫颈癌治疗中的常用治疗方案,但是容易引起各种不良反应,例如放射性皮肤炎、骨髓抑制、恶心呕吐等,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负面情绪会对宫颈癌放疗患者产生恶性刺激,影响患者的疾病应对方式,因此需要采取有效的心理护理措施。聚焦心理护理是一种新型护理方法,主要是以患者为中心,聚焦于患者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从而发挥患者的主动性,促使患者积极配合临床治疗。文章主要针对聚焦心理护理模式用于宫颈癌放疗护理中的价值研究进展展开探讨。
摘要: 目的 研讨心理护理对胎膜早破产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我院胎膜早破产妇9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增加心理护理,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自然分娩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围产儿不良事件少于对照组;观察组的SAS、SDS评分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 针对胎膜早破产妇,增加心理护理后,可提升自然分娩率,降低围产儿不良事件与负面心理影响,对其生活质量的改善作用明显。
摘要: 目的:探究细节护理联合心理干预在慢性扁桃体炎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慢性扁桃体炎者40例进行研究,由两组组成,即参照组(20例,常规护理)、研究组(20例,细节护理联合心理干预),护理效果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患者护理后HAMA评分与HAMD评分均低于参照组,差异P<0.05。研究组患者护理后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参照组,差异可见P<0.05。研究组治疗依从性明显高于参照组,P<0.05,统计学意义存在。研究组护理满意度更高,P<0.05,统计学意义存在。结论:慢性扁桃体炎者应用细节护理联合心理干预,不仅能够消除患者的负性情绪,提高治疗依从性,还可有效减轻疼痛程度,得到满意评价。
摘要: 目的:研究在ICU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中开展心理护理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本次研究病例选取为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期间我院ICU接收的急性胰腺炎患者50例,运用电脑随机选取方式将入选的病例划分为两组开展护理治疗研究,组别类型包括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各有25例患者,对照组患者给予ICU常规护理,观察组添加心理护理干预,详细对比两组最终取得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后两组各指标结果比较后发现,观察组的护理管理质量和患者依从性与对照组相比均显著提高,两者结果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焦虑情绪改善效果均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结果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期间不良事件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最终结果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期间的睡眠质量与对照组相比显著提高,数据结果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最终观察组患者呼吸机使用时间和ICU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两者结果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效果和对护理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两组结果对比达到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ICU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患者中开展心理护理干预,可使临床护理服务质量得到良好提升,增强患者治疗期间的身心舒适度以及配合度,减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促进患者疾病治疗效率,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缩短患者ICU住院时间,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摘要: 目的:对神经内科住院患者的心理障碍的实际情况,以及产生的影响作出分析,希望可以为临床提供一定参考。方法:在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到某院神经内科接受治疗的癫痫患者中选择40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作出全面分析探究,以汉密尔顿抑郁量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来对患者进行分析、评估,以此来明确患者的抑郁、焦虑心境障碍情况。结果:通过研究分析可以明确,在400例研究对象中,出现抑郁心理障碍的患者有192例,抑郁产生几率为48%,出现焦虑心理障碍的患者有218例,焦虑发生几率为54.5%。这也充分说明了,神经内科住院患者产生抑郁、焦虑等心理障碍的比例相对较高,应给予密切关注。结论:在临床实践中,神经内科的住院患者很有可能会产生心理障碍,尤其是焦虑、抑郁等方面的心理障碍,不能忽视,要联系患者具体情况,提供及时的心理干预和疏导,帮助患者有效减轻心理负担,突破心理障碍,并积极配合之后的治疗。
摘要: 目的:观察支持性心理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效果的影响。方法:我院2021年6月到2022年6月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是否开展支持性心理治疗将患者分为对照组(40例:常规治疗)与实验组(40例:常规治疗+支持性心理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后心理状态以及心功能、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5.00%)、满意度(92.50%)均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明显(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支持性心理治疗可显著改善心理状态,有利于患者心功能的提升,降低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摘要: 目的:探究分析临床对异常妊娠引产患者采用精细化护理干预联合心理护理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治疗的86例异常妊娠引产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43例患者运用精细化护理干预联合心理护理,对照组43例患者运用常规护理,通过相关统计学来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研究组依从率为95.35%,和对照组76.74%相比较高(P<0.05);干预后研究组的SAS评分、SDS评分(34.68±4.25、37.12±6.68)明显低于对照组(45.76±4.34、48.65±5.36)(P<0.05);术后1天、术后7.54±2.37、2天、术后3天的PSQI量表评分(14.50±3.48、7.54±2.37、4.53±1.58)均比对照组(20.63±3.56、15.69±3.04、10.28±2.45)低(P<0.05);总满意度为97.67%,高于对照组的83.72%(P<0.05)结论:对异常妊娠引产患者采用精细化护理干预联合心理护理的价值较高,有助于促进其尽早康复,因此值得推广应用。
摘要: 目的:研究对于ICU重症患者采取心理护理的效果。方法:于我院ICU重症患者中随机抽取84例,分为对照组(42例,常规护理)和观察组(42例,联合心理护理),对比两组实施效果。结果:观察组SBP(124.27±5.71)mmHg,DBP(80.56±6.22)mmHg,HR(84.49±9.25)次/min,显著低于对照组[SBP(130.15±5.65)mmHg,DBP(85.36±5.26)mmHg,HR(89.31±8.36)次/min](P<0.05)。观察组SAS(42.18±4.34)分,SDS(40.32±5.75)分,显著低于对照组[SAS(54.26±5.70)分,SDS(52.36±6.24)分](P<0.05)。观察组PSQI(3.34±0.79)分,SF-36(78.59±7.44)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SQI(6.72±0.62)分,SF-36(72.24±8.50)分](P<0.05)。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8.35±1.10)d,住院时间(12.23±1.52)d,显著优于对照组[机械通气时间(12.86±1.35)d,住院时间(15.90±2.15)d](P<0.05)。观察组满意度(97.62%)高于对照组(80.95%)(P<0.05)。结论:对于ICU重症患者应用心理护理更有利于改善患者不良情绪以及睡眠质量,有助于稳定体征指标,促进在院期间生活质量的提高,对于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有积极影响,更能提高患者满意度,可积极推广。
摘要: 肿瘤在临床中的主要治疗方式就是手术,但是肿瘤本身会给患者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肿瘤手术的高复杂性和创伤性也会给患者带来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严重影响了患者康复,不利于术后治疗效果的充分发挥。因此,必须加强对肿瘤手术患者心理状态的分析,采取积极有效的心理护理措施,调节患者心理状态。基于此,本文综合了国内外多项相关文献报道的研究内容,对肿瘤手术患者的心理护理干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以期可以有效调节患者心理状态,改善其预后。
摘要: 目的:充分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暴发后对于青少年心理状况所造成的影响,并在探究具体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及时采取有效应对策略以改善其心理状况。方法:选取北京第四中学初一、初二、初三年级共500例学生作为研究对象,相应的人数分别为125、185、190人。因疫情期间不便于组织大规模的线下问卷调查活动,本次研究主要是以网络问卷填写的方式完成的。问卷内容主要是从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中筛选得到,其中涉及青少年抑郁、焦虑、学习压力、情绪波动、人际关系等各方面心理状况调查问题,通过对问卷调查结果的汇总分析,最终总结出新冠疫情期间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因素,并针对性地地提出了改善心理健康状况的有效策略。结果:通过对网上问卷测评结果的汇总分析可知,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发生后,所调研的各年级初中学生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不良心理状况,诸如抑郁、焦虑、学习压力、适应性不良、心理不平衡等,其中初一、初二、初三各年级存在抑郁心理的学生占比分别为30.4%(38)、33.5%(62)、35.8%(68)。整体上存在焦虑、学习压力、适应性不良心理的青少年占比分别为68.2%、50.4%、37.2%。结论:结合问卷调查中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测评结果可知,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对于青少年群体心理健康的影响尤为显著,诸如抑郁、焦虑、适应性不良等消极心理状况无疑会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及正常学习状态。对此,必须基于其心理健康状况具体影响因素提出针对性的干预方案,以使青少年能够于疫情期间保持良好心理状态。
摘要: 目的 探讨综合三甲医院急诊护理人员的心理弹性水平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一般资料问卷和中文版CD-RISC心理弹性问卷进行调查。结果 本次人员心理弹性均分(66.41±12.67)处于较低水平,且心理弹性低分组护理人员得分显著低于高分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性别、年龄、职称、工作年限及是否参加2003年非典相关工作的护理人员心理弹性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综合三甲医院急诊护理人员承受巨大心理压力,心理弹性水平较低,影响其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