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DSA与高分辨MRI诊断颅外段颈内动脉闭塞性病变的对比研究 下载:84 浏览:518

​吕涛1 王小雅1 吴宇伦1 李也1 党美娟1 李涛1 黄玮2 李晓会2 王虎清1 张磊1 卜宁1 孙宏1 张茹1 展淑琴1 张桂莲1 《神经科学研究》 2020年9期

摘要:
探讨DSA和高分辨MRI(HR-MRI)在颈内动脉闭塞性病变(ICAO)评估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前瞻性纳入单中心符合纳排标准、且经同期DSA和HR-MRI检查,诊断为颈内动脉闭塞的患者。根据Bouthillier法将颈内动脉分为7段,按照Lee诊断标准对所有患者进行DSA诊断,按照Hasan法对所有患者进行闭塞分型。根据Ming-Li的标准对靶血管进行HR-MRI诊断。观察DSA和HR-MRI对ICAO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对闭塞残端形态、闭塞分型、闭塞近端和远端的位置诊断的一致性。结果本研究共纳入47例患者,其中男35例(74.5%),年龄30~79岁,平均(58.6±11.5)岁。33例(70.2%)有临床症状,以偏侧肢体力弱、麻木(53.2%)和言语障碍(21.3%)最常见,少数表现为头晕,视力及视野改变及发作性意识障碍等后循环表现。有症状者mRS评分为(2.0±1.4)分,NIHSS评分为(4.2±4.2)分。DSA诊断为动脉粥样硬化38例,动脉夹层9例。HR-MRI诊断为动脉粥样硬化35例,动脉夹层12例。以HR-MRI为标准,DSA在诊断ICAO病因为动脉粥样硬化的敏感性为97.1%,特异性为66.7%;诊断动脉夹层的敏感性为66.7%,特异性为97.1%;HR-MRI与DSA诊断ICAO病因具有很高的一致性(κ=0.695,P<0.001)。两种影像对判断闭塞起始端、终末端的位置及残端形态也具有很高的一致性(κ=0.846,κ=0.903,κ=0.960;均P<0.001);以HR-MRI为标准,DSA对Hasan分型的不同类型的敏感性差异较大,其中A型和B型可以达到100%,而C型和D型的敏感性分别为77.8%和73.7%,特异性分别为86.8%和92.9%。结论对颅外段动脉粥样硬化和夹层引起的ICAO评估,DSA的敏感性更高,HR-MRI的特异性更高,二者诊断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尤其对A型和B型闭塞,但对于C型和D型闭塞,常常需要二者结合判断。

帕金森病伴发睡眠障碍的脑结构形态学分析 下载:84 浏览:496

​李晓昶 杨改清 祁萌萌 徐志强 《神经科学研究》 2020年8期

摘要:
探讨帕金森病(PD)伴发睡眠障碍的脑结构形态学特征。方法对30例PD患者(PD组)进行睡眠障碍的PD睡眠量表评估和头颅MRI检查。以30名年龄和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利用FreeSurfer软件实现了基于体素的图像自动分析。结果 PD组两侧扣带回后部及左侧中央前回皮质厚度较对照组减小,右侧侧脑室较对照组增大,两侧海马体积较对照组减小,两侧额极皮质表面积较对照组减少(均P<0.05)。PD组中睡眠障碍者(PDSD组)左额中回后部、两侧扣带回后部、两侧中央前回及右侧颞叶内侧皮质厚度均较无睡眠障碍者(PDnSD组)减小,两侧海马体积较PDnSD组减小,两侧额及皮质表面积较PDnSD组减少(均P<0.05)。结论 PD睡眠障碍可能与认知及躯体运动相关脑区(左侧额中回后部、中央前回,右侧颞叶内侧区)体积减小有关,PD认知及运动障碍与睡眠障碍有一定解剖联系。

三维双激发平衡式稳态自由进动序列和三维时间飞跃MRA序列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中的诊断价值 下载:79 浏览:487

​黄雨 柴学 肖朝勇 黄清玲 《神经科学研究》 2020年8期

摘要:
探讨三维双激发平衡式稳态自由进动序列(3D-FIESTA-c)和三维时间飞跃MRA序列(3D-TOF-MRA)评估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神经血管关系的准确性和诊断价值。方法对130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行3D-FIESTA-c和3D-TOF-MRA扫描,对获取的影像资料进行分析,判断患者患侧三叉神经与周围血管关系,以微血管减压术(MVD)为金标准,对比分析3D-FIESTA-c、3D-TOF-MRA以及3D-FIESTA-c联合3D-TOF-MRA显示责任血管的情况。结果 130例三叉神经痛患者中均行MVD术,证实128例存在责任血管(98.5%), 2例未见明确责任血管(1.5%)。与MVD手术结果对照,3D-TOF-MRA、3D-FIESTA-c和3D-FIESTA-c联合3D-TOF-MRA显示责任血管阳性率分别为86.9%(113/130)、87.7%(114/130)、95.4%(124/130),准确率分别为80.8%(105/130)、84.6%(110/130)、93.8%(122/130),3D-FIESTA-c联合3D-TOF-MRA评估责任血管阳性率和准确率均高于3D-TOF-MRA或3D-FIESTA-c单独评估(均P<0.05);3D-FIESTA-c联合3D-TOF-MRA评估责任血管阳性率与MVD术结果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D-FIESTA-c评估责任静脉伴或不伴有其他血管阳性率(7.7%,10/130)高于3D-TOF-MRA(0%)(P<0.01)。结论 3D-FIESTA-c联合3D-TOF-MRA在诊断神经血管关系中起到互补作用,能够明确责任血管的存在以及血管类型,尤其评估静脉时,3D-FIESTA-c优于3D-TOF-MRA,对制定MVD手术方案具有指导意义。

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清胱抑素C水平与脑白质疏松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研究 下载:81 浏览:516

​王建 曹树刚 张文婷 王嵘峰 夏明武 徐文安 《神经科学研究》 2020年5期

摘要:
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清胱抑素C水平与脑白质疏松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192例行头颅MRI检查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应用Fazekas评分量表将合并脑白质疏松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分为轻度组27例,中度组96例,重度组69例。收集3组患者包括血清胱抑素C水平在内的各项临床资料。结果年龄、三酰甘油、肌酐等在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血清胱抑素C水平依次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胱抑素C水平是脑白质疏松严重程度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OR=4.669,P=0.042);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血清胱抑素C水平与脑白质疏松严重程度呈正相关(r=0.371,P=0.000)。结论血清胱抑素C水平升高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脑白质疏松的严重程度独立相关。

低浓度对比剂CE-MRA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磁共振血管成像及灌注成像中的应用价值 下载:81 浏览:497

​符艳梅 陈首民 彭川 张志富 阚豫波 《神经科学研究》 2020年4期

摘要:
探讨低浓度对比剂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MRA及灌注成像(PWI)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纳入临床怀疑卒中且需做MRA及PWI的患者40例,随机分为常规浓度组(20例,对比剂浓度0.5 mmol/ml)和低浓度组(20例,对比剂浓度0.25 mmol/ml)。比较两组患者的图像质量评分、信号差异及缺血半暗带情况,并以DSA为金标准,分别比较两组患者动脉狭窄程度。结果低浓度组与常规浓度组间图像质量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75±0.64)vs.(3.85±0.67);t=-0.483,P=0.632]。低浓度组颈总动脉分叉处信号强度(SI)(1198.30±43.52)低于常规浓度组(1222.95±54.47),信噪比(SNR)(201.85±28.71)、对比噪声比(CNR)(197.95±24.53)稍高于低浓度组[(191.15±16.58),(180.80±22.48)],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低浓度组大脑中动脉起始处SI(1535.70±69.97)、SNR(230.25±16.86)、CNR(211.05±21.13)均低于常规浓度组[(1543.61±93.38),(307.85±15.82),(279.10±14.94)],两组间S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间SNR、CNR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常规浓度组CE-MRA诊断动脉狭窄的准确率为94.92%,低浓度组CE-MRA诊断动脉狭窄的准确率为94.34%。两组DSC-PWI诊断缺血半暗带观察者间一致性均较好(k=0.87;k=0.86)。结论低浓度对比剂CE-MRA和PWI扫描在不影响图像诊断质量的前提下,可降低对比剂注入量、减少对患者的损害,是一种可行的急性脑卒中的MRI扫描方案。

高分辨磁共振在青年卒中颅内动脉狭窄病因诊断的研究 下载:81 浏览:504

​何桂香1 钟建国1 王雪扬2 宋维根1 王根娣1 陈敏1 陈明珠1 《神经科学研究》 2020年3期

摘要:
回顾性分析青年卒中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探讨高分辨MRI(HR-MRI)血管壁成像对青年卒中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病因的诊断。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9年9月就诊于盐城市第三人民医院的缺血性青年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病程14 d内进行HR-MRI扫描的80例患者(实验组),以及同期内行CTA检查,而未行HR-MRI或DSA检查的189例患者(对照组)。对两组数据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实验组中诊断为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52例(65.00%),动脉夹层12例(15.00%),血管炎性病变7例(8.75%),烟雾病8例(10.00%),病因不明1例(1.25%)。对照组中诊断为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146例(77.20%),动脉夹层10例(5.30%),血管炎性病变4例(2.10%),烟雾病25例(13.20%),病因不明4例(2.10%),实验组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诊断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夹层、血管炎性病变诊断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烟雾病、病因不明的诊断率虽然低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HR-MRI血管壁成像在青年卒中颅内动脉狭窄病因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能提高病因诊断的准确率。

3 T MR的T2WI和磁敏感成像序列对帕金森病、进行性核上性麻痹帕金森型及多系统萎缩帕金森型的鉴别价值 下载:81 浏览:512

​方星1 张帆1 杨晶晶1 宋金辉1 高平2 王普清1 《神经科学研究》 2020年2期

摘要:
评估脑部壳核、齿状核、红核、苍白球在磁敏感成像(SWI)的低信号强度与低信号层数,黑质燕尾征的消失及额颞叶萎缩程度对帕金森病(PD)、进行性核上性麻痹帕金森型(PSP-P)及多系统萎缩帕金森型(MSA-P)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采用MRI的T2WI和SWI序列对30名健康对照、80例PD患者、22例PSP-P患者及17例MSA-P患者进行检查,观察患者脑部壳核、齿状核、红核、苍白球在SWI的低信号强度与低信号层数,黑质燕尾征的消失及额颞叶萎缩程度。采用ROC曲线评价其鉴别诊断价值。结果与PD组比较,PSP-P组壳核低信号强度分级显著升高(P=0. 007),PSP-P组和MSA-P组红核低信号强度分级显著降低(P=0. 000,P=0. 000)。与PSP-P组比较,PD组齿状核、苍白球及MSA-P组苍白球低信号层数显著增加(P=0. 002,P=0. 000,P=0. 008)。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D组、PSP-P组和MSA-P组燕尾征消失比率均显著升高(均P <0. 008),但PD、PSP-P、MSA-P三组间燕尾征消失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PSP-P组比较,PD组和MSA-P组额颞叶萎缩较轻(P=0. 000,P=0. 001)。壳核低信号强度鉴别PSP-P与PD的最佳截点为0. 5,此时敏感度为88. 2%,特异性为66. 4%,曲线下面积(AUC)为0. 70;额颞叶萎缩程度鉴别PD与PSP-P的最佳截点为0. 5,在调整为轻度萎缩后,敏感度为88. 2%,特异性为45. 1%,AUC为0. 74。壳核及红核信号强度、齿状核及苍白球层数、额颞叶萎缩程度联合鉴别PSP-P和PD的AUC为0. 939,标准误为0. 026,P值为0. 000。利用燕尾征消失鉴别健康者和PD、PSP-P时,AUC为95. 5。结论壳核和红核信号强度分级、齿状核和苍白球层数、额颞叶萎缩程度对PD、PSP-P、MSA-P的鉴别有一定参考价值。

MRAB OXA-23基因检测电化学DNA传感器的构建及初步评价 下载:91 浏览:503

郭宏波1 戴飘飘2 黄华亮1 郭彦伟1 《国际检验医学》 2019年11期

摘要:
目的构建用于检测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RAB)OXA-23突变基因的新型电化学DNA传感器。方法采用多分枝长针海胆形铂纳米树枝(Pt-LSSUs@PAA)修饰电化学DNA传感器界面,以六氨合钌(RuHex)为信号指示剂,通过差分脉冲伏安法检测传感器杂交前后与DNA骨架中带负电的磷酸基团结合的RuHex产生的电化学信号差异。用构建完成的电化学DNA传感器定量检测MRAB OXA-23突变基因。结果构建的电化学DNA传感器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重现性,Pt-LSSUs@PAA的修饰能显著增大电极的有效面积,加快电极表面的电子传导速率,达到信号放大的目的。构建完成的电化学DNA传感器测定OXA-23浓度的线性范围为10 fmol/L~10 nmol/L,检测限为3.3 fmol/L(信噪比为3),且具有良好的特异性。结论构建的电化学DNA传感器可灵敏、特异地定量检测MRAB OXA-23基因。

烟雾病患者大脑中动脉始端血管壁MRI表现的随访研究 下载:81 浏览:505

王可颜1 程敬亮1 韩晶1 李舒曼1 管生2 《神经科学研究》 2019年10期

摘要:
探讨烟雾病患者自然病程中大脑中动脉始端血管壁MRI表现及其变化。方法前瞻性纳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介入科自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19例烟雾病患者, 随访观察每例患者单侧大脑中动脉始端血管壁MRI表现及其临床症状。结果收治时, 19例患者中铃木分期Ⅱ期2例, Ⅲ期9例, Ⅳ期8例;血管最大横截面积为(5.7±1.4) mm2, 血管壁最大厚度为(0.9±0.2) mm;血管壁无强化15例, 轻度强化2例, 明显强化2例;血管壁向心性增厚17例, 偏心性增厚2例;2例Ⅲ期患者呈向心性增厚、血管壁轻度强化, 2例Ⅲ期患者呈向心性增厚、血管壁显著强化, 1例Ⅱ期患者及1例Ⅳ期患者呈偏心性增厚、血管壁无强化, 1例Ⅱ期患者、5例Ⅲ期患者及7例Ⅳ例患者呈向心性增厚、血管壁无强化。平均随访38.7个月后, 19例患者的血管最大横截面积为(5.5±1.2) mm2, 血管壁最大厚度为(1.0±0.3) mm, 与之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例Ⅱ期患者进展成Ⅲ期(血管壁分别从无强化发展成显著强化或轻度强化), 余患者的铃木分期、血管壁强化程度及增厚方式未见明显变化。6例患者在随访期间脑缺血症状再次发作, 其中血管壁强化者4例, 无强化者2例。结论Ⅱ~Ⅳ期烟雾病患者的大脑中动脉始端多呈向心性增厚、血管壁无强化。烟雾病进展缓慢, 少数患者的血管壁可从无强化发展到强化, 且血管壁强化者脑缺血症状再次发作的可能性更高。

斑鳢叉头框转录因子基因Foxl2的克隆表达及性类固醇激素刺激下的表达响应 下载:51 浏览:335

吴燕铎1,2 欧密1 高丹丹1,2 陈昆慈1,2 罗青1 刘海洋1 赵建1,2 《中国水产学报》 2022年3期

摘要:
为探究叉头框转录因子Foxl2基因(forkhead transcription factor gene 2)在斑鳢Channa maculata性腺发育过程中的作用,采用RT-PCR和RACE技术克隆出斑鳢Foxl2基因,利用qRT-PCR解析Foxl2基因在雌雄斑鳢1龄成鱼组织、不同发育时期性腺中的表达情况,以及外源性激素诱导后雌雄斑鳢性腺中Foxl2的表达变化,通过酶联免疫法测定性腺不同发育时期雌雄斑鳢血清中的雌性激素(estrogen, E)总含量,并利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性腺中Foxl2蛋白表达的细胞类型。结果表明:克隆获得斑鳢Foxl2 cDNA序列全长为1 939bp,开放阅读框(ORF)为921bp,共编码306个氨基酸;组织表达分析显示,Foxl2在卵巢中表达量最高且极显著高于精巢(P<0.01),但在鳃和脑组织中雄鱼表达量显著高于雌鱼(P<0.05);性腺发育时期表达分析显示,Foxl2在卵巢中表达量高于精巢,且在孵化出膜后105d时,卵巢中表达量达到最高,精巢中表达量最低,两者表达量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1),血清中雌激素总含量变化与之相似;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Foxl2蛋白表达于斑鳢卵巢成熟卵母细胞周围的颗粒细胞,精巢中未检测到Foxl2表达信号;经外源性类固醇激素17α-乙炔基雌二醇(17α-ethynylestradio, EE2)和17α-甲睾酮(17α-methyltestosterone, MT)处理后,卵巢中Foxl2的表达均受到抑制,但精巢中表达水平被EE2上调,被MT下调。研究表明,Foxl2基因在斑鳢性腺中呈现明显的性别二态性表达,推测其参与卵巢的发育和维持,通过外源激素诱导,Foxl2可能响应性类固醇激素的调节,本研究从mRNA和蛋白层面初步揭示了Foxl2在斑鳢性腺发育中的重要作用,为深入研究其性别分化机制及性别控制技术提供了科学参考。

基于MEP最大振幅研究电针联合rTMS对脑梗死恢复期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mRS、FMA、BI的影响及机制 下载:39 浏览:245

张瑜 罗依 钟茜芸 刘佩东 单筱淳 《中医研究杂志》 2020年12期

摘要:
目的:评价电针联合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脑梗死(CI)恢复期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有效性,并研究神经可塑性关联机制。方法:采用随机、双盲、2组间平行对照的设计方法,将符合入组标准且改良Rankin评级(mRS)在1-4级的患者分为电针联合低频rTMS治疗组(治疗组)、电针联合假低频rTMS治疗组(对照组),每周治疗5次,治疗4周,对治疗前后2组mRS、患侧上肢Fual-Meyer(FMA)、改良Barthel指数(BI)、受损半球M1区运动诱发电位(MEP)最大振幅改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mRS、FMA、BI评分改善和MEP最大振幅,与治疗前对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对比,治疗组治疗后FMA和MEP最大振幅的提高优于对照组,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mRS、BI治疗后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联合低频rTMS治疗CI恢复期上肢运动障碍疗效更显著,机制与提高患侧半球皮层兴奋性有关,是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的治疗方案。

基于fMRI针刺太白、太冲单穴脑激活区对比研究 下载:46 浏览:340

李晓陵1 关昕1 姚家琪1 纪亚红1 许宇飞1 曹丹娜1 温颖1 曲冰1 王丰1 徐佐宇2 《中医研究杂志》 2020年8期

摘要:
目的:应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分析针刺太白(SP3)、太冲(LR3)单穴脑激活效应的差异,验证针刺腧穴在脑中枢效应的特异性。方法:采集15名健康青年志愿者针刺太白、太冲单穴的fMRI数据,利用DPARSF、SPM12及XJVIEW软件进行数据预处理和统计分析。结果:针刺太白、太冲单穴共同激活脑区为:左侧额上回(BA6)、左侧额下回(BA46)、左侧颞中回(BA37)、左侧丘脑、右侧脑干。针刺太冲与针刺太白穴相比正激活脑区为:左侧颞下回(BA19)、双侧额中回(BA8)、双侧背外侧额上回(BA9)、左侧楔叶及顶上小叶(BA7/31);负激活脑区为左侧岛叶(BA13)。结论:针刺太白、太冲单穴的脑激活区存在明显差异,与腧穴所属经络的循行相关,也与腧穴的临床主治有一定关联。

电针干预对尾部悬吊小鼠比目鱼肌Foxo3a蛋白及mRNA表达的影响 下载:70 浏览:477

季传婷1 虎力2 梁永瑛3 温佩彤4 徐平5 《中医研究杂志》 2020年5期

摘要:
目的:观察电针干预对尾部悬吊小鼠比目鱼肌Foxo3a蛋白及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将28只小鼠随机分成4组,即正常组、尾吊组、提前电针组和电针组,每组7只。正常组全程常规饲养;尾吊组前14 d常规饲养,后14 d尾部悬吊造模;提前电针组为在尾吊组处理基础上于前14 d加用每天电针;电针组为在尾吊组基础上于后14 d加入每天电针干预。电针每日1次,每次15 min。28 d后分别取两侧比目鱼肌,采用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小鼠比目鱼肌Foxo3a蛋白的表达,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法检测Foxo3a mRNA的表达。结果:尾吊组与正常组比,Foxo3a的Western blot蛋白表达和mRNA的表达升高(P<0.05);电针组与尾吊组比Foxo3a的Western blot蛋白和mRNA表达下降(P<0.05),提前电针组与尾吊组比Foxo3a的Western blot蛋白和mRNA表达亦下降(P<0.05),但两组仍较正常组高(P<0.05);Foxo3a蛋白和mRNA表达在电针组和提前电针组间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电针对可能参与骨骼肌萎缩的Foxo3a有一定干预作用。

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炎性因子水平与卒中后抑郁的相关性 下载:82 浏览:507

陈娟 谢军 孙媛媛 《心脑血管病研究》 2020年6期

摘要:
目的探讨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炎症因子水平与卒中后抑郁(PSD)的相关性,分析影响PSD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安徽省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在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收治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155例,根据发病后6个月内是否出现PSD分为PSD组(39例)和非PSD组(116例),分析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检测胱抑素-C(Cys-C)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比较两组患者MRI影像学资料;多因素回归分析引起PSD的危险因素。结果 (1)155例患者中共出现39例PSD,发生率为25.16%;PSD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比非PSD组高,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5.618,P<0.05);(2)PSD组丘脑卒中、额叶卒中总负荷方面高于非PSD组(χ2=23.018,P <0.05);(3)炎症因子方面,PSD组Cys-C水平高于非PSD组(t=10.808,P <0.05);(4)多因素线性回归方程分析显示,丘脑卒中、额叶卒中(β=0.205,0.200,P <0.05)、Cys-C高表达(β=0.484,P <0.05)是导致PSD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腔隙性脑梗死后通过早期发现丘脑卒中、额叶卒中、Cys-C高表达能够预测PSD的发生,做到早期干预可能会减少PSD的发生。

帕金森病模型大鼠尾状核区细胞外间隙内物质转运的MRI研究 下载:86 浏览:527

​刘帆1 侯进2 王伟3 韩鸿宾4 《神经科学研究》 2018年4期

摘要:
利用MRI示踪法探讨PD模型大鼠尾状核区细胞外间隙(ECS)内物质转运的变化情况。方法 20只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模型组大鼠按1 mg/kg,1次/d,持续7 d的剂量在颈背部皮下注射鱼藤酮葵花油乳化液(1.5 mg/mL)诱导产生PD样症状,对照组大鼠不做任何处理。采用斜板实验和黑质区酪氨酸羟化酶(TH)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大鼠行为学及病理表现。采用MRI示踪法定量分析2组大鼠尾状核区ECS内物质转运速度的变化。结果斜板实验中,模型组大鼠平均倾斜角度是(34.5±3.9)°,对照组大鼠的平均倾斜角度为(43.1±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94,P=0.002)。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模型组大鼠仅可见少许、稀疏的TH阳性细胞,而对照组大鼠可见较多细而密的TH阳性细胞。模型组大鼠尾状核区ECS内物质转运速度较对照组大鼠显著减慢,半衰期显著延长[(156.6±10.2)min vs.(114.6±8.7)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907,P=0.000)。结论 MRI示踪法可用于研究PD大鼠脑深部区域ECS内物质的转运。

针灸配合振动系统对脑瘫患儿的影像学评价 下载:99 浏览:497

陈溪 王春南 《中医研究杂志》 2020年1期

摘要: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振动系统对脑瘫患儿的临床疗效,并通过头MRI影像学结合超声学评价脑瘫患儿的脑发育概况,探讨针刺配合振动系统对脑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90例脑瘫足月患儿,按随机数表法分为针刺组、振动组和振针组,每组各30例。分别对比治疗前后头MRI及超声测定脑室内扩张程度并开展脑发育评估;使用肌肉超声检测3组患儿双下肢腓肠肌内侧头横截面积。结果:经治疗后,3组患儿脑室内侧旁白质出现软化病灶。针刺组疗效不及其他两组,振刺组优于振动组,振针组疗效优于其他两组。结论:通过对90例患儿的临床疗效对比,针刺配合振动系统治疗小儿脑瘫疗效明显优于单纯针刺和振动疗法,影像学评价可作为小儿脑瘫的临床治疗的客观依据。

脊柱结核与脊柱肿瘤鉴别诊断中MRI与CT的应用效果 下载:325 浏览:3285

辛海贝 陈泳 马维平 刘雷 《医学研究杂志》 2022年9期

摘要:
目的:对比性研究脊柱结核与脊柱肿瘤患者采用MRI和CT两种影像学技术对病情实施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21年1月-2022年5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后证实为脊柱结核和脊柱肿瘤疾病的患者80例,根据术前所选择的影像学检查方法的差异将其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中40例患者术前接受CT检查;研究组中40例患者术前接受MRI检查。对比两组影像学术前检查结果与术后证实结果符合率、误诊和漏诊情况、诊断导致纠纷事件发生率、影像学检查操作时间、病情确诊时间、住院总时间。结果:研究组研究对象影像学术前检查结果与术后证实结果符合率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误诊和漏诊例数少于对照组,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诊断导致纠纷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影像学检查操作时间长于对照组,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病情确诊时间、住院总时间短于对照组,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脊柱结核与脊柱肿瘤患者采用MRI影像学技术对病情实施诊断,与CT技术比较而言,虽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延长操作时间,但能够明显提升准确性,减少误诊和漏诊情况的发生,缩短病情确诊和住院时间,降低纠纷事件发生率。

百地枣合剂对抑郁症模型大鼠海马组织中β-catenin蛋白及GSK-3βmRNA表达的影响 下载:81 浏览:494

翟晨旭1 钱占红2 张明锐2 季晓君2 任常胜2 《当代中医药》 2020年4期

摘要:
目的探讨百地枣合剂治疗抑郁症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6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盐酸氟西汀组和百地枣合剂高、中、低剂量组,每组10只。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大鼠采用慢性应激性刺激结合孤养29天建立抑郁症大鼠模型。实验第8天开始,百地枣合剂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给予浓度为0.7、1.4、2.8g/ml百地枣合剂,盐酸氟西汀组给予浓度为0.36mg/ml盐酸氟西汀混悬液,模型组和空白组给予生理盐水,各组按照1ml/100g体重灌胃,连续灌胃21天。分别于实验第0、7、29天各组大鼠进行旷场试验、糖水偏好实验,观察大鼠水平运动距离、站立次数,计算糖水偏好率;采用尼氏染色观察大鼠海马组织病理,并检测海马组织中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SK-3β)mRNA和β-连环蛋白(β-catenin)表达。结果实验第29天,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水平运动距离、站立次数降低,糖水偏好率下降,海马组织β-catenin蛋白表达降低、GSK-3βmRNA表达升高(P<0.05或P<0.01);与模型组比较,盐酸氟西汀组和百地枣合剂高剂量组大鼠水平运动距离、站立次数增加,糖水偏好率上升,海马组织β-catenin蛋白表达升高,GSK-3βmRNA降低(P<0.05或P<0.01)。百地枣合剂高剂量组大鼠糖水偏好率、海马组织β-catenin蛋白表达较百地枣合剂中、低剂量组升高(P<0.01)。结论百地枣合剂可改善抑郁大鼠行为,其机制可能与减少海马中GSK-3βmRNA、增加β-catenin表达有关,且以高剂量效果最佳。

基于多天线中继认知网络的安全性能研究 下载:57 浏览:455

张锐 颜彪 宋冬梅 《天线研究》 2018年4期

摘要:
认知无线电技术的出现对于提高现有的频谱资源利用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篇文章研究了存在多天线中继认知网络的安全性能,对存在单中继、单个接受者和单个窃听者,并且全部配备多天线的认知中继网络的安全性能进行了分析。我们假设所有信道均服从瑞利衰落信道,并且多天线中继采用最大比合并/发送天线选择方案(MRC/TAS)的信号处理技术。在文章最后我们推导出了系统的安全中断概率的闭合表达式,并且分析了各个参数对系统的安全性能影响。最后,通过蒙特卡洛仿真验证了理论分析的准确性。

颅内动脉钙化的分布与脑小血管疾病MRI表现的关系研究 下载:232 浏览:3549

李晓妹 郭丽媛 《医学研究杂志》 2022年6期

摘要:
目的:分析颅内动脉钙化的分布与脑小血管疾病MRI表现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80例脑小血管疾病患者临床资料,均在院做头颅MRI检查,并对患者进行颅内动脉钙化评价,分析其与MRI表现的相关性。结果:80例脑小血管疾病患者中有54例(67.50%)患者存在颅内动脉钙化,其中1级12例(15.00%),2级20例(25.00%),3级22例(27.50%)。脑白质高信号(WMH)患者3级患者钙化评分高于0级、1~2级(P<0.05),有腔隙灶、脑微出血患者钙化评分高于无典型表现患者(P<0.05),且钙化分级方面,不同患者也存在显著差异(P<0.05)。采用Spearman秩相关检验分析,颅内动脉钙化与EPVS无明显相关性;与WMH 3级、腔隙灶、脑微出血相关性明显(r=0.528,0.536,0.548,P=0.024,0.020,0.018)。结论:脑小血管疾病患者颅内动脉钙化发生率较高,其定量评价有助于临床医师进行MRI筛查及疾病风险评估。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