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城中村改造更新设计理念探索——以广东江门市里村咖啡厅与步行街设计为例 下载:67 浏览:405

谭金花1 刘桂玮2 刘昭君2 史金运2 付晓2 《国际科技论坛》 2019年11期

摘要:
本项目的目的是在江门城中村里村的更新设计实际项目的基础上,探索一种既可以留得住乡愁和根,又能够融入城市发展的可行方案。在城市环境中,如何通过祠堂来保留传统村落文化的格局,及其文化传承是旧城更新的重中之重。乡愁和根的保留是城中村改造的最大挑战和最大压力,这不但关系到民生,还关系到原来居民对这片土地的归属感和认同感的问题。本项目将引入社区营造与发展的管理理念,从保存城中村记忆以及更新规划设计两方面深入探讨。

通用设计理念应用于台北地下步行街的评价研究 下载:68 浏览:470

黄媖露1,2 《中国建筑》 2020年8期

摘要:
研究将通用设计理念应用于台北地下街评价要素研究为目的。首先通过文献回顾,整理出影响地下步行街空间设计的五大影响因素,包括安全性、可及性、舒适性、可识别性和包容性,同时归纳出五大因素下所涵盖的29项可能影响因子,最后通过模糊德尔菲法选出9项评价准则,以作为地下步行街管理改善的设计依循和未来方案设计的参考。

老年人散步行为与城市公园道路设计的关联性研究 下载:74 浏览:471

初楚 龙春英 姚子雪 《中国建筑》 2020年7期

摘要:
城市公园是承担老年人散步行为的重要场所,影响老年人散步行为的公园设计特征可归纳为物理属性,周边环境及活动区域等3方面。在初冬季以南昌市2个公园为研究地点,采用现场观测的方法进行数据采集,采用方差分析和LSD检验散步行为与道路设计之间的关联性。结果表明,通过增加自然元素与景观空间,设置平坦的、有长椅的曲折道路,提供有地标、与活动区域相连的道路,都能促进老年人散步行为。从而为城市公园规划设计提供参考与指引。

北京居住型轨道交通站点周边步行空间量化研究 下载:85 浏览:508

任雪婷1 高杰2 张育南2 《中国建筑》 2020年3期

摘要:
通过问卷调查确定影响北京居住型轨道交通站点周边步行便捷性、舒适性的关键性要素——分别为绕路程度和底层商业设施,针对其开展量化研究。选取13个典型站点,计算站点地区500m圈现状与假设社区开放后的绕路系数,并将现状与国内外其他城市作对比;调研站点周边500m圈街道底商分布情况,并对回龙观站进行详细研究。得出北京居住型站点周边绕路情况较为严重,封闭社区、路网形态等因素对绕路系数均有较大影响;超过半数的站点周边形成了较为连续的底商,部分站点周边底商极少;回龙观站500m圈每百米街道底商个数仅2.42,远小于适宜步行的标准。

基于Neurac的核心肌群训练对痉挛型脑瘫儿童步行及平衡功能的影响 下载:49 浏览:416

赵勇 刘陈 金炳旭 符文杰 张春涛 《现代康复医学》 2020年12期

摘要:
目的:通过基于神经肌肉激活技术悬吊训练以提升痉挛型双瘫儿童核心肌群的稳定性,观察该方法对其步行及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0月~2018年10月本院进行治疗的痉挛型双瘫患儿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应用基于神经肌肉激活技术的悬吊训练,重点提升其核心肌群稳定性,两组每周训练5天,共训练3个月。两组治疗前后分别应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88(GMFM-88)D、E功能区、 Berg平衡量表、10m最大步行速度进行以及足底压力分析仪重心稳定性评估。结果:两组患儿GMFM-88的D、E功能区、Berg平衡量表、10m最大步行速度以及足底压力分析重心稳定性均优于治疗前(P<0.01),且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神经肌肉激活技术的悬吊训练,可提升痉挛型双瘫儿童核心肌群稳定性,从而可更有效的改善其步行及平衡能力。

虚拟现实技术联合减重步行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恢复的影响 下载:45 浏览:375

黄飞1 沈爱明1 卫燕1 花佳佳2 顾琦3 《现代康复医学》 2020年11期

摘要:
目的:探索虚拟现实技术(VR)联合减重步行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脑卒中后偏瘫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四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VR组在常规康复治疗训练基础上加用虚拟现实技术治疗,减重组在常规康复治疗训练基础上加用减重步行训练技术,联合组在常规康复治疗训练基础上加用虚拟现实技术和减重步行训练,观察治疗前后下肢功能、Holden步行功能分级及步态分期,统计临床疗效。结果:四组治疗后FAC和FMA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联合组治疗后FAC、FMA评分均高于其余三组(P<0.05);治疗后,联合组Holden分级优于其余三组(P<0.05);四组治疗后患侧支撑期比例均高于治疗前(P<0.05),VR组、减重组及联合组治疗后双侧支撑期比例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联合组优于其余三组(P<0.05)。结论:虚拟现实技术与减重步行训练联合治疗可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价值优于单纯虚拟现实技术、减重步行训练。

强化训练对脑卒中后遗症期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下载:52 浏览:382

王丽菊 陈立早 瞿丹丹 欧艺 宋平 杨卓霖 陈思思 《现代康复医学》 2020年10期

摘要:
目的:探讨强化训练对脑卒中后遗症期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恢复的影响。选取2016年12月~2019年12月在长沙市中心医院院康复医学科住院治疗的脑卒中后遗症期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6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基础上增加特异性强化训练,连续4周为一阶段治疗,在1年内完成4个阶段的规范康复治疗。治疗前后采用进行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躯干控制测试(TCT)、功能性步行量表(FAC)、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FMA、TCT、FAC及MBI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的FMA、TCT、FAC及M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强化训练可以促进脑卒中后遗症期患者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恢复。

北京地铁商圈步行系统设计研究 下载:87 浏览:512

胡斌1 田梦2 吕元1 《中国建筑》 2018年3期

摘要:
步行系统在地铁商圈内不仅起着交通功能,也具有休闲、商业功能,其作为地铁商圈的构成框架,在商圈经济中起着重要作用,然而在设计中却不被重视,存在着一定问题。该文侧重从地铁商圈步行系统对区域经济刺激的角度出发,通过对北京地铁商圈现存问题及类型进行分析,在布局和流线组织方面对北京地铁商圈步行系统提出优化设计策略及建议。

六步行为认知联合心理干预对口腔正畸患者健康行为和康复效果的影响 下载:231 浏览:2472

王阳 《现代康复医学》 2022年10期

摘要:
目的:探究六步行为认知联合心理干预对口腔正畸患者健康行为和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将2018年6月~2020年6月于本院就诊的口腔正畸患者80例依据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40例予以常规临床干预,干预组40例予以六步行为认知联合心理干预。比较两组干预前后健康行为、心理状态,比较两组干预后的牙龈肿胀、疼痛恢复情况及正畸治疗效果。结果:干预后,两组健康促进生活方式量表(HPLP-Ⅱ)各维度评分均升高,且干预组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两组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均降低,且干预组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干预组的牙龈肿胀程度及疼痛程度较对照组明显减轻(P<0.05);干预组的口腔正畸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六步行为认知联合心理干预能有效改善口腔正畸患者的健康行为,改善其心理状态,有助于减轻牙龈肿胀及疼痛,促进牙龈康复,值的借鉴。

MTT对恢复期脑卒中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 下载:234 浏览:2486

崔展肇 褚晓晴通讯作者 《现代康复医学》 2022年9期

摘要:
为探讨MTT训练对恢复期脑卒中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 选取实习医院2022年1月-5月期间收入符合标准的30名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15名患者和实验组15名患者,对对照组进行常规的传统康复训练,实验组在此基础上进行每周6天,每天3组,每组10次的MTT训练。对患者的步行能力使用6min 步行试验,10m 步行试验简化, Fugl-Meyer 下肢运动功能评分 ,Berg 平衡量表进行评定。进行常规传统康复治疗并同时也进行MTT训组(实验组)各项评定指标均高于只进行常规传统康复训练组(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证实常规综合康复治疗联合MMT力量训练在提高恢复期脑卒中患者步行能力方面显着优于单纯综合康复治疗。

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在脑卒中患者步行训练中的应用 下载:188 浏览:2027

闫艳 《现代康复医学》 2023年7期

摘要: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脑卒中的发病率也逐渐上升,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脑卒中后患者出现偏瘫,下肢运动功能发生障碍,出现各种步行问题。本文对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的临床应用进行研究,为脑卒中患者步行训练提供新思路。

温阳化饮方对不稳定型心绞痛阳虚饮停证患者冠状动脉血运重建后反复心绞痛发作的影响 下载:71 浏览:528

王宇杰1 杨振刚1 蒋文潇1 郭佳丽1 杨科1 陶均英1 许轶洲2 童国新2 周仕平1 《当代中医药》 2020年6期

摘要:
目的观察温阳化饮方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阳虚饮停证患者冠状动脉血运重建后反复心绞痛发作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不稳定型心绞痛阳虚饮停证且在冠状动脉血运重建后仍有反复心绞痛发作患者32例,在维持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给予温阳化饮方加减口服治疗,每日1剂,共8周。观察治疗前后患者平均每周心绞痛发作频率及平均每次持续时间,检测血浆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记录6分钟步行距离及中医症状积分。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患者平均每周心绞痛发作频率、平均每次持续时间明显下降,血浆NT-proBNP水平及中医症状积分亦降低(P <0. 01),6分钟步行距离、LVEF明显提高(P <0. 01)。结论温阳化饮方可显著降低不稳定型心绞痛阳虚饮停证患者冠状动脉血运重建后心绞痛的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改善心功能及活动能力。

中风恢复期应用中医康复护理技术对患者肢体功能的改善探讨 下载:45 浏览:511

陈必文 《当代中医药》 2025年2期

摘要:
目的:探讨中医康复护理技术对策的拟定实施于中风恢复期患者对其肢体功能的改善效果。方法:收录中风恢复期患者共80例,选取时间为本院2022年10月-2023年3月,按照随机分组法,处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人数均衡为40例,为前一组开展常规康复护理对策落实干预计划,后组在前组的护理计划基础上开展中医康复护理,将观察组与对照组护理后的肢体运动状态情况、临床疗效情况、日常生活能力及肢体功能情况、步行能力情况展开全面分析。结果:对应开展对策之前,两组患者基本情况均无明显差异(P>0.05),对应开展对策之后,观察组下肢运动状态情况、临床疗效情况、日常生活能力及肢体功能情况、步行能力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为中风恢复期患病者,开展中医康复护理技术,能有效提升患者偏瘫肢体的肌力、肢体活动能力及步行能力,使临床治疗效果更具优势。

中药熏蒸联合中医康复护理对脑出血后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分析 下载:243 浏览:2177

黄丹静 《中医研究杂志》 2021年7期

摘要:
目的 探讨对脑出血后偏瘫患者实施中药熏蒸联合中医康复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收治的脑出血后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共80例患者进入研究范围。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设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人入组。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治疗和护理;观察组实施中药熏蒸联合中医康复护理。对两组干预前后步行能力、肢体运动功能(FMA量表)、平衡能力(Berg量表)、生活能力评分(BI量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量表)进行对照。结果 干预前,两组步幅和步速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干预后,观察组步幅大于对照组,步速较对照组快(p<0.05)。干预前,两组FMA、Berg、BI、NIHSS评分比较差异不大(p>0.05);干预后,观察组FMA、Berg、BI评分高于对照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中药熏蒸联合中医康复护理能够进一步改善脑出血后偏瘫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步行能力和平衡能力,有利于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康复。
[1/1]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