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舌鳞状细胞癌相关长链非编码RNA的筛选与分析 下载:82 浏览:490

郭继平1 马光1 王志杰2 齐善厚2 郭美红1 《生物技术研究》 2018年6期

摘要:
获得舌鳞状细胞癌组织与正常舌组织中差异表达的长链非编码RNA,并进行功能注释和参与的生理过程进行初步分析。[方法]利用GEO数据库中GES13601的原始芯片数据,采用affymatrix软件套件对芯片数据进行重新均一化和标准化,并筛选差异表达的长链非编码RNA,查找其参与的生理过程。[结果]舌鳞状细胞癌组织与正常舌组织差异表达的基因个数为5 613个。其中在癌组织中上调的为2 951个,下调的共2 662个。从中筛选到长链非编码RNA 38个,上调19个,下调19个。其中的某些参与涉及肌肉、淋巴生长和癌细胞发送等生理过程,但是大部分的功能未知,尚需进一步研究。[结论]筛选到舌鳞状细胞癌相关的38个长链非编码RNA,为寻找早期舌鳞状细胞癌标志物提供了新的参考。

羊源肺炎克雷伯氏菌的分离与鉴定 下载:10 浏览:419

谢宇舟 吴翠兰 李军 陶立 李常挺 彭昊 马春霞 潘艳 《当代畜牧兽医》 2018年8期

摘要:
本研究通过病死羊的肺脏中进行细菌分离、形态学观察、生化试验、致病性试验、药敏试验和16S rRNA扩增。结果从肺中分离到1株具有致病性的革兰氏阴性短杆菌。生化试验鉴定结果符合肺炎克雷伯氏菌的特征。分离株对头孢噻肟、阿米卡星、头孢曲松和链霉敏感外,对强力霉素等12药物具有耐药性。16S rRNA测序结果分析显示分离株与肺炎克雷伯氏菌的核苷酸同源性为97.1%99.0%,在核苷酸进化树上与肺炎克雷伯氏菌属于同一分支。结果表明本研究从病死羊的肺脏中分离到1株肺炎克雷伯氏菌。

影响BLM基因表达的miRNAs筛选及抑制效率研究 下载:86 浏览:509

谌颖莲 许厚强 赵佳福 王赛楠 《生物技术研究》 2018年2期

摘要:
筛选调控BLM基因表达的miRNAs并研究其抑制效率。[方法]利用Target Scan Human 6.2、microRNA.org、PicTar以及miRsystem在线软件预测调控BLM基因表达的miRNAs;miRNA通过脂质体转染和特异茎环引物反转录、荧光定量PCR及Pfaffl算法检测miRNA对BLM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初步筛选出hsa-miR-338-3p为调控BLM基因表达的miRNA;hsa-miR-338-3p抑制效率试验结果表明:当前列腺癌细胞(PC3)转染20μmol/L的hsamiR-338-3p minic时,实验组BLM表达量为对照组的0.44倍,抑制了BLM的表达(P<0.01);转染40μmol/L的hsa-miR-338-3p minic时,实验组BLM的表达量为对照组的2.55倍,促进了BLM的表达(P<0.01);转染60μmol/L的hsa-miR-338-3p minic时,实验组BLM的表达量为对照组的1.14倍,实验组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转染20μmol/L、40μmol/L和60μmol/L的hsa-miR-338-3p minic时BLM基因的表达量分别是对照组的0.44倍、2.55倍和1.44倍,转染不同剂量的miRNA对BLM基因的表达情况具有不同的影响。

“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分布”实验的改进与创新 下载:74 浏览:493

刘晓静 王庆红 《生物学报》 2019年9期

摘要:
在"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分布"实验教学中,引导学生针对课堂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对实验方法进行改进,调整了试剂比例,探索成功率高、耗时短、效果明显的实验方案,增加实验的直观性和可视性,以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创新精神,进而提高学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

表观遗传学在镉毒性中的研究进展 下载:74 浏览:459

李萌竹 何作顺 谷仕艳 《预防医学杂志》 2020年3期

摘要:
镉作为一种常见的环境重金属污染物,极易在体内蓄积并危害人体健康。近年来,研究者从DNA、RNA和蛋白质等多个层面对镉的毒性机制开展了研究,普遍认为镉具有表观遗传毒性,其中以DNA甲基化和非编码RNA的研究最多也较为清楚。本文基于镉毒性在表观遗传学方面的最新研究,对DNA甲基化和非编码RNA在镉毒性中的作用和机制进行综述,为镉所致疾病的预防和诊疗提供理论依据和研究线索。

跨界小RNA参与植物病原菌互作的研究进展 下载:15 浏览:229

郝丽芬 燕孟娇 房永雨 宋培玲 皇甫海燕 郭晨 杨永青 贾晓清 皇甫九茹 李子钦 《农业学报》 2019年11期

摘要:
植物小RNA介导的RNA干扰在植物响应病原菌侵染的免疫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发现,小RNA(sRNAs)可以跨界转运,参与植物免疫和病原菌的致病过程,这种突破物种界限,转运到寄主或微生物体内沉默靶基因的现象,称为跨界RNA干扰(Cross-kingdom RNAi)。跨界RNA干扰技术的应用为当前植物保护和抗病育种提供了新的方向。文章综述了跨界sRNAs的合成路径、转运机制及其在植物免疫和病原菌毒力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为跨界RNA干扰技术在植物病害防控领域的应用提供参考信息。

微小RNA-7在帕金森病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下载:91 浏览:515

​杜煜 马宇 卢柳西 黄巧 展群岭 李兴贵 《神经科学研究》 2020年11期

摘要:
探讨微小RNA-7(miR-7)在帕金森病(PD)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并分析其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及其对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月到2019年10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PD患者58例作为PD组,根据Hoehn-Yahr分级进行分组,其中<Ⅲ期的患者纳入到轻度PD组(25例),≥Ⅲ期的患者纳入到重度PD组(33例)。另选取同期在我院体检的健康志愿者30名作为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血清miR-7的相对表达量,并采用统一PD评定量表(UPDRS)统计PD患者的UPDRSⅠ评分、UPDRSⅡ评分、UPDRSⅢ评分。采用Pearson进行相关性分析,采用ROC曲线分析血清miR-7对PD的诊断价值。结果 PD组的血清miR-7相对表达量(0.77±0.28)明显低于对照组(1.04±0.3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PD组的血清miR-7相对表达量(0.88±0.31)明显高于重度PD组(0.69±0.2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分析显示, PD患者血清miR-7与病程、UPDRSⅠ评分均无明显的相关性(均P>0.05),但与UPDRSⅡ评分、UPDRSⅢ评分、Hoehn-Yahr分级均呈负相关(均P<0.05)。ROC分析显示,血清miR-7对PD的诊断价值一般,曲线下面积为0.698(95%CI:0.573~0.822),其最佳诊断阈值为0.95,敏感度为53.45%,特异性为86.67%。结论 miR-7在PD患者血清中呈异常低表达,且其表达水平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病情严重程度,但对PD的诊断价值一般。

万峰湖丰水期和枯水期细菌群落组成和多样性比较 下载:53 浏览:267

秦燕 范波 梅丽 《中国水产学报》 2023年4期

摘要:
为比较贵州省黔西南州万峰湖丰水期和枯水期细菌群落组成和多样性,于2020年11月(丰水期)和2021年5月(枯水期)采集了万峰湖3个生态位点(大坝、梅家湾和巴结)表层(0~5m)水体的水样,采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其群落组成。结果表明:3个取样点丰水期细菌的OTUs共1 647个,枯水期细菌的OTUs共1 530个,枯水期细菌丰度高于丰水期,而丰水期细菌群落多样性高于枯水期;在门水平上,丰水期浮游细菌群落主要由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蓝藻门(Cyanobacteria)等18门202属细菌组成,枯水期浮游细菌群落则主要由放线菌门、变形菌门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等20门236属细菌组成;在属水平上,丰水期和枯水期共有属为55属,147属为丰水期特有,其中放线菌门的Nanopelagicaceae属、蓝菌属(Cyanobium)和羊栖菜弧菌属(Limnohabitans)丰度最高,181属为枯水期特有,其中蓝藻门的Gplla属、土生单胞菌属(Terrimonas)和玫瑰单胞菌属(Roseomonas)丰度最高;PICRUSt功能预测显示,大部分代谢途径中菌群预测的基因拷贝数为枯水期明显高于丰水期。研究表明,万峰湖丰水期和枯水期细菌群落组成和多样性存在明显差异,丰水期和枯水期均有其特有的细菌群落结构,且枯水期菌群代谢比丰水期更活跃。

刺参3个盐度相关microRNA及预测靶基因的表达模式分析 下载:41 浏览:310

王研 高思祺 匡倩瑶 刘怡 宁田燚 《中国水产学报》 2022年5期

摘要:
为研究低盐胁迫对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16.38g±1.27g)体内离子浓度及钠钾ATP酶活力的影响,以及低盐胁迫与miRNA间的调控关系,试验取低盐度(18)胁迫0(对照)、6、24、48h时的刺参体腔液,测定其钠、氯、钾离子浓度及钠钾ATP酶活力。结果表明:低盐胁迫后,刺参体腔液中钠离子浓度在6h时显著升高(P<0.05),随胁迫时间的延长钠离子浓度有所降低,氯离子和钾离子浓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且均在6h时浓度最低,钠钾ATP酶活力在6h时低于对照组,在24h时出现最低值;microRNAs(miRNAs)前体序列和成熟序列分析显示,miR-2011、miR-124和miR-2010均能形成稳定的茎环结构,序列相对保守;通过miRNAs与靶基因间的序列分析,获得3个差异表达的miRNAs(miR-2011、miR-2010和miR-124)及互作的靶基因;miR-2011、miR-2010和miR-124的miRNA表达量在盐度胁迫后均呈现上调,miR-2011和miR-2010的表达量在低盐胁迫48h时达到最大,分别为对照组(0h)的80倍和24倍;序列预测分析获得miR-2011的靶基因为PPM1L和PBK,miR-2010的靶基因为PPM1L,miR-124的靶基因为EGF3、IMPA1。研究表明,刺参miR-124、miR-2011和miR-2010 3个盐度相关的miRNAs序列相对保守,且在盐度胁迫后均能够被诱导表达,从而参与刺参盐度胁迫的响应过程。

斑鳢叉头框转录因子基因Foxl2的克隆表达及性类固醇激素刺激下的表达响应 下载:51 浏览:335

吴燕铎1,2 欧密1 高丹丹1,2 陈昆慈1,2 罗青1 刘海洋1 赵建1,2 《中国水产学报》 2022年3期

摘要:
为探究叉头框转录因子Foxl2基因(forkhead transcription factor gene 2)在斑鳢Channa maculata性腺发育过程中的作用,采用RT-PCR和RACE技术克隆出斑鳢Foxl2基因,利用qRT-PCR解析Foxl2基因在雌雄斑鳢1龄成鱼组织、不同发育时期性腺中的表达情况,以及外源性激素诱导后雌雄斑鳢性腺中Foxl2的表达变化,通过酶联免疫法测定性腺不同发育时期雌雄斑鳢血清中的雌性激素(estrogen, E)总含量,并利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性腺中Foxl2蛋白表达的细胞类型。结果表明:克隆获得斑鳢Foxl2 cDNA序列全长为1 939bp,开放阅读框(ORF)为921bp,共编码306个氨基酸;组织表达分析显示,Foxl2在卵巢中表达量最高且极显著高于精巢(P<0.01),但在鳃和脑组织中雄鱼表达量显著高于雌鱼(P<0.05);性腺发育时期表达分析显示,Foxl2在卵巢中表达量高于精巢,且在孵化出膜后105d时,卵巢中表达量达到最高,精巢中表达量最低,两者表达量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1),血清中雌激素总含量变化与之相似;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Foxl2蛋白表达于斑鳢卵巢成熟卵母细胞周围的颗粒细胞,精巢中未检测到Foxl2表达信号;经外源性类固醇激素17α-乙炔基雌二醇(17α-ethynylestradio, EE2)和17α-甲睾酮(17α-methyltestosterone, MT)处理后,卵巢中Foxl2的表达均受到抑制,但精巢中表达水平被EE2上调,被MT下调。研究表明,Foxl2基因在斑鳢性腺中呈现明显的性别二态性表达,推测其参与卵巢的发育和维持,通过外源激素诱导,Foxl2可能响应性类固醇激素的调节,本研究从mRNA和蛋白层面初步揭示了Foxl2在斑鳢性腺发育中的重要作用,为深入研究其性别分化机制及性别控制技术提供了科学参考。

脊尾白虾隐花色素基因cry1的克隆及其功能分析 下载:88 浏览:481

朱佶轩1 戴琴1 高威1 段健诚1 宋崇阳1 张攀1 阎斌伦1,2,3 高焕1,2,3 《水产研究进展》 2021年5期

摘要:
为探究隐花色素基因(cry1)在甲壳类中的节律调节功能,实验根据脊尾白虾转录组序列,利用RACE技术获得了脊尾白虾cry1的cDNA序列全长并对其进行功能分析。脊尾白虾cry1全长2190bp,开放阅读框1845bp,5′端非编码区为241bp,3′端非编码区为104bp,共翻译出614个氨基酸,预测蛋白质的分子质量为70.5ku,理论等电点为5.09。同源性分析显示,脊尾白虾cry1与凡纳滨对虾的同源性最高,为71.6%。荧光定量分析结果显示,脊尾白虾cry1在眼柄、鳃、心脏、胃、肝胰腺、性腺、肌肉、肠道和腹索神经中均有表达,其中眼柄的表达量最高,性腺和心脏次之;不同时段的表达结果发现,其表达量在日节律(24 h)中表现出先下降再上升的趋势。不同光色条件下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 RNAi)结果显示,注射小干扰RNA(siRNA)后3~6 h蓝光光照下脊尾白虾cry1的表达量显著高于白光光照,9~24 h蓝色和白色光照下的表达量无显著差异,而RNA干扰组的表达量显著低于对照组,此结果表明cry1可能主要响应蓝光周期节律。目前对甲壳类生物钟的研究较少,该研究为深入探究甲壳类生物钟基因的调控机制提供帮助。

长链非编码RNA SNHG1调控帕金森病细胞模型SH-SY5Y自噬及生长的研究 下载:87 浏览:487

​何骁征 叶勇义 钱晨 孙翔 张世忠 《神经科学研究》 2018年12期

摘要:
探讨长链非编码RNA(Lnc RNA)SNHG1对帕金森病细胞模型SH-SY5Y细胞自噬及生长的影响并初步分析其作用机制。方法 (1)体外培养SH-SY5Y细胞,采用不同浓度1-甲基-4-苯基-吡啶离子(MPP+)作用不同时间后利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自噬相关蛋白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Ⅱ/LC3-Ⅰ、p62的表达;四唑盐(MTT)法检测SH-SY5Y的存活率。(2)用不同浓度MPP+作用SH-SY5Y不同时间后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SNHG1的表达。(3)利用特异性siRNA下调SHSY5Y内源性SNHG1的表达,经MPP+处理后Western Blotting检测LC3-Ⅱ/LC3-Ⅰ、p62的表达,MTT法检测SH-SY5Y的生存率,同时结合自噬晚期抑制剂巴弗洛霉素A1(Baf A1)以及自噬诱导剂雷帕霉素进一步明确SNHG1的作用途径。(4)用不同浓度MPP+作用SH-SY5Y不同时间后采用采用Western blotting实验检测p27的表达,同时特异性下调SHSY5Y内源性SNHG1的表达,经MPP+处理后Western blotting实验检测p27的表达。结果 (1)MPP+作用于SH-SY5Y后LC3-Ⅱ表达明显升高,呈剂量及时间依赖性;同时自噬底物p62表达下降;提示细胞自噬水平升高。MTT结果显示2.50 mmol/L MPP+干预时可明显降低SH-SY5Y的存活率,与其他浓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与阴性对照组比较,MPP+作用SH-SY5Y细胞后SNHG1表达明显升高,呈剂量及时间依赖性。(3)特异性下调SNHG1表达后MPP+诱导的LC3-Ⅱ表达受抑制,同时p62表达升高;而下调SNHG1的同时联合BafA1处理SH-SY5Y可促进LC3-Ⅱ的表达;提示SNHG1主要影响SH-SY5Y的自噬小体形成阶段。MTT结果显示特异性下调SNHG1表达后SH-SY5Y细胞的存活率明显升高,而联合自噬诱导剂雷帕霉素同时处理SH-SY5Y则可进一步抑制其细胞活性;提示SNHG1通过促进SH-SY5Y细胞自噬形成继而抑制其生长。(4)信号通路研究提示,p27在MPP+处理的SH-SY5Y细胞中表达明显升高,呈剂量及时间依赖性;而特异性下调SNHG1表达可抑制p27的表达;提示SNHG1可能通过p27信号通路介导SH-SY5Y细胞的自噬及生长调控。结论长链非编码RNA SNHG1可诱导SH-SY5Y细胞自噬的发生,促进细胞的死亡,其机制可能与p27的表达调控有关。

基于线粒体16S rRNA基因序列的中日朝菲律宾蛤仔野生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下载:61 浏览:380

谭月1 邱明1 李金龙1 左陆雅1 吴婉婷1 霍忠明1,2 闫喜武1,2 《中国水产学报》 2021年1期

摘要:
为了解中国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野生苗种产区的群体和潜在可作修复用途的日本、朝鲜群体的种质遗传基础,以中国山东莱州(LZ)、广西北海(BH)、辽宁营口(YK)、天津(TJ)4个野生群体,以及日本北海道(JH)和朝鲜新义州(NKS)野生群体(各10个)为材料,通过线粒体16S rRNA基因片段扩增测序,比较了各群体的遗传结构和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菲律宾蛤仔16S rRNA序列扩增片段为535bp,基因片段的T、C、A、G含量分别为33.3%、10.9%、33.8%和22.0%,A+T含量为67.1%,60个个体共确定了20个单倍型,不同个体间存在单倍型共享现象;6个群体的单倍型多样性(Hd)为0.378~0.911,核苷酸多样性(Pi)为0.000 75~0.010 60,核苷酸差异数(K)为0.400~5.578;菲律宾蛤仔中国天津、营口、莱州及北海4个群体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朝鲜新义州和日本北海道群体遗传多样性(Hd<0.5,Pi<0.005)较低。研究表明,中日朝菲律宾蛤仔野生群体可划分为南、北方谱系,即北海群体为南方谱系,其他5个群体为北方谱系,中国北方的3个群体(营口、天津和莱州)及日本、朝鲜群体间存在距离隔离模式基因流,中国人工异地移养菲律宾蛤仔活动对本地野生群体基因资源产生一定影响,本研究结果可为菲律宾蛤仔种质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

血清miR-150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发生收缩功能障碍的预测价值 下载:81 浏览:503

赵家骏 徐楷 郭宁 《心脑血管病研究》 2020年9期

摘要:
目的探讨血清中循环miRNA在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对发生心室收缩功能障碍的预测价值研究。方法纳入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174例AMI患者。以出院后1年时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50%作为心力衰竭(HF)诊断标准,将AMI患者分为HF组(56例)和非HF组(118例)。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测量血浆中循环miR-150、miR-34a、miR-133a、miR-192、miR-194和miR-208b的表达水平。通过ROC曲线确定循环miR-150对HF的诊断价值和阈值,并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影响HF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HF患者的入院时脑钠肽(BNP)显著高于非HF患者(t=8.397,P <0.01)。与非HF患者相比,HF患者出院后1年时的LVEF降低、但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IDD)显著升高。HF患者的循环miR-150显著高于非HF患者(P <0.05),但其他循环miRN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AMI患者的循环miR-150水平与1年后LVEF呈显著负相关(r=-0.539,P <0.01)。ROC曲线分析显示,循环miR-150对HF预测价值AUC为0.75,阈值为0.60,灵敏度为84.12%、特异度为77.4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循环miR-150>0.60(OR=1.634,95%CI=1.253~2.096,P <0.01)和入院时LVEF<57.00%(OR=1.275,95%CI=1.021~1.482,P <0.05)是影响HF的危险因素。结论血浆循环miR-150是预测AMI后HF发生的新型生物学标志物,对预测HF和制定临床治疗方案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4株利奈唑胺不敏感粪肠球菌的23S rRNA基因突变分析 下载:91 浏览:497

林贺1 薛苗2 汪怀周2 黄晓春2 秦阳华2 《国际检验医学》 2018年12期

摘要:
目的研究临床分离的4株利奈唑胺不敏感粪肠球菌的耐药机制。方法采用Vitek 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对临床分离的4株粪肠球菌进行鉴定和体外药物敏感性试验,利奈唑胺的最低抑菌浓度(MIC)采用E-test法进行复核。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其氯霉素-氟甲砜霉素耐药(cfr)基因、23S r RNA V区和基因组23S r RNA 4个拷贝基因,经测序确定突变情况。结果 4株利奈唑胺不敏感粪肠球菌均未扩增出cfr基因,23S r RNA V区扩增片段连接T载体随机挑选6克隆测序,未发现利奈唑胺耐药最常见的G2576U突变。进一步分别扩增23S r RNA 4个拷贝基因并测序,仅1株菌存在1拷贝G2576U突变,4株菌均存在U2826C突变,另外还分别存在G2389A、U2363C和A2881G突变。U2826C位于23S r RNA可变区边缘,进一步扩增同期临床分离的利奈唑胺敏感粪肠球菌,测序结果显示均存在U2826C突变。结论临床分离的4株利奈唑胺不敏感粪肠球菌的23S r RNA存在散发突变,是其耐药的主要分子机制。

电针干预对尾部悬吊小鼠比目鱼肌Foxo3a蛋白及mRNA表达的影响 下载:70 浏览:477

季传婷1 虎力2 梁永瑛3 温佩彤4 徐平5 《中医研究杂志》 2020年5期

摘要:
目的:观察电针干预对尾部悬吊小鼠比目鱼肌Foxo3a蛋白及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将28只小鼠随机分成4组,即正常组、尾吊组、提前电针组和电针组,每组7只。正常组全程常规饲养;尾吊组前14 d常规饲养,后14 d尾部悬吊造模;提前电针组为在尾吊组处理基础上于前14 d加用每天电针;电针组为在尾吊组基础上于后14 d加入每天电针干预。电针每日1次,每次15 min。28 d后分别取两侧比目鱼肌,采用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小鼠比目鱼肌Foxo3a蛋白的表达,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法检测Foxo3a mRNA的表达。结果:尾吊组与正常组比,Foxo3a的Western blot蛋白表达和mRNA的表达升高(P<0.05);电针组与尾吊组比Foxo3a的Western blot蛋白和mRNA表达下降(P<0.05),提前电针组与尾吊组比Foxo3a的Western blot蛋白和mRNA表达亦下降(P<0.05),但两组仍较正常组高(P<0.05);Foxo3a蛋白和mRNA表达在电针组和提前电针组间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电针对可能参与骨骼肌萎缩的Foxo3a有一定干预作用。

大鲵幼体蛋白质的需求量 下载:85 浏览:447

王双1 李战福1 李虹2 黎学练3 雷登华3 朱成科4 林仕梅1 陈拥军1 罗莉1 《水产研究进展》 2020年1期

摘要:
为评定大鲵幼体对饲料蛋白质的需求量,以鱼粉为主要蛋白源配制6种蛋白质水平(干样基础)的实验饲料:D1(43.7%)、D2(47.1%)、D3(51.3%)、D4(55.7%)、D5(59.9%)和D6(64.4%),饲喂初始体质量为(20.99±0.15) g的大鲵幼体92 d。结果显示,①饲料蛋白质水平对大鲵增重率有显著影响,在D4组达到最大值,较D1组增加了276.4%,且全鲵蛋白质沉积率和肌肉RNA、RNA/DNA值、胃蛋白酶、H+-K+-ATPase、胰蛋白酶、脂肪酶和Na+-K+-ATPase、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均在D4组达到最佳,而肝脏和肠道丙二醛(MDA)在该组均达到最低;②随饲料蛋白质水平增加,肌肉粗蛋白线性增加,全鲵脂肪线性下降,全鲵水分和粗灰分在各组间差异不显著,全鲵粗蛋白先增加后趋于稳定,在D4组达到最大;③大鲵皮肤胶原蛋白含量在D4组达到最高,较D1组增加了27.83%。研究表明,以增重率、肌肉RNA/DNA值、蛋白质沉积率和皮肤胶原蛋白含量为评价指标,通过二次回归方程分析得到大鲵幼体饲料的最适蛋白质水平为55.9%~58.3%(干样基础),该饲料蛋白质水平能显著提高大鲵幼体胃的泌酸能力、机体消化吸收和抗氧化能力,增加鲵体营养素的沉积,从而促进生长和饲料的转化;而低蛋白质水平饲料显著抑制大鲵的生长。

3种血浆微小RNA提取方法的评价 下载:98 浏览:491

黄学文 潘杰 赵兰静 吴茵 朱菊平 《国际检验医学》 2018年9期

摘要:
目的对3种血浆微小RNA(miRNA)提取方法进行评价。方法运用国产、进口硅胶吸附柱法和TRIzol法分别提取20名志愿者血浆中的miRNA;利用TaqMan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提取物中的β-globin基因含量,观察提取物中RNA的纯度;利用反转录茎环引物及TaqMan-MGB探针q PCR检测提取物中miRNA-21含量,观察miRNA提取的效率。结果国产、进口硅胶吸附柱法及TRIzol法提取液中β-globin基因的Ct值分别为35.487±0.356、35.591±0.332和33.529±0.499,3种方法的C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国产和进口硅胶吸附柱方法的β-globin基因Ct值均明显高于TRIzol法(P<0.000 1);而国产与进口硅胶吸附柱法β-globin基因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45 4)。国产、进口硅胶吸附柱法和TRIzol法miRNA-21的Ct值分别为26.527±0.158、26.653±0.201和28.169±0.385,3种方法的C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 3);国产和进口硅胶吸附柱法miRNA-21的Ct值均明显低于TRIzol法(P<0.000 1);国产硅胶吸附柱法miRNA-21的Ct值低于进口硅胶吸附柱法(P=0.033 7)。结论硅胶吸附柱法可有效提高miRNA的提取效率和纯度。国产硅胶吸附柱法完全可以取代进口硅胶吸附柱法。

慢性丙型肝炎患者sVAP-1与肝功能指标及血清HCV RNA载量的相关分析 下载:94 浏览:491

于宏亮 《国际检验医学》 2018年8期

摘要:
目的探讨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可溶性血管黏附蛋白1(s VAP-1)水平与肝功能指标及血清丙型肝炎病毒(HCV)RNA载量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400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研究组)及207名体检健康者(对照组)的临床资料,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HCV RNA载量,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人血清s VAP-1水平,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各项肝功能指标,并对检测结果进行记录和分析。结果研究组血清s VAP-1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丙氨酸氨基转移酶≤50 IU/L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s VAP-1水平明显低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50 IU/L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P<0.01);Child-Pugh分级为C级的患者s VAP-1水平明显高于A、B级患者(P<0.05)。血清s VAP-1与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832、0.749,P<0.01),与白蛋白呈负相关(r=-0.152,P<0.05),与血清HCV RNA载量无明显相关性(r=0.087,P>0.05)。结论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s VAP-1水平明显升高,与肝细胞炎性损伤呈正相关。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后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分析 下载:96 浏览:509

张赞伟 胡小菁 魏文扬 《心脑血管病研究》 2020年2期

摘要:
目的探讨血清microRNA-208a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在西安市第九医院心内科就诊均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217名。根据有无发生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s)分为MACEs组64例与无MACEs组153例。采用RT-PCR测量血清microRNA-208a的表达。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microRNA-208a对AMI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 MACEs、年龄、高敏肌钙蛋白I(cTnI)、N末端脑钠肽原(NT-proBNP)、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缺血再灌注时间、microRNA-208a均高于未发生MACEs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低于未发生MACEs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性别、高血压和糖尿病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显示,microRNA-208a预测AMI发生MACEs的最佳临界点为1.4。当microRNA-208a为1.4时,microRNA-208a预测AMI发生MACEs的灵敏度为67.2%,特异度为90.8%;AUC曲线下面积为0.80。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发现,年龄[HR:1.03;95%CI:1.01-7.37]、cTnI [HR:1.17;95%CI:1.08-71.96]、NT-proBNP [HR:1.23;95%CI:1.14-2.73]、CK-MB [HR:1.38;95%CI:1.17-2.14]、心肌缺血再灌注时间[HR:1.43;95%CI:1.21-1.93]、microRNA-208a [HR:2.98;95%CI:1.81-3.73]是AMI患者发生MACEs的危险因素,LVEF [HR:0.93;95%CI:0.89-0.96]是AMI患者发生MACEs的保护因素。结论年龄、c TnI、NT-proBNP、CK-MB、心肌缺血再灌注时间、microRNA-208a是AMI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microRNA-208a表达水平高者预后差。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