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禅宗美学对美国战后艺术创作方式的影响 下载:56 浏览:327

李阳 《当代艺术》 2020年11期

摘要:
"二战"之后,美国艺术展现出迥异于西方传统艺术的独特性,这与东方禅宗美学的影响密不可分。战后艺术家受到禅宗般若直观的启发,对艺术创作中的随机性予以强调,以无意识为先导进行艺术表现;战后艺术家对禅宗当下直觉体验的理解与借鉴,使得行为艺术、偶发艺术等前卫艺术样态将整个创作行为过程视为艺术作品;此外,禅的于相而离相的观念催生了战后极简主义创作手法,强调以有限的艺术形式引发无限的审美体验。

感觉真实、叙事性与体感:数码特效时代的“现实主义”影像 下载:32 浏览:449

陈涛 《当代艺术》 2018年12期

摘要:
虚拟特效、三维特效、合成特效、修复特效等数码特效技术,拓展了电影艺术的表现力,创造出一个又一个视觉奇观。数码特效能够为"现实主义"的影像贡献新的力量和美学维度,传统的"照相写实主义"已经不足以探讨数码影像与现实的关系,而应以"感觉现实主义"来界定和思考。数码特效在突显电影"奇观化"特征的同时,拓展了电影叙事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可能性,尤其强化了集群式的空间叙事。数码影像不仅重视视觉快感,更强调全感官的"沉浸"式体验,尤其是身体触觉和体感的营造。以上三点,表现出数码特效时代"现实主义"影像的美学特征。

从《江湖儿女》看贾樟柯电影空间美学系统建构 下载:36 浏览:408

孙力珍 《当代艺术》 2018年12期

摘要:
对空间的探索与建构是贾樟柯电影中的重要命题。从早期"故乡三部曲"透视时代转型、凝视现实之痛,形成"故乡"这一空间概念开始,到《世界》《天注定》《三峡好人》等,导演通过不断地出走故乡来延伸自己的电影空间。在这一"出走"模式中,相同影视元素的重复出现,勾连起一个初具形态的空间体系。在新作《江湖儿女》里,贾樟柯再次以绵长的历史纵深呈现时空遽变中微妙的情感体验,在"出走"与"回归"的二律悖反中,逐步完善其电影空间系统。本文以贾樟柯电影文本的互文性、影像叙事策略的A/B面,阐释贾樟柯电影独具特色的空间美学系统。

映现于山光水色中的家国情怀——中国电影学派理论建构暨中国江南电影学术讨论会综述 下载:36 浏览:401

王兵兵 《当代艺术》 2018年11期

摘要:
新世纪以来,中国学者围绕电影的研究形成了相互独立的学科,如电影叙事学、电影美学、电影社会学、电影伦理学等。这些学科的专业化程度十分高,因而似乎难以综合。中国电影学派不仅是一种方法论,而且是一种文化思潮。"中国电影江南美学"作为一个有机的体系,将中国学者研究电影的不同方法整合起来,试图建立一个中国江南电影研究的独特模式。

新时期作家文学思想与中国当代文论建构 下载:55 浏览:355

郭芳丽 《中国社会科学学报》 2018年1期

摘要:
新时期的中国作家文学思想是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的重要维度,为文学理论危机的解决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与话语形态。新时期作家文学思想以"介入的形式美学"为思想内核,作家们不但具有一以贯之的"现实关怀",同时坚持从"汉语写作"和"审美体验"的双重维度展开对"现代""中国"审美形式的探索。作家文学思想给中国当代文论建设提供的重要启示在于文学思想和"中国""文学"的贴近以及强调审美经验传达的诗性话语形态。理想的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应该是一种向"中国""当代""文学""个体"敞开的"活"的理论。以此为参照,新时期作家文学思想的主要局限在于"个体"的缺失,独立作家文学思想的产生有赖于独立作家个体的确立。

百兽率舞——2000年以来的欧美电影动物形象研究 下载:96 浏览:335

刘昌奇 《当代艺术》 2018年4期

摘要:
当代欧美电影中,涌现出了大量的动物形象。已有的研究仅仅将动物视为一种影视生产题材,及当前生态危机的客观反映,这掩盖了这一文艺现象的复杂性和深刻性,更妨碍了对其背后的动物与动物性、主体与主体性、欲望生产与生态伦理等问题的深入思考。首先,在视觉奇观主导生产的后现代电影中,动物作为非理性的本能和欲望的象征,是人们"挣脱理性的牢笼"的重要视觉对象。第二,当代欧美电影中的动物形象呈现出"动物的人化"和"人的动物化"的倾向,人与动物不再界限分明,人类的动物性和动物的主体性得到了肯定。第三,当代欧美电影展现了一幅人、动物和机器互融共生的美好景观,体现了现代人"重回万物一体之境"的生态理想,但它们也是一种技术的魅影与资本的幻术,其视觉生产只是不断地满足人们的感官欲望,而这恰恰是违背生态伦理的。

疾病的美学化与医药的风雅——从《源氏物语》看古代日本人对中医药的受容 下载:22 浏览:411

姜毅然1,2 《社会科学研究进展》 2018年1期

摘要:
研究中医药在日本的传播,特别是在日本文学中的描写和表现,是中日文化交流研究的重要环节。《源氏物语》中出现的疾病基本反映了日本平安时代的疾病状况,但该书对疾病的描写并不是从医学的理性角度,而是从美学的角度将疾病加以美学化,把寻医问药这一过程加以风雅化。所以治疗疾病基本排斥了医药途径,而主要依靠佛教的加持祈祷。只有在迫不得已的时候才服用汤药,并对中医药的名称作了美学化的处理。《源氏物语》描写贵族女性的病弱之美,含蓄的语言淡化了疾病带给读者的恐惧感,反映了平安时代日本审美文化、感性文化高度发达与理性文化极为微弱之间的矛盾和文学作品中宗教、美学与文化的对立统一。

抒情经验与生产美学——《我的诗篇》及工人诗歌相关问题 下载:36 浏览:353

周驰觐 《当代中文学刊》 2018年5期

摘要:
秦晓宇编选的《我的诗篇》出版后的引起了较大争议,围绕这一文化事件的批评多从文化批评角度出发,而容易忽视对诗集本身的美学层面的讨论。本文希望将讨论的重点放在诗集本身的复杂形态,通过结合历史上工人写作在国际视野下集体抒情的面向以及当代文学史内部新诗大众化运动的线索,为今天新工人诗歌超越风景化的苦难展示,转变为更具表征性的新工人阶级美学提供一点参考。

开平绿道与碉楼村落的景观整合探析 下载:58 浏览:257

刘琳婕 《中国城镇》 2018年1期

摘要:
基于广东省江门市开平碉楼村落文化景观区散落分布的特点和交通不便利的现状,本文分别从空间实体、生态产业和社区建设三个方面切入,对绿道与碉楼村落进行景观整合研究。提出完善开平绿道网络系统,融合本土村落景观资源,结合公众参与社区建设的策略,以期促进开平碉楼村落文化景观区整体人文生态系统的完善和可持续发展。

接受美学视域下探索融通中外的博物馆话语体系建设 下载:74 浏览:174

何煜婷 赵璐 《航空航天学报》 2019年2期

摘要:
本研究以接受美学作为研究方法,提出藏品解说词需要得到参观者的认可才具有了文化价值和文化意义。以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中国瓷器的藏品解说词为例,本研究考量了英文解说词的话语特点,并从接受美学的视角出发,提出了促进文化价值构建和文化知识传播的博物馆藏品解说词的话语体系建设的方向。

建筑,消融于环境——基于消融性的建筑造型设计手法探析 下载:89 浏览:492

胡望社 辛建 成温澄 周冲 《环境科学研究》 2018年2期

摘要:
站在环境美学的角度,从建筑造型形态入手,研究建筑如何实现与环境的相互消融。在明确消融性意义的基础上,通过实例论证和分析总结的方法,从地形消融和元素消融等两方面进行具体阐明,在建筑与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的情况下,以期为二者的融合找到契合点,进而创造环境的建筑,实现环境美并为建筑造型的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音乐美学视域下对音乐表演的几点思考 下载:315 浏览:3163

金梦阳 《中国音乐学报》 2023年11期

摘要:
音乐表演艺术和现代音乐美学是紧密相连的,在音乐表演中融入现代音乐美学,能够强化艺术内涵的表现力,也能够良好的优化观众的视听体感。比如,将音乐美学应用于音乐表演中,可充分提炼出音乐作品的创作内涵,帮助听众了解音乐作品,将作品内涵淋漓尽致地呈现出来。因此,研究音乐美学在音乐表演中的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音乐美学视角下古筝艺术中的传统文化与表现力 下载:134 浏览:137

陈畏夷 《当代音乐研究》 2024年5期

摘要:
古筝和音乐之间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音乐美学视角下的古筝艺术形式,更加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而且也展现出了丰富和广博的中华传统文化。古筝的音乐不但创造了极高的审美标准,更为欣赏者提供了良好的听觉享受。文章分析了音乐美学视角下古筝艺术的传统文化和表现力,供相关人员参考。

音乐美学视角下的声乐表演艺术 下载:203 浏览:2043

代晏郗 《中国音乐学报》 2023年1期

摘要:
近些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速度迅猛,社会各群体对于精神文明的需求与日俱增。音乐作为舒缓精神培养情操的重要领域,一直备受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主要针对声乐表演,立足于音乐美学视角之下进行表演艺术的剖析,希望能够为我国音乐艺术领域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声乐表演不仅仅要遵循音乐乐曲本身的意境,还要通过演奏者现场的二次创作,实现真实性和美感性的和谐统一,这也是跨越时间与空间,见证历史与时代的交流。从音乐美学的视角下分析声乐的表演艺术,能够帮助演奏者进一步剖析作品,进行二次创作,以此来实现升华,创造出更加优秀的乐谱。

以传统的音乐美学观解读流行音乐的审美价值 下载:45 浏览:686

朱森 《中国音乐学报》 2024年2期

摘要:
传统音乐美学观注重音乐元素的有机组织和艺术表达,我们可以运用这一框架来分析流行音乐中的音乐结构与形式,如节奏、曲调和和声,以及其在整体上是否呈现出合理的发展和内在逻辑。流行音乐作为广泛流传的音乐形式,对于当代文化具有重要影响力。传统的音乐美学观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有力的框架,用以解读流行音乐的审美价值,而在守正创新的指导下,流行音乐展现出了独特的音乐演进之道。然而,在传统音乐美学观的框架下,流行音乐常常被视为与传统音乐相对立的艺术形式。基于此,本文旨在超越这种二元对立,通过传统音乐美学观来探究流行音乐的审美价值,以期促进对流行音乐的更深入理解和欣赏。

接受美学视野下的初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分析——以统编版《老王》为例 下载:55 浏览:341

秦会云 《教学管理研究》 2019年6期

摘要:
语文是学习和日常交流的工具,也是沟通从古至今中外文化的桥梁。语文教育的开展可以让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形成适应社会发展的品格和能力。随着时代的更迭,美学这一理论在中国逐渐传播和发展。在语文课程中,更多的教师也以美学理论为教学方法指导学生进行阅读实践。阅读教学突出了学生精神追求、人文素养的重要性。文章以《老王》为例,介绍如何结合美学理论分析文本,同时体会作者情感,展示初中阶段语文阅读教学的个性化新方向。

从音乐表演美学的视域下谈歌剧咏叹调 ——以《一抹夕阳》为例 下载:445 浏览:4269

张艺 《当代音乐研究》 2021年11期

摘要:
音乐表演美学作为音乐美学的一个特殊的分支,它主要研究的是运用表演技术来达到二度创作的目的。当下许多研究者对于歌剧《伤逝》中咏叹调《一抹夕阳》的分析更侧重于音乐作品的理论分析,而本文主要从三个章节阐述,每个章节都以音乐表演美学原理的角度,对作品进行多角度分析,例如,第一章节对咏叹调人文和剧目内容进行分析,主要从历史性的角度进行客观分析;第二章节咏叹调 《一抹夕阳》以形式美的法则进行分析;第三章节对咏叹调演唱及形态美学进行分析,同时加入笔者的演唱启示;笔者尝试从音乐表演美学宏观的角度掌握理论结构,再从微观对歌剧进行整体分析,从而达到多角度分析歌剧作品的目的。

电影音乐的美学特征及其多元化创作策略 下载:523 浏览:2381

蒲泓江 《当代音乐研究》 2021年11期

摘要:
世界上首部电影的问世是在一百多年以前,当时的电影是通过胶片的形式播放的,没有声音。但是在放映现场通常会有乐队进行即兴演奏,所以影片的内容与音乐之间的配合往往并不是很恰当。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影音乐的美学特征越来越明显,并且开始朝着多元化创作的方向发展,这也给我国电影行业的发展带来了勃勃生机。笔者针对电影音乐的美学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电影音乐多元化创作的有效策略,希望有助于电影音乐的发展。

20世纪30年代中国电影音乐的美学特征——以电影《都市风光》为例 下载:80 浏览:476

张婉宜 《当代音乐研究》 2020年12期

摘要:
作为早期中国有声电影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影音乐既是电影元素,也是独立的艺术形式,有着独特的美学价值和特征。本文从音乐本体与音乐美学的角度出发,结合具体电影音乐文本,讨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电影音乐呈现出的戏剧性、叙事性、表情性等美学特征。

论汉斯立克美学思想的利与弊——以《论音乐的美》一书为例 下载:78 浏览:380

赵天夏 《当代音乐研究》 2020年3期

摘要:
17世纪的奥地利美学家爱德华·汉斯立克是形式主义哲学思想立场鲜明的代表人物。其著作《论音乐的美》中提到,"音乐所表现的只是情感自身的一种属性或一个方面,听众在欣赏音乐时所捕捉到的情感并非情感本身",而是由于听众在乐音行进与解决的过程中受其影响所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或者说,即便音乐承载情感,也并非清晰到足以确切表达,更多的是一种象征意义上的情感概念。这一观点迄今为止仍有一定的可行性。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