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管线探测仪和静力触探仪相结合的探测方法与应用 下载:54 浏览:429

佘继红1 孙希莹1 陆伟华1 薛丰昌2 《测绘科学与技术》 2018年11期

摘要:
近年来,非开挖技术发展迅猛,在地下管线工程施工的应用日趋普遍。由于深埋管道探测结果不准确等原因,全国各地地下管线受损事故频发,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和恶劣社会影响。针对深埋管道的精确探测问题,全面比较了管线仪探测等9种常见深埋管道探测技术,筛选出了3种深埋管线普查的实用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并设计了管线探测仪与静力触探仪相结合的探测方法,详细讨论了该方法的工作流程、测线布置和触探工作方式,并将该方法在华东某地深埋管道勘探工程中进行了应用试验。结果表明,管线探测仪与静力触探仪相结合的探测方法具有精度高、易操作、见效快等特点,在深埋管道的精确探测中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应用前景广泛,值得借鉴和推广。

基于零相位数字带通滤波的旋转机械不平衡量提取方法 下载:12 浏览:415

荣锋1,2 黄晨1 郭翠娟1,2 董攀浩1 《传感器研究》 2019年1期

摘要:
针对动平衡测试中FFT频谱法难以从非整周期采样信号中提取不平衡相位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零相位数字带通滤波提取旋转机械不平衡量的方法。首先将采集的振动信号通过中心频率为转速频率的零相位带通滤波器,得到无相位差的转速同频信号,然后计算信号峰值点幅值和相位的算数平均值,得到不平衡量。实现了非整周期采样下不平衡幅值和相位的精确提取。仿真和实测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相位提取误差小于2°,动平衡效率大于80%。该方法无需专门的硬件跟踪滤波电路,具有较高的工程实用价值。

基于零相位数字带通滤波的旋转机械不平衡量提取方法 下载:10 浏览:409

荣锋1,2 黄晨1 郭翠娟1,2 董攀浩1 《传感器研究》 2019年1期

摘要:
针对动平衡测试中FFT频谱法难以从非整周期采样信号中提取不平衡相位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零相位数字带通滤波提取旋转机械不平衡量的方法。首先将采集的振动信号通过中心频率为转速频率的零相位带通滤波器,得到无相位差的转速同频信号,然后计算信号峰值点幅值和相位的算数平均值,得到不平衡量。实现了非整周期采样下不平衡幅值和相位的精确提取。仿真和实测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相位提取误差小于2°,动平衡效率大于80%。该方法无需专门的硬件跟踪滤波电路,具有较高的工程实用价值。

1960~2018年中国高温热浪的线性趋势分析方法与变化趋势 下载:49 浏览:226

张嘉仪1 钱诚2 《气候变化研究》 2020年5期

摘要:
高温热浪直接影响人体健康和作物生长。研究全球变暖背景下我国高温热浪发生率的趋势是气候变化研究的基本问题之一,可为人们的生产生活等提供重要的科学信息。目前对于高温热浪趋势的研究大都使用最小二乘(Ordinary Least Squares,OLS)方法估计趋势,结合学生t检验判断趋势的统计显著性。本文审视了以往常用方法在研究我国高温热浪发生率的线性趋势时的适用性。首先,以2018年东北局部地区因当年高温日数异常多而形成离群值的例子展开,说明OLS方法估计趋势时对离群值非常敏感,造成虚假趋势。进一步,通过正态分布检验和自相关计算,发现1960~2018年中国至少有91.14%站点、90.06%格点的高温日数和92.18%站点、87.74%格点的热浪次数的序列不服从正态分布,而且多数存在自相关。采用一种不易受离群值影响并考虑自相关的非参数方法,本文对1960~2018年中国站点和格点、4个典型区域以及全国平均的高温日数和热浪次数的线性趋势做出了更为准确的估计。研究发现,高温日数显著增多的站点主要出现在华南和西北地区,热浪次数呈显著增多趋势的站点目前几乎仅限于华南地区和新疆的个别站点;区域平均而言,仅有华南区域和西北区域的高温日数和热浪次数是显著增多的,华北区域和东北区域趋势并不显著;全国平均的高温日数和热浪次数都是显著增多的。本文对高温热浪的趋势及其显著性估计、统计预测的方法选择上有重要参考价值。

1961~2017年雅鲁藏布江河谷地区夏季气候暖干化趋势 下载:70 浏览:343

赤曲1 周顺武2 多典洛珠1 王传辉4 孙阳3 《气候变化研究》 2020年4期

摘要:
基于1961~2017年青藏高原腹地雅鲁藏布江河谷地区4个站(拉萨、日喀则、泽当和江孜)夏季(6~8月)月平均气温、降水和相对湿度等观测资料,分析了该地区夏季气候年际和年代际演变特征,并探讨了气温、降水和相对湿度在年际和年代际时间尺度上的相互关系以及与总云量和地面水汽压的联系。结果表明:(1)1961~2017年该地区夏季气候出现了暖干化趋势。气温(相对湿度)显著升高(下降),降水趋势变化不明显;本世纪初气温(相对湿度)均发生了显著的突变。(2)该地区夏季气候因子间在年际和年代际时间尺度上存在密切关系:气温与相对湿度和降水均存在明显的负相关,降水与相对湿度为正相关。(3)该地区夏季气候因子间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与同期总云量和地面水汽变化有关。1961~2017年总云量持续减少是气温显著升高的主要原因之一,气温的显著升高和降水变化不明显又造成了相对湿度的显著下降。

基于一维导热的高炉测温传感器热传输规律分析 下载:399 浏览:433

董大明1 孙一博1 潘刚2 黄森2 鞠向明1 李丽荣1 孙采鹰3 《传感器研究》 2018年12期

摘要:
在高炉冶炼生产过程中,炉身、炉腹部位的炉料由于高温作用存在固液两相流动的复杂过程。该位置的炉衬负荷较大,直接威胁到安全生产。因此,提出一种基于一维导热的炉温在线检测传感器模型,用于检测炉衬内表面的温度。采用控温实验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建立传感器测杆的物理模型和非稳态导热过程的数学模型。通过控制测杆热端温变幅度50、80、100、150、200、300 K6个典型温变工况,分析不同稳态变化过程中测杆上温度分布规律,得到测杆上不同位置稳态温度之间对应的回归方程。从而由远离高温区测温点温度推测炉衬内表面的温度,对测温设备形成保护。传感器能够在第一时间给出炉况信息,为高炉测温提供新的方法。

一种附加阻抗法在测量配电网电容电流中的应用 下载:70 浏览:422

郭俞潞1 梁沛然2 《电路系统研究》 2019年1期

摘要:
针对中性点不接地方式的系统,提出了一种在配电网电容电流实时测量应用中的方法—附加并联阻抗法,即在系统的任意一相投入附加阻抗。在保持中性点位移电压的幅值低于最大允许值(低于相电压15%)的同时,对两次简单的电阻值和附加电感量进行变动。从而测量出不同的中性点位移电压的幅值。为了精确地得到系统绝缘电阻和对地分布电容,可用相应的附加电感、电阻和测得的中性点位移电压的幅值进行求解。最后对配电网的对地电容电流进行计算。并且给出了基于PSCAD软件对6 kV配电网中性点不接地系统的仿真计算结果。从而验证了本方法的可行性,并且具有很高的测量精确度。因为对中性点电压与其他量之间的相位关系可以不予考虑,所以,具有测量范围广和测量简单、能够应用于电网绝缘参数的测量,以及附加阻抗对系统的正常运行影响小的优点。

基于慢特征分析对连续系统的外强迫提取 下载:68 浏览:398

卢文旭1 段明铿1 王革丽2 《气候变化研究》 2020年3期

摘要:
外强迫随时间的变化对于非平稳系统的影响十分重要,如何从该系统中重构或提取外强迫信息则成为研究其中动力学特征的关键所在。本文基于慢特征分析方法(Slow Feature Analysis,SFA)以连续系统(改变的Lorenz系统)为参考模型,分别讨论在周期型强迫、减弱的周期型强迫、指数衰减型强迫、伴随指数衰减的周期型强迫等条件下,SFA方法对模型中不同强迫信号的提取能力。结果显示,SFA方法能够提取作用于连续系统中的外强迫信息,其提取效果与外强迫的强度、噪声以及嵌入维数m有关:对于越弱的外强迫或者存在越强的噪声干扰,提取效果越差,提取信号中将出现虚假的高频波动;嵌入维数m的增大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外强迫信号的提取效果。试验还表明,作用在单一变量上的外强迫会将其驱动信息嵌入于系统中,因此,可以通过SFA分析方法从其他变量中提取其外强迫信号。

中国夏季降水的组合统计降尺度模型预测研究 下载:78 浏览:291

刘颖1 任宏利1 张培群1 左金清1 田奔1 万江华1 李永生3 《气候变化研究》 2020年3期

摘要:
现阶段的动力气候模式尚不能满足东亚区域气候预测的实际需求,这就需要动力和统计相结合的方法,将动力模式中具有较高预测技巧的大尺度环流信息应用到降水等气象要素的统计预测模型当中,以改善后者预测效果。本文中所介绍的组合统计降尺度模型,可将动力气候模式预测的大尺度环流变量和前期观测的外强迫信号作为预测因子来预测中国夏季降水异常。交叉检验结果显示,组合统计降尺度预测模型的距平相关系数较原始模式结果有较大提高。在实时夏季降水预测中,2013~2018年平均的预测技巧相对较高,趋势异常综合检验(PS)评分平均为71.5分,特别是2015~2018年平均的PS评分预测技巧达到72.7分,总体上高于业务模式原始预测和业务发布预测的技巧。该组合统计降尺度模型预测性能稳定,为我国季节预测业务提供了一种有效参考。

地面稠密观测资料在强对流天气监测预警中的研究进展 下载:56 浏览:461

李佩芝1 周长春2,3 华维1 《地理研究进展》 2020年1期

摘要:
综述国内外数篇论文,从强对流天气监测、预报预警、模式同化3个方面总结分析了近年来地面稠密观测资料的应用与优劣之处。综述表明:地面加密自动站、风廓线雷达、地基GPS、雨滴谱仪等多种观测仪器组成的地面稠密观测网具有时间尺度密集、覆盖面积广泛、能捕捉较多细微变化的优势,通过该观测网所得数据总结出的一系列指示性指标在强对流监测预警中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但因中国地形天气情况复杂多变、数据缺失、仪器造价昂贵等问题,导致该观测网所得指示性指标不能适用于中国全境,应根据该观测网数据分析总结适应本地的预报指标。

基于数值模拟和统计拟合分析华北冬季一次大范围重污染过程的形成机理 下载:71 浏览:311

秦楚菲1 孙家仁2 张文君1 廖志恒3 滕宇威1 陈朋龙2 陈静华2 《气候变化研究》 2020年3期

摘要:
基于WRF/Chem(Weather Research Forecasting/Chemistry)模式对2015年11月25日至12月2日我国北方一次大范围PM2.5(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2.5μm的颗粒物,即细颗粒物)重污染过程进行了模拟。与观测资料对比表明,模式能够较好地模拟出PM2.5浓度及气象因素的变化趋势,结果适用于此次污染事件的机理分析。动力、热力条件及化学转化等因素对此次强污染事件形成的机理分析表明,动力因子主要通过表面风和垂直风切变的减弱对此次污染事件造成影响,边界层逆温等热力因子促进了大气稳定性的增强,不利于污染物扩散。依据PM2.5组成成分变化分析可知,硝酸盐、硫酸盐和有机碳在此次事件中含量增加,说明机动车汽车尾气和燃煤排放所致的二次气溶胶生成对PM2.5污染加剧起重要贡献。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和多因子相对贡献率量化解析结果表明,热力因子在此次污染过程中起主要作用,方差贡献率为52%,动力因子次之,方差贡献率为34%,而化学转化方差贡献率约为14%,说明气象条件,尤其是热力条件是引起此次污染事件的主要原因。

面向活体人脸检测的时空纹理特征级联方法 下载:69 浏览:373

甘俊英 翟懿 奎项俐 曹鹤 何国辉 曾军英 谭海英 邓文博 《人工智能研究》 2019年5期

摘要:
为了解决身份认证中的安全问题,通常采用活体人脸检测方法.为提高活体人脸检测的鲁棒性,文中提出时空纹理特征级联方法.首先采用局部二值模式(LBP)计算韦伯局部描述符(WLD)的差分激励,利用Prewitt算子计算WLD的方向角,提取时空域的纹理特征.再将3个正交时空平面XY、XT、YT的纹理特征直方图进行级联,得到动态纹理特征即时空纹理级联特征,并对真实人脸和伪装人脸做出判定.在公开活体人脸数据库上的实验表明,相比现有主流局部纹理特征方法,文中方法识别率更高.

不同行星边界层参数化方案对新疆降水模拟的影响研究 下载:80 浏览:319

周心河1 熊喆2 《气候变化研究》 2020年3期

摘要:
使用NCEP-FNL全球分析资料作为WRF模式的初始场和边界场,利用该模式中6种行星边界层参数化方案对新疆进行2006年10月1日至2008年1月1日的模拟积分试验,重点考察模式在10 km水平分辨率下不同行星边界层参数化方案对新疆降水模拟的敏感性。结果表明:1)采用6种行星边界层参数化方案的模式都能较好地模拟出年、雨季总降水量的空间分布及月降水的季节循环。2)对于新疆整体来说,采用Grenier-Bretherton-McCaa(GBM)方案模拟雨季降水更接近观测,偏差在±30%以内。对于天山地区来说,采用Bougeault-Lacarrere(BouLac)方案模拟年降水更接近观测,偏差为-19.13%;采用GBM方案模拟中雨和大雨的TS评分最高分别为0.37和0.33,并且能够较好地模拟7月5次较大降水日中不同下垫面类型的昼夜降水,偏差在5 mm以内。3)BouLac方案能够较好地模拟天山地区年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GBM方案更适合模拟新疆整体雨季期间降水。因此利用WRF模式开展新疆降水模拟研究时应考虑不同行星边界层参数化方案的适用范围。

面向活体人脸检测的时空纹理特征级联方法 下载:64 浏览:469

甘俊英 翟懿奎 项俐 曹鹤 何国辉 曾军英 谭海英 邓文博 《人工智能研究》 2019年4期

摘要:
为了解决身份认证中的安全问题,通常采用活体人脸检测方法.为提高活体人脸检测的鲁棒性,文中提出时空纹理特征级联方法.首先采用局部二值模式(LBP)计算韦伯局部描述符(WLD)的差分激励,利用Prewitt算子计算WLD的方向角,提取时空域的纹理特征.再将3个正交时空平面XY、XT、YT的纹理特征直方图进行级联,得到动态纹理特征即时空纹理级联特征,并对真实人脸和伪装人脸做出判定.在公开活体人脸数据库上的实验表明,相比现有主流局部纹理特征方法,文中方法识别率更高.

融合多特征的基于远程监督的中文领域实体关系抽取 下载:72 浏览:405

王斌1 郭剑毅1 线岩团2 王红斌2 余正涛2 《人工智能研究》 2019年4期

摘要:
针对从未标记的文本中抽取中文领域实体关系的问题,文中提出基于远程监督的领域实体属性关系抽取的混合方法,利用知识库中已有结构化的关系三元组,从自然语言文本中自动获取训练语料.针对远程监督方法标注数据存在大量噪声的问题,采用隐含狄利克雷分布主题模型抽取主题关键词,再与关系类型进行相似度计算和对关键词模式匹配进行去噪.最后提取词性特征、依存关系特征和短语句法树特征,并进行融合,训练关系抽取模型.实验表明,3种特征融合的F值较高,抽取性能较好.

互联网地图间坐标转换方法研究 下载:95 浏览:509

常梦阳1,2 刘志强1,2 《测绘科学与技术》 2018年3期

摘要:
互联网地图的蓬勃发展为地理数据共享提供了可能。但是根据国家相关规定,互联网地图需要进行加密,而各产品地图间加密方式有所区别,所以互联网地图的数据共享需要解决坐标系统不一致的问题。据此,研究了互联网地图间坐标转换方法,针对互联网地图的加密特点提出在不同区域分别利用多项式拟合模型坐标转换的方法。以"天地图"和百度地图为例,比较了一阶多项式和二阶多项式两种坐标转换模型的均方根误差,本方法精度能达到6m,为在线地理信息数据采集提供了坐标转换方法参考。

南海夏季风强度潜在可预报性的年代际变化及可能原因 下载:86 浏览:462

李娇1 丁瑞强2 吴志伟4 秦箭煌3 李保生5 《气候变化研究》 2020年1期

摘要:
基于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利用信噪比(SNR)方法研究了南海夏季风强度潜在可预报性的年代际变化,结果表明:南海夏季风强度潜在可预报性在20世纪80年代出现了由潜在可预报性偏低位相向偏高位相的年代际转折。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南海夏季风强度潜在可预报性和东印度洋—西太平洋(EIOWP)的海表温度(SST)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当EIOWP区域SST年际变率较大时,对南海夏季风影响较强,使得南海夏季风的外部信号增强,从而提高了潜在可预报性;当EIOWP区域SST年际变率较小时,对南海夏季风影响较弱,南海夏季风的外部信号进而减弱,潜在可预报性降低。

基于最小p-范数的宽度学习系统 下载:71 浏览:434

郑云飞 陈霸东 《人工智能研究》 2019年2期

摘要:
在宽度学习系统的基础上,以误差矢量的p-范数为损失函数,结合固定点迭代策略,提出基于最小p-范数的宽度学习系统.通过灵活设置p的取值(p≥1),提出的最小p-范数宽度学习系统能较好应对不同噪声的干扰,实现对不确定数据的建模任务.数值实验表明,在高斯、均匀、脉冲噪声干扰环境下,文中系统均能保持良好性能.将该系统应用于脑电图分类任务,在大多数被试上都能取得较高的分类精度.

邢台沙河市冬季大气污染特征与潜在源区分析 下载:90 浏览:466

刘晓咏1 王自发3 王大玮2 向伟玲2 潘小乐2 刘航2 田雨3 张瑜4 王刘铭2 李杰2 苏方成5 贺泓1 《气候变化研究》 2020年1期

摘要:
为了解邢台沙河市冬季大气污染特征,选取2017年12月至2018年2月沙河市区3个省控站点(司法局、市政府、宣传中心)的逐时监测数据,分析了沙河市主要污染物的时空分布特征和潜在源区。污染物浓度特征分析表明:整个冬季司法局、市政府和宣传中心站点的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分别为118.0μg/m3、121μg/m3和135μg/m3。在大气自然活动和人为污染排放的共同作用下,PM10、PM2.5、SO2、NO2和CO均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整个冬季沙河市的ρ(PM2.5)/ρ(PM10)、ρ(SO2)/ρ(NO2)均值分别为0.57和1.05(ρ为各物质的浓度)。且随着污染加重,ρ(PM2.5)/ρ(PM10)、ρ(SO2)/ρ(NO2)均明显升高,表明燃煤贡献增加;污染物空间分布特征分析表明:位于3个站点东北处的玻璃企业产生的污染物可能对监测站点造成了一定影响。污染物空间差异分析表明,区域污染范围越大、强度越高,大气污染的空间差异性越小;潜在源分析表明:沙河市PM2.5的强潜在源区分布在其周边区域,随着PM2.5浓度增加,强潜在源区呈缩小趋势。沙河市东南部的本地源对PM2.5浓度有主要贡献,而此处正是玻璃企业的聚集地。

利用人工神经网络模型预测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生成频数 下载:35 浏览:333

海滢1 陈光华2 《气候变化研究》 2019年6期

摘要:
通过对60年(1950~2009年)北半球夏、秋季(6~10月)热带气旋(TC)频数与春季(3~5月)大尺度环境变量的相关分析,挑选出8个相关性较高的前期预报因子建立人工神经网络(ANN)模型,对2010~2017年8年夏、秋季TC频数进行回报,并将回报结果与传统多元线性回归(MLR)方法所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ANN模型对60年历史数据的拟合精度高,相关系数高达0.99,平均绝对误差低至0.77。在8年回报中,ANN模型相关系数为0.80,平均绝对误差为1.97;而MLR模型相关系数仅为0.46,平均绝对误差为3.30。ANN模型在历史数据拟合和回报中的表现都明显优于MLR模型,未来可考虑应用于实际的业务预测中。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