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提升教育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策略 下载:91 浏览:518

马云阔1 吴亚会2 《中国教育探索》 2019年4期

摘要:
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既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推动"双一流"建设的需要,更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需要。高校应采取重视招生工作、优化培养过程、强化实践交流平台、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和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等策略,不断提升教育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满足社会发展对高质量教育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需求。

提升教育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策略 下载:91 浏览:517

马云阔1 吴亚会2 《中国教育探索》 2019年4期

摘要:
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既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推动"双一流"建设的需要,更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需要。高校应采取重视招生工作、优化培养过程、强化实践交流平台、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和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等策略,不断提升教育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满足社会发展对高质量教育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需求。

农民收入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以鸡东县为例 下载:46 浏览:472

冷晓晨 刘畅 蔡颖莉 《农业研究进展》 2020年12期

摘要:
基于黑龙江省鸡东县319份问卷调查,对鸡东县农村人民的收入现状进行描述性分析,同时应用多元有序Logit模型研究黑龙江省鸡东县农村人民的性别、年龄、工作身份、文化程度以及是否享受农业补贴5个因素对其自身收入的影响。研究表明,鸡东县农民收入高低受工作身份和文化程度的影响显著,同时是否享受农业补贴也是其重要的影响因素,而性别和年龄对鸡东县农民收入状况影响不大。

乡村振兴视阈下的乡风文明建设探析 下载:87 浏览:511

​赵晶 《农业研究进展》 2019年6期

摘要:
结合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发展理念,并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七大战略"之一进行部署,既抓住了当前乡村发展的关键,也顺应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要求,指明了新时代乡村发展的方向。乡村振兴战略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总要求,是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发展和超越。本文主要通过乡村振兴战略的视角,对乡风文明建设进行探索和分析。

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的课程设置研究 下载:78 浏览:439

朱文辉 《中国教育学报》 2019年7期

摘要:
培养农村小学全科教师是适应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本质要求,是农村小规模学校生存的必然选择,也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有效路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的提出对中小学教师的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结合农村小学全科教师的职业特点及未来社会发展的要求,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应具备基础性素养、专业性素养和发展性素养三大素养体系。基于教师核心素养体系,构建了与之相适应的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的文化通识课程、专业模块课程、自主发展课程三大课程模块。

浅议东北农机工程发展中存在问题与对策 下载:60 浏览:426

屈秀玲 《农业研究进展》 2018年8期

摘要:
随着新时代的到来,经济在与时俱进地进步,社会也在不断地前进,与此同时,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步入了一个新的水平,人们越来越重视和关注农业的发展,在农业发展中农机工程的发展尤为重要,在中国农机工程的发展在东北地区是主要的工程项目之一,在东北地区,农机工程占据农业经济效益的很大比例,但是,近些年来,必须承认的是,东北农机工程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例如农机工程的机械化水平不够高等等,这些问题的积攒也给农机工程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阻碍。

三权分置制度在农村土地中的实施现状及对策研究 下载:87 浏览:524

​陈鹏 《农业研究进展》 2019年2期

摘要:
"三权分置"制度改革在我国农村的推行,有利于在不影响承包权的前提下,解放经营权,对于农村土地所有制的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当前"三全分置"在我国农村的实施还存在着承包权与经营权权力关系和土地经营权能否抵押土地等一系列问题。因此,本文主要是对"三权分置"在我国的农村实施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三权分置"实施问题的相应策略,以期推动"三权分置"制度在我国农村的顺利实施。

学术治理的内卷化:内涵表征、生成机理与破解之道 下载:52 浏览:513

朱文辉 《教育研究与发展论坛》 2020年8期

摘要:
内卷化是指事物既无法维持现状又难以自我更新,只能在内部不断复制和精细化的现象。学术治理的内卷化体现在网络化治理主体与治理的表层化、多样化治理手段与治理的技术化、细致入微的治理内容与治理的外塑化三个方面。学术治理的内卷化并非发生于外生变量的强迫而学术群体集体屈服之时,而是开始于学术群体从屈服转变为对外生变量的主动应承,并持续性再生产出更多不合理的学术规则之际。破解学术冶理的内卷化应匡正学术治理的价值立场,达成学术群体认同的平等契约,建立以代表作为主的同行评议机制。

小学数学教学中真实情境的理解与设计策略 下载:63 浏览:539

金轩竹 马云鹏 《现代教育教学研究》 2019年12期

摘要: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真实情境"是一种包含数学信息的综合问题情境。作为数学教学问题情境的重要类型之一,真实情境具有数学化、本质性、冲突性的特征,在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促进学生数学知识建构及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实践中,教师可通过深入分析内容本质、定位学生前概念,以及从多维视角选取情境类型等方法展开情境的构思与设计。

高等教育服务农村社会的政策支持及其反思 下载:86 浏览:522

孙涛 邬志辉 《教育研究与发展论坛》 2018年5期

摘要:
从城乡二元对立到城乡一体化发展,需要充分发挥高等教育的作用。近年来,中央政府已出台多项政策,包括实施农村贫困地区专项招生政策、特岗教师计划与免费师范生政策、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意见、"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和自学考试面向农村工作的意见,寄望以此提升农村存量人口的人力资源质量并吸引高素质人才服务于农村社会,从根本上破解困扰农村发展的人才瓶颈。与此同时,应发展农业高等教育、创办农村社区学院以及健全农业科技支持和推广体系,以有效释放高等教育活力,助力高等教育担负起推进城乡二元结构消解的时代角色,进而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中小学教师劳动教育信念的迷思与解蔽 下载:52 浏览:408

李慧 邓涛 《教师教育与创新》 2020年12期

摘要:
信念是行动的先导。教师劳动教育信念深刻影响着劳动教育课程实施的进程与效果。当前,教师在劳动教育课程实施中存在"体力与脑力相分离""重劳动轻教育""抑制身体参与和脱离情境""教育评价浅表化"等问题。究其原因,是在二元对立思维、工具理性、"唯科学"取向以及教师文化自觉意识式微等因素的影响下产生劳动教育信念的迷思,使教师劳动教育实践陷入困境。解蔽教师劳动教育信念迷思,需要解构体力与脑力相对立的社会文化观念,打破被工具理性支配的思维模式,消除教师对"唯科学"评价观的迷信盲从心理,提升教师建构劳动教育信念的文化自觉。

基于实践能力培养的高校公共基础课教学模式研究 下载:60 浏览:393

胡艳英 《教师教育与创新》 2020年11期

摘要:
在现行的大学生课程体系中,公共基础课与必修课、专业课一样都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由于受到上课方式、教学评价方法、学生重视程度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公共基础课很难发挥其应有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不仅要求掌握书本知识,更对动手能力、实践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国高校公共基础课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学生缺少对公共基础课的基本认知、授课形式无法实现有效监管、授课方式单一、授课内容与生活实际脱节等几个方面。如何利用公共基础课提升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是一个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本文在结合东北林业大学7年课程教学实验的基础上,对实验过程进行跟踪与分析,探讨在公共基础课教学中融入创新实践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方法改革。通过分析实验结果发现,利用不同教学方法将实践教学模式融入授课过程不仅有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且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学生素质及实践能力的提高亦能起到显著的推动作用。因此,应改变现有的授课模式,增加学生的课堂参与活动,增加实践考核内容并计入公共基础课评定成绩,通过多种鼓励政策提高公共基础课地位,从而发挥高校公共基础课的应有作用。

功率的高端备课 下载:77 浏览:502

董友军1 马北河2 王双维3 《现代教育教学研究》 2019年6期

摘要:
通过分析人教版"功率"的编写思路可知,其"功率"的编写存在不足。而从高端备课的角度,优化教学流程、突显科学方法、重视理论探究、关注知识应用,能对"功率"进行符合物理教学规律、适合学生认知规律、培养物理核心素养的重构。

全日制教育硕士生反思能力初始状况研究——基于D师范大学的调查 下载:71 浏览:500

梁荣华1 曹艳玲2 饶从满1 《教师教育与创新》 2018年8期

摘要:
作为未来的反思性实践者,职前教师反思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同样重要。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对D师范大学2016级全日制教育硕士生反思能力的初始状况进行调查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全日制教育硕士生的反思能力整体处于中等偏上水平,总体呈正态分布,但各下设因子的发展水平显著失衡,教学反思能力发展明显滞后;(2)分组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全日制教育硕士生反思能力发展水平的内部差距显著;(3)以往的教学经验、教育实习经历、本科是否是师范生等因素,没有对全日制教育硕士生反思能力的发展产生显著影响。研究认为:在整体提升反思能力发展水平的同时,应着重关注教学反思能力的发展;在整体提升反思能力的同时,要尽量缩小内部个体之间的差距;应积极探索高效的反思性实践模式,以促进职前教师在循环和递进的实践过程中,反思能力也能实现螺旋式发展。

海拉尔河浮游植物功能群时空特征及其与水环境因子的关系 下载:47 浏览:283

刘子暄1 王莹莹1 赵昶1 常畅然1 窦华山2 陈星瑶2 陶玉龙2 马成学1 《中国水产学报》 2023年5期

摘要:
为探究北方寒区富营养化偏碱性河流浮游植物功能群的时空特征及其与水环境因子间的关系,于2019年春季(5月)、夏季(8月)和秋季(9月)在海拉尔河水域上、中、下游及两条主要支流设置了14个采样点,对浮游植物功能群特征包括种类组成、生物量、时空分布及其与水环境因子间的关系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在海拉尔河流域共鉴定出6门80种浮游植物,浮游植物生物量呈现下游>中游>上游的特征;海拉尔河水域浮游植物可划分为20个功能群,其中C、D、MP、X2为重要功能群,重要功能群时空组成分布有一定的差异,从上游至下游,浮游植物功能群C比例显著增加,季节变化则呈现C+X2+D(春季)→X2+MP+D+C(夏季)→D+C+MP(秋季)的特征;Pearson线性相关性分析与冗余分析显示,影响海拉尔河水域浮游植物功能群的主要水环境因子为pH、总磷(TP)、总氮(TN)和水温(WT),均与重要功能群C、D、MP、X2呈正相关关系;功能群X2与pH、TP、TN和WT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其中,功能群D与WT相关性更大,功能群MP与TP相关性更大,功能群C与TN相关性更大。研究表明,不同纬度、营养水平和酸碱度河流的浮游植物功能群组成差异较小,海拉尔河浮游植物功能群的生物量组成季节差异不显著,空间差异相对显著,下游污染增加后浮游植物功能群C比例显著升高。

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高考复数试题研究 下载:59 浏览:385

彭艳贵1,2 王鹤颖3 《现代教育教学研究》 2020年1期

摘要:
复数理论是数学学科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学生持续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和应用价值。在高中数学课程中,人们比较一致地认为,高中阶段复数的课程目标是体现数系扩充、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提供必要的知识基础。但在近二十年的高中数学教育改革中,复数课程内容越来越少,在教学中的地位越来越低。高考是我国学校教育非常重要的一种评价形式,通过对近十年高考试卷复数试题的整理,借助SOLO分类理论评定试题的思维水平,评价出当前我国高中复数课程目标实施状况,为新版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实施探索经验,为今后高中复数课程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依据。高考复数试题在思维水平上可以概括为三个层次,但绝大多数题目处于单点结构和多点结构的思维水平,并且具有较强的一致性和收敛性。

日本教育体系中的教师及教师教育 下载:92 浏览:509

山崎博敏1 吕光洙2 《教师教育与创新》 2018年2期

摘要:
1949年,日本出台了教师资格证法,同时,高等院校也开始举办教师教育。国立、公立及私立4年制高等院校和短期大学为中学提供了大量师资,国立大学的教师培养学部则是小学教师的主要提供者。日本教师教育机构的类型和功能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私立的儿童学部等开始供应更多的小学教师;教职研究生院开设了研究生层次的职前和职后教师教育课程。日本新任教师必须通过考试才能获得相应的教师资质。正是因为实行了开放的教师聘用制,日本的师资水平才得以稳步提升。日本教师属于政府职员,因此其社会地位能够得到保障。日本社会为教师提供了各种培训机会。日本所有教师都聚集在大型职员室进行校际实践及共同研究,这不仅有助于教师技能的提升、专业知识的巩固,还能够促进教师之间的团队合作,并对学校管理产生积极影响。

葛氏鲈塘鳢耐受完全结冰缺氧环境的能力及生理生化响应 下载:60 浏览:365

柴龙会 黄璞祎 暴旭 《中国水产学报》 2020年4期

摘要:
为研究葛氏鲈塘鳢Perccottus glenii对完全结冰缺氧环境的耐受能力和生理生化响应,试验测定了体质量为(30.0±2.7)g的葛氏鲈塘鳢在不同水体结冰温度下的存活率,以及水体结冰前(0℃)、水体完全结冰(-2℃持续24h)、鱼体复苏(4℃,1、24、72h)各阶段的生理生化指标。结果表明:葛氏鲈塘鳢在-2℃冰中持续24h的存活率为100%,随着温度降低存活率明显下降,-5℃下持续24h时的存活率为0;与水体结冰前的各指标相比,葛氏鲈塘鳢在水体完全结冰和鱼体复苏阶段的肝糖原含量显著降低(P<0.05),肌糖原变化趋势与肝糖原相似但未达到显著性水平(P>0.05),心脏、脑、鳃和肌肉中的葡萄糖含量显著升高(P<0.05),鳃、脑和心脏中的乳酸含量显著升高(P<0.05),但各组织中的乳酸脱氢酶活性变化不显著(P>0.05)。研究表明,葛氏鲈塘鳢可以短时间耐受较温和的水体完全结冰缺氧环境,通过分解肝糖原在组织中积累葡萄糖作为主要的抗冻保护剂,增强无氧糖酵解代谢来应对结冰缺氧环境。

农村丧偶老年人社会支持体系研究——基于冀中L县百位老年人的实地调查 下载:72 浏览:401

李泰1 刘春怡2 《老龄研究进展》 2019年4期

摘要:
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河北省中部(以下简称"冀中")地区L县百位农村丧偶老年人展开实地调查。研究发现:农村丧偶老年人的社会支持水平大大低于我国常模,且个体差异显著;社会支持各因子中,农村丧偶老年人的客观支持与主观支持状况差于对支持的利用度状况,表明农村丧偶老年人获得的外界客观支持与主观感受到的支持未充分达到自身可利用水平;此外,性别、年龄、居住形式等个人因素与农村丧偶老年人的社会支持水平具有显著相关关系。结合深度访谈,以现实问题为导向,基于个人、家庭与社会等影响因素,需要考虑从多层面完善农村丧偶老年人社会支持体系。

基于可达性分析的机构养老设施空间配置研究——以长春市为例 下载:86 浏览:468

马丽亚 修春亮 《老龄研究进展》 2018年5期

摘要:
研究机构养老设施空间配置,在满足老年人需求、优化空间结构、节约社会资源等方面具有指导意义。基于可达性分析方法,以长春市中心城区作为研究区域。考虑到现有机构养老设施的医疗功能缺失,利用高斯两步移动搜索法,分别分析了各街道老年人到机构养老设施的可达性和机构养老设施到医院的可达性。结果表明:长春市中心城区老年人到机构养老设施的可达性相对较高,高值区域集中分布在北部区域;机构养老设施到医院的可达性表现为西部最高,自西向东、南、北递减。结合机构养老设施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可达性的相关研究,针对机构养老设施的空间布局及相关规划提出合理化建议。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